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组:七年级语文组负责人:张慧雅所在单元:第四单元第一课《渔夫的故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初步学会赏析和有表情地朗读民间故事。
(2)能根据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3)学会从人物语言、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中领会文中人物性格,增强民间故事语言的赏析能力。
探究民间故事情节曲折的特点,激发学生进行再想象,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要相信人的聪明智慧,对邪恶势力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渔夫怎样战胜魔鬼的。
2、赏析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1、把握渔夫和魔鬼的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2、理解民间故事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方法1、诵读表演法。
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当你碰到令人恐怖的东西时会怎么办,是不是吓傻了呢?有一个渔夫,他碰到一个吃人的魔鬼,差一点被吃掉了,可后来他居然把这个魔鬼战胜了,大家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那好,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渔夫的故事》吧。
二、巩固预习(提供教学模式参考,老师们根据本班情况,结合《点拨》P84页进行提问或听写等教学活动)教学模式参考:1、让一名平时字词掌握较差的学生上黑板列出本课需掌握的字词:(生书写)撒撬弥唆吻指名一生写出字音,师生共同正音。
2、解词:笑逐颜开恩将仇报堂堂三、解题启思(根据本班情况,结合《点拨》P84_P85进行提问或自己讲解)文章选录于那部著作?你对这部作品的知识了解多少?《一千零一夜》故事的起源。
明确:选自《一千零一夜》。
它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在西方被称为《阿拉伯之夜》,在中国被称为《天方夜谭》。
“天方”是指阿拉伯地区,“谭”通“谈”。
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公元8世纪至16世纪阿拉伯地区的风土人情,显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
它是世界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被称为“世界最大奇书”。
四、整体感知这个故事讲述了渔夫和魔鬼之间的事。
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呢?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个故事,一定会吸引你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要杀害渔夫呢?你对渔夫有什么看法?3、简单复述这个故事。
参考:故事中的渔夫,是人民善良和智慧的化身。
他家里很穷,但他非常善良,去海边捕鱼时,“每天照例只打四网”,从不愿多杀生。
一天,他偶然捕捞到一只铜瓶,里面是一个被古代以色列贤明国王所罗门囚禁的魔鬼,渔夫救了他。
魔鬼不但不感激,反而恩将仇报,要杀死渔夫。
聪明的渔夫急中生智,利用魔鬼的狂妄和骄横心理,设计让他重回瓶内。
愚蠢的魔鬼果然中计。
在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勤劳、善良的渔夫战胜愚蠢、骄横的魔鬼,依靠的是人的智慧。
面对魔鬼的淫威,渔夫想:这虽是一个魔鬼,而我是一个人;真主给了我智慧,为什么我不用我的智慧来救我的命?这正是本篇童话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
作者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反复渲染了这一主题,给我们以启迪。
4、文章结构:《渔夫的故事》叙述了渔夫与魔鬼斗争,最后战胜魔鬼的经过,表现了渔夫的勇敢、机智和魔鬼的凶残、狡猾。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他沉得非常惊奇”):写渔夫捕鱼时捞到了一个黄铜瓶。
第二部分(从“隔一会儿”到“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具体写渔夫与魔鬼的斗争过程,这部分一方面写魔鬼恩将仇报,要杀死渔夫;另一方面写渔夫认清魔鬼的本性,终于机智地降伏了魔鬼。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交代斗争的结果。
渔夫要把胆瓶重新扔到海里,告诫人们要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
五、细节描写分析渔夫在打渔生涯中不幸遭遇魔鬼,经历了一次最严峻的人生考验。
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生死攸关的困难,渔夫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又是怎样战胜魔鬼的?请结合下面的提示进行圈点批注,分析人物。
1、渔夫撒网的动作描写:撒—捞—拉拢来—喜笑颜开—摇了摇—自言自语—撬去锡封—倒出来2、魔鬼的心理活动描写:第一个世纪—第二个世纪—第三个世纪—整整四百年......3、渔夫的心理活动描写:捞起黄铜瓶时的想法;魔鬼告诉渔夫“非死不可时”渔夫的心理活动。
4、魔鬼的外貌描写:结合练习三,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六、创设情境,口语交际情境(家门口渔夫和妻子的对话图):收服了魔鬼的渔夫,拖着渔网回到了家。
妻子见他空手而归,就问:“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一条鱼都没打上来?”渔夫说:“你听我慢慢讲讲海边的故事吧。
”渔夫的妻子说:“说吧,可要简短点,我还要去织渔网呢!”想想渔夫会怎样简短地讲给妻子听。
先在小组里分角色讲,再请讲得有特色的小组在全班讲,深入探究。
七、布置作业1、以小组为单位编排导演本剧。
2、课后习题3、基础训练习题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本剧导入课本剧表演:渔夫与魔鬼的斗争过程。
演员——魔鬼、渔夫、情景解说道具——面具2个、马夹、风衣内衬二、课本剧评议评议角色表演:舞台上的“他”表现如何?实例:我觉得“渔夫”在与“魔鬼”说话时,应该用颤抖的声音表示自己的害怕,并且加上表情动作,比如瞪大眼睛、全身抖索等;最后与瓶中的魔鬼说话时,应十分果断,没有丝毫的犹豫,要有斩钉截铁的感觉。
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出渔夫诚实、机智、勇敢的性格。
三、深入分析投影问题组,同学们讨论后归纳本文的寓意。
1、渔夫天真地想说服魔鬼放弃杀人念头,说明了什么?2、渔夫用什么方法最后战胜了魔鬼?表现了渔夫的什么品质?3、魔鬼再次求饶表现了什么?小结本文寓意: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的凶恶敌人,不能抱有幻想,施加仁慈,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四、想象描述1、“假如渔夫在第三个世纪救了魔鬼”,请设计一段话。
学生构思。
2、学生交流,选取典型例子,评议哪一例更加合理。
五、课后习题处理:(教师参考《点拨》)(重点来说第三题)《一千零一夜》中,这则故事的结尾是:渔夫准备将瓶子扔进海里时,魔鬼又苦苦求情,渔夫不答应。
后来,魔鬼向安拉起誓,如果放他出来,将要好好报答渔夫。
安拉是伊斯兰教里唯一的主宰。
渔夫这才相信他,便打开了瓶口。
魔鬼出来后,果然履行了诺言,给渔夫指明了一条发财之路。
这则故事以往选入我国中小学课本时,也如本文一样,删除了上述结尾。
你认为原结尾是保留好还是删去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甲生:删去原故事的结尾具有现实意义。
魔鬼主要是“人性恶”的化身,他穷凶极恶、毫无人性、下流无耻,应当狠狠打击,重重惩罚,彻底揭露,让世人知道他的丑恶面目,对他保持高度的警惕。
乙生:保留原故事结尾更符合故事的原貌。
如果魔鬼真实体验到这个打击和惩罚的分量、后果的严重,在生死攸关的最重大利益面前,“人性善”的一面就会有所发现,良心有所发现,为什么人们要拒绝他呢?拒绝一次发财的机会!丙生:“人性的善与恶”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是并不矛盾的。
魔鬼其实是世俗人的化身和象征,人世间有过不少放下屠刀、改恶从善的事例。
如果都“绝对化”,简单化,非好即坏,一成不变,这样的看法不利于处理世间纷繁的人际关系,我们也就无法进行改造罪犯,改造包括人在内的客观世界的工作了。
六、课后语言:精读体味重点赏析词句品读1、渔夫对着这么可怕的魔鬼,愣着不知如何是好。
(加点的句子可否改为“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应”?)“愣着不知如何是好”比括号内句子更为紧凑,口语表达的色彩更浓,更合于故事表述的语气。
“如何是好”除包含“不知为何应付”外,也还包含其他方面的意义,含义更为广泛。
2、你这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胜过你的妖气。
(加点的句子可否改为“你是个魔鬼”?)“你这个魔鬼”比“你是魔鬼”显得更有力气,对魔鬼的鄙视程度也更重。
3、最后变成一个巨大的魔鬼,披头散发,巍峨高耸地站立在渔夫面前——堡垒似的头颅,铁叉似的手臂,桅杆似的腿杆,山洞似的大嘴,石块似的牙齿,喇叭似的鼻孔,灯笼似的眼睛,奇形怪状,非常丑陋凶恶。
(加点的形容词有什么表达作用)加上这些具体的说明、比较的语句,胆瓶体积与魔鬼身躯不成比例、悬殊巨大的反差才给人鲜明的印象,也更有力地强调了渔夫无法相信这个事实。
4、下流无耻的魔鬼,你这是骗鬼!(“下流无耻”可否改为“可恶”?“骗鬼”能否改为“说谎”?)“下流无耻”显然比“可恶”更准确形象地反映了魔鬼当时的拙劣变脸,也更好表现出渔夫对魔鬼可耻行径的极度气愤。
自然用“骗鬼”比“说谎”有力得多,也更带口语色彩,更合于讲故事的口吻。
5、我要把你扔到海里,你说你在海里已经呆过一千八百年,这一回我非叫你在海里呆一辈子不可。
(“扔”能否换为“投”?“呆一辈子”可否换为“住一辈子”?)“扔”比“投”更有力,“扔”感情色彩明显,在这里表现出一种气愤,而“投”则没有这个感觉。
“呆”是停留、滞留,与正常“住”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魔鬼已在海底等待得太久,用“呆一辈子”显然比“住一辈子”显得更不舒服得多。
六、拓展:重点语段品析1、渔夫和魔鬼在听对方叙述前都要求对方说得简短些,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理?渔夫的心理在于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魔鬼要这样对待救命恩人,对死的恐怖也使他无心去听那些过长的诉说。
魔鬼的心理是反正渔夫是非死不可的,说什么、问什么都是多余的,何况他已经忍受、等待了太长的时间了,所以也叫渔夫说得简短些。
2、渔夫为什么能够战胜高大的魔鬼?首先,渔夫克服了害怕胆怯心理,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堂堂的人,人的智慧一定能够胜过魔鬼的妖气。
其次,他运用了智慧和计策,抓住魔鬼身躯高大头脑简单、骄傲自大的特点,利用激将法使魔鬼上当,重新钻入瓶中。
最后,渔夫富有理智、果断的性格特点,他没有再听信魔鬼的花言巧语而把它放出来,并且还要告诉其他人不再上当受骗。
这里体现出渔夫的善良本性。
总之,渔夫能战胜魔鬼,是因为他充分发挥了人的自信、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的结果。
3、如果渔夫在前三个世纪被救起,会兑现他的诺言吗?按照我们的文化观念,魔鬼是人性恶的化身,课文中这个魔鬼也是以恶的形式出现的。
不仅许下的第四个诺言(杀死救他的人)不近人情,而且当他重新被封进胆瓶里时,他竟改口说那个许诺是开玩笑,这就是渔夫指出的魔鬼下流无耻的本性。
关于魔鬼恶的本性,课文中渔夫最后说的一段话,已以痛快淋漓的一顿痛骂给予总结了。
按照以上这种情形去解读、推测,我们很难相信魔鬼会兑现他的前三个许诺。
但是,《一千零一夜》中原故事的最后结局,魔鬼又兑现他重新许下的诺言,这既表现了在阿拉伯民族的文化观念中,魔鬼也有“人性善”的一面,更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的宗教观念中安拉是唯一主宰,对安拉起誓,渔夫就相信了。
所以,以此解读,不排除魔鬼兑现前三个许诺的可能。
此外,魔鬼的心理也符合世俗人的心理,因为等待的时间太长,才许下了第四个恶毒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