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
(一)评论员文章的规格 1、它跟社论没有严格的界限。 评论员文章仅低于社论。要体现编辑部集体的
观点和倾向,但又不必像社论那样代表整个编辑 部和同级党委发言并经党委审阅,一般由编辑部 自行定稿。
2、就论题的重要性而言,一般说来,社论常 常针对重大典型、重大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言,显 得特别庄重。而评论员文章则偏重于论述局部性 重要事件或问题,它的选题范围比社论要广泛而 又具体些。
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 新闻评论种类的不同分法
西方:社论、专论、释论(大事分析、时事 述评)、短评、杂志评论
美国:社论、短评、专栏评论(狭义)
一、按其主要性能来分 1、 带有全面部署性的。
通过对全局性的问题进行发言,及时传达 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指示精神,阐述当和 政府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的方针、政策、 分析形势,部署任务,指出方向和道路, 交代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措施,对各行 各业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由专家学者、业余通讯员和受众撰写的署名 评论有:专论、思想评论、小言论、富有 新闻性和文艺色彩的随感、杂文、文艺评 论。
另:按媒体 报纸: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 专栏评论、述评、杂感随笔等
广播和电视的口播评论:本台评论、本台评 论员评论、本台短评、编前话、编后话、 等
广播评论的独特形式:
2、 带有说理启发性的。
对党在各个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重大部 署和重要工作,对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的典 型和倾向性问题,主要从理论上和思想上 启发读者觉悟,提高人们的认识,文章有 一定理论色彩。
3、带有业务指导性的。这类评论专业性较 强,往往针对某条战线某一方面的具体工 作进行指导,使从事某一领域具体工作的 干部、群众有所遵循,有所鼓舞。
文中按语的基本特点 一是与所依附的报道既相互配合,又
相互融合,编者可以直接评价、分析文中 的内容和提法,议论的针对性很强。
二是有感即发、有疑即注、有错即批,随 时评点,使用方便,运用灵活,容易避免 副作用。
三是文字简练、鲜明泼辣,与上下文衔接 自然,便于阅读,易于理解,适合读者的 认识规律和接受心理。
不同,它位于新闻报道或文稿之后,结构 更为完善,可以有标题,也可以署名。
二是编后在写作要求上与前两种按语
有所不同,写法上更接近随感短评,需要 必要的分析议论,也可以抒情、联想和借 题发挥。
三是编后在功能上与前两种按语的侧
重点不同:文前按语冠于文首,大多起强 调、提示的作用;文中按语穿插于字里行 间,大多起注释、点拨的作用;编后置于 文末,大多起引申、生发的作用。
(不仅代表编辑部发言,而且直接表达同级 党委和政府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
3、一般篇幅较长,具有严肃、庄重的特点
(三)社论(包括评论员文章)的类型:
1、阐述型社论
是政治性、政策性和指导性很强的评论文章。 它的任务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党的纲 领、路线、任务、奋斗目标,阐述党委和政府新 近制定的重要决策、决定、政策、方针和政令的 实质、依据和意义,以帮助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 正确领会其政治意义和精神实质,进而提高贯彻 执行的自觉性,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
四是编后在运用上比前两种按语灵活
多样,不仅可以配合新闻报道或文稿,图 片、图表、漫画等也可以配写编后。
(四)按语写作要求
(1)立足依托,有所超脱; (2)配合及时,运用灵活; (3)言简意赅,点到即止; (4)态度鲜明,讲求分寸。《有钱要买下蛋
的鸡》
五、专栏评论
一、专栏评论的含义 指的是在报纸固定版面上特定的专门
广播谈话、评论员(或主持人评论)、音 响评论
电视评论的独特形式: 谈话体评论、主持人评论、电视述评
第二节 几种常用的评论类型
一、社论 (一)定义:代表编辑部就国内外当前发生
的重大新闻事件或问题发表的权威性意见。
为什么社论具有权威性? 1、它是党和人民的重要喉舌。(社论不仅代表编辑
部发言,而且集中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直接表达党的 观点和意图,传达党委和政府的声音。)
3、生动灵活
分析说理生动引人,议论风生,运用多种 议论手法使文章富有生气;
结构方式灵活多样,依据不同的评析对象 变换文章开头、结尾与谋篇布局;
语言文字生动活泼,使文章在言之有物的 同时短而有趣。
例:《罗汉陪观音》
(三)短评写作的基本要求 1、论题具体,一事一议; 2、长话短说,议在实处; 3、源于报道,高于报道。
2、新鲜独到 短评的“新”,首先表现在选题更新
鲜、及时,抓住最具时效性的新闻报道或 新鲜事实做出分析和评价;(《妻贤夫祸 少》)
其次表现在立论角度的新颖和观点的独到 上,能够从新的视角观察事物,做出与众 不同的分析并得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和结论;
方法:正面角度
正反对照角度
反面或侧面角度
例:
此外还表现在引入新的论据,采用新的表 述方式,使评论给人以新的信息和新的启 迪等等。
2、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为评论员文章的一种特殊形式,“特约”即
标明系社外人士所写。 它的任务是就当前重大理论问题、思想问题、
社会问题、政策问题和重大改革举措发表独到见 解。规格比本报评论员文章要高一些,主要约请 有关党政领导机关或理论学术机构的负责干部、 专家,以及学有专长的有关人士撰写。一般不署 名,必要时也署名。由于它来头大,块头也大, 人称之为“超重型评论员文章”。
4、在传播渠道方面的独特优势。(不仅 表现在各报对社论所作的编排上的强势处 理,如加框、变换字体、变大字号、排列 在最显要的版序上等等,而且更表现在各 级报纸或各种新闻媒介对社论的转载或统 一联播。)
(二)社论的特点:
1、是最重要的评论形式,表明报纸立场, 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
2、是指导性最强的评论形式
对言行、反动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一种战斗 性较强规格较高的重要言论。
4、礼仪、纪念型社论 礼仪、纪念型社论是指有关评述重要
节日、纪念日、活动日、国耻日以及外交 建交、签约、各国领导人来访和我国领导 人出访等送往迎来外交礼节性活动的社论。
5、评介型社论 评介型社论的任务在于着重对有典型意
义或重要意义的新闻性人物和事件进行旗 帜鲜明的褒贬、评介,从思想、政治、理 论的高度进行论述和概括,以深刻揭示本 质,总结经验或教训,从而发挥其启迪思 想、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
栏目中发表的评论。
二、专栏评论的特点
1、稳定性 专栏评论的栏目相对固定,体式相近,
编后: 又称编余、编后小议、编辑后记等,
在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后话。它附于新闻报 道或文稿之后,是编者依托报道有感而发 的一种抒情、联想与议论性文字。其作用 在于补充和深化报道主题或文稿的中心思 想,在帮助受众理解报道或文稿的同时, 增加其内涵的深度、广度与力度。
编后的基本特点: 一是编后在发表形式上与前两种按语
2、社论内容的特殊重要性。(社论的内容多半是针 对当前的重大事件、重大典型、重大问题或重大节日和纪
念活动,表明报刊编辑部的立场、态度和意见,必要时要
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措施,指明任务和方向,因而
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高度的指导性。有的重要社论实际上 成了党的重要文献。)
3、党的领导干部具有亲自写作并审阅党 报社论的传统。
文前按语的基本特点 一、行文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不
必复述所依附的报道或文稿的内容,只需 直接提出编者的看法和观点。
二、以编者身份发言,通常情况下不署 名,也不拟制标题。
文中按语: 又称文间按语,是报刊上独有的按语
形式。它与新闻报道或文稿既有配合的关 系,又有渗透的关系,通常直接插入文中, 附在报道或文稿的某句话、某段文字后面, 就报道或文稿中的词语、提法、内容等做 出评点批注,诠释补充,或修正错误、提 出希望等,以帮助读者领会文意、加深认 识或避免传播中出现的副作用。
3、观察家评论 为评论员文章的另一种形式。通常用于
重要的时事评论。以观察家的身份出现, 使得评论显得客观和具有权威性。
在写法上,观察家评论着重于评析和论
辩,高屋建瓴,寓评论于“观察”之中。 观察形势,分析形势,预测未来,引导舆 论
(三)特点(与社论相比) 1、选题范围更加广泛 2、写作更加灵活 3、作者队伍更加广泛
短评怎样写短小精悍? 1、立论以报道为依托,在深化上下功夫 (《光表扬是不够的》) 2、论题具体些,角度小一些,新一些 例: 3、开门见山,不落俗套 例: 4、长话短说,评在实处
四、编者按语
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 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是报刊、通讯社、 广播、电视等各类新闻传播媒介的编者对 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 明性文字,是新闻媒介的编者专用及常用 的一种发言方式。
4、带有政治鼓动性的。一般指为配合重要 纪念日、重要庆典、重大活动和外交礼节 性而撰写的言论。
二、按其评述内容来分 政治评论、法制评论、思想评论、经济评 论、文教评论(含教育科技卫生等)、文 艺评论、军事评论、外事工作评论、国际 评论和社会问题评论。
三、按其作者身份来分
由编采人员撰写的、代表编辑部集体意见 的评论有: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 编者按、述评等;
三、短评
(一)含义: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单一、 分析扼要、使用灵活的编辑部评论。常配 合新闻报道发表,代表编辑部发言。
(二)短评的特点:
1、短小精悍
篇幅短小,一般来说,短评的字数多在 500字左右;评析内容具体、立论角度集中、 结构简约、文字精练。
短评不是社论或评论员文章的缩写形式, 它抓住新闻报道或所评析事物的某一点进 行议论,力求行文精粹,不蔓不枝。
例:《奥国的教训》 《创造新的辉煌——热 烈祝贺第八届运动会开幕》(1997)
社论写作应注意问题: 与政策的一致性; 重复思考与不断创新相统一(来源于文件,
又要超于文件); 处理好以理服人与平等待人之间的矛盾; 严肃庄重与灵活生动相统一。 《毋忘南京大屠杀的双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