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条约(造法性条约+契约性条约):国际条约: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际法主体依据国际法而缔结的规定其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
造法性条约:确认和创设新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或变更现存国际法原则和规则的条约。
契约性条约:两个或多个国家为了解决某个或某些具体问题或特定事项而缔结的双边条约。
✧国际习惯:物质要素+心理因素【是最古老、最原始的法律渊源】国际习惯:在国际交往中,经国家反复多次的实践,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法律而逐渐形成的不成文的行为规则。
【区分国际习惯和国际惯例】国际习惯有法律的拘束力,而国际惯例没有;并不是所有的国际惯例都会成为国际习惯法。
一般来说,国际惯例是在国家反复多次的实践中,经过较长时间才转化为国际习惯的。
2.国际法基本原则公认性:一项原则在某种情形下大致达到了被普遍接受的程度普遍性:在国际法所有领域都能运用并都能起到指导作用的全面性原则基础性:国际法基本原则是整个国际法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法律基础三方面: 1 是国际法体系存在的基础2 是国际法其他规则的“母体”和源泉3 是国际法其他规则是否合法有效的重要判断标准基本原则 1.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2.不干涉政原则 3.不适用武力或武力威胁4.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5.民族自决原则3.国际法主体——国家、国际组织、正在争取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有定居的居民、有确定的领土、有一个政府、享有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独立处理本国政不受他国干涉平等权——在国际社会享有平等地位的权利管辖权——指国家通过立法、司法、行政等各种手段对其领域的一切人、事、物以及领域外的本国人所施行的统治权。
4.国际法上的承认承认产生的原因:一种是国家领土的改变导致了一个新国家的产生;另一种是国家领土未变,但该国部政府发生了更替。
承认的对象:新国家——两个或几个合并成一个、一国的一部分分离而成立新国家、一国分立为数国、殖民地或其他附属领土上的独立承认的方式:明示:函电、声明或照会知会被承认者默示: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建立领事关系并发给领事证书、与新国家和新政府订立有关双边条约、在国际组织中投票赞成接纳该国或该政府为成员国或具有代表其本国的资格。
承认的效果:法律上的承认和事实上的承认。
法律上的承认是正式的、稳定的、全面的承认,它往往通过正式的文书表达,一般是不可撤销的,它直接导致双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的关系;事实上的承认是非正式的、临时的、有限的承认,它通过具体的行为表达,可以撤销,它导致双方政治、军事和外交以外的关系。
5.国际法上的继承国家继承:原因是领土的变更,分为条约的继承、财产的继承、债务的继承和档案的继承等。
条约的继承:财产的继承:债务的继承:非法债务不予继承、合法债务视不同情况决定是否继承档案的继承:政府继承:继承的是代表国家承受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的资格。
国际组织继承:也包括条约、财产、债务和档案的继承,但不同于国家和政府的继承,取决于特别的协定。
6.国籍国籍的取得:因出生而取得、因加入而取得出生而取得:原始国籍——血统主义为主,出生地主义为辅国籍的丧失:自愿丧失国籍、非自愿丧失国籍(入籍、婚姻、收养、认领等原因)国籍的恢复:由当事人提出申请,经有关机关审查、批准。
积极冲突:中国人不承认双重国籍原则;外国人:经常居住地->最密切联系地消极冲突:可以取得中国国籍;其他情况:经常居住地7.外国人的法律地位出入境:外国人入境,应当与中国的驻外机关申请办理签证;边检机关负责检查,县以上公安机关及其边检机构负责居留管理;公安部与外交部可委托县以上政府外事部门受理入境居留申请。
签证分类:外交、礼遇、公务、普通出具邀请函的单位或个人应当对邀请容的真实性负责免签:互免协议、居留证件、持联程客票搭乘国际班次直接过境,在中国停留不超过24小时不出口岸。
居留:外国人在中国居留,必须持有中国政府主管机关签发的件或者居留证件;入境后30天向县以上公安机关办理;工作签证90天至5年,非工作签证180天至5年,旅馆住宿,旅馆登记报送;旅馆以外住宿,本人或留宿人在移手续。
出境:外国人出境,凭本人有效护照和其他有效证件。
不准出境:刑法未完毕或者刑案未完结;民案未完结,法院决定;欠薪、部位或省政府决定行为不符事由或违反法律法规,可以限期出境;情节严重,尚不构成犯罪,可以驱逐出境,被驱逐者,10年不得入境。
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也称平等待遇原则,是指给予外国人的待遇和给予本国人的待最惠国待遇原则:指给予某个外国的个人或法人的待遇,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差别待遇:指国家给予外国人不同于本国公民的待遇,或给予不同国籍的外国人不同的待遇。
既可以低于本国人也可以高于本国人。
外交保护:保护境外的本国人性质:体现了属人管辖权,同时也要尊重属地管辖权。
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体现了国家的权利非个人的权利。
8.引渡:指一国将处在该国境而被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根据他过的请求移交给请求过审判或处罚的行为。
引渡的主体是国家,国家有权驱逐外国人,但没有必须引渡的义务;要以存在引渡条约为前提引渡的原则:本国公民不引渡原则:《引渡法》第8条,外国向中华人民国提出的引政治犯不引渡原则:政治犯定义在国际法上无统一标准,对政治犯罪的1.战争罪、反和平罪、反人类罪;2.种族灭绝或种族隔离;3.非法劫持航空器;4.侵害包括外交代表在的受国际保护人员。
罪行特定原则:要求引渡请求国将某人引渡回国后,只能就作为引渡理由所提出的罪名予以审判或处罚,请求国须承担不审理、不惩处不同于引渡罪名的任何其他罪行的义务。
相同原则/罪名同一原则/双重犯罪原则:依照国际实践,构成引渡的理行必须能达到判处若干年有期徒刑以上的程度,反之就不能引渡。
9.庇护:构成要件:1.遭受追诉或迫害的外国人 2.允许入境或拘留 3.拒绝引渡国家没有庇护的义务不得庇护的情况:侵略战争、种族灭绝、种族隔离、劫机、侵害外交代表受庇护人不得从事可能导致庇护国违反国际法义务的活动域外庇护:违反国际法10.外交关系:使馆的特权与豁免使馆馆舍不受侵犯1.接受国人员非经馆长许可,不得进入使馆馆舍,送达文书,遇火灾或流行病发生也不例外2.接受国对使馆馆舍负有特殊的保护责任,应采取一切适当步骤保护免受侵入和损害3.使馆馆舍及设备以及馆舍其他财产与使馆交通工具免受外交特权与豁免搜查、征用、扣押或强制执行使馆财产及档案不受侵犯 1.使馆档案无论何时何处均不受侵犯2.即使两国断交发生武装冲突时也不例外通讯自由不受侵犯 1.接受国应保护使馆为一切公务目的自由通讯2.使馆为了通讯的需要可采取一切适当方法、包括外交信差、外交邮袋及明密码电信在,但非经接受国同意不得装置使用无线电发报机3.接受国对外交邮袋不得予以开拆或拘留,并应提供便利以保障迅速传递。
人员的特权与豁免人员的特权与豁免人身不可侵犯 1.外交人员不受任何方式的逮捕或拘禁2.接受过对外交代表应给予应有的尊重,应采取一切适当步骤以防止其人身、自由或尊严受到任何侵犯。
3.接受国不能对外交代表进行司法程序的处置私人寓所和财产不可侵犯(临时住所、文书、信件及财产)刑事、民事和行政管辖的豁免 1.刑事管辖豁免,只能交由外国代表的本国处理2.民事管辖豁免(三个例外)在接受国境私有不动产之物权诉讼;以私人身份为遗嘱执行人、遗产管理人、继承人或者遗赠人之继承时间的诉讼;于接受过境在公务围以外所从事之专业或商务活动之诉讼。
3.行政管理的豁免4.作证义务的豁免5.管辖豁免的放弃行动及通信的自由免除捐税免纳关税、行免受查验其他特权和豁免使馆及其人员对接受国的义务1.尊重接受过的法律规章2.不干涉接受国的政3.不得把使馆馆舍充作与国际法不相符合的用途4.使馆与接受国洽谈业务,应经与或经由接受过外交部或另经商定之其他部办理5.不应在接受国为私人利益从事专业或商业活动11.国际法律责任国际法律责任的特点:1.主体必须是国际法主体(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正在形成国家的民族)2.起因是国际不法行为或国际损害行为国际不法行为,指国家所作出的违背国际义务的行为的总称,是引起国家责任的根据和前提。
国际不法行为的客观要素:一国行为已违背国际义务,也就是一国的行为不符国家责任的免除同意:是指受害国以有效的方式表示同意加害国实施某项与其国际义务不符的特定行为。
【严重违反国际法的行为即便获得了某国的同意也不能排除其不法性;必须是出于自愿;必须是有效的同意;只有在他国同意所限定的条件围作出】对抗:指受害国针对加害国的国际不法行为而采取的相对措施。
自卫:受害国在实际遭受到他国武力攻击或入侵时所采取的武力反击行动。
不可抗力:一国不符合该国国际义务的行为起因于该国无法控制或无法预料的外界因素,以至于该国实际上不可能按照该项义务行事或不可能知悉其行为不符合该项义务,则应免除其国家责任之承担。
危难或紧急情况危难:指一国政府或公务人员在遭到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为了挽救自身生命或受其监护的人的生命,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作出的违背其所承担的国际义务的行为。
紧急情况:一国在遭到严重危及国家生存和根本利益的情况下,为了应付和消除这一严重紧急情况而采取的违背该国所承担的国际义务的措施。
承担形式:侵犯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或者严重破坏国际和平与安全而犯有严重国际不法行为的情况下,对加害国的国家主权施加一定限制的法律责任承担形式。
继续履行、终止不法行为、保证不重犯、恢复原状、赔偿、抵偿、道歉。
国际刑事责任:国际赔偿责任:行为特点:巨大的潜在危险,危害具有跨国性,国家不加禁止,应当予以赔偿赔偿主体:国家(空间物体致害)、国家&运营人(核污染)运营人(油污损害)12.领土法领土构成:在地理上不一定是连成一体的。
领陆,即国家领土的陆地部分。
条约边界实地勘界与树立界标、回执界标文件(地图等)边界制度:便利原则、相邻权、界标的维护领水:河流、湖泊、运河、港口、海湾、海峡以及领海基线以海域【国家不一定必须具备领水】领空:领陆和领水上的空气空间底土:领陆和领水的地下土层。
取得方式13.国际海洋法水分为海港、海湾和历史性海湾、海峡和领峡海湾:湾口24海里海峡:领海基线以的海峡(琼州海峡)港口:民事/刑事管辖权领海基线分为正常基线和直线基线正常基线即海水退至最远时的低潮线;直线基线是连接海岸向海洋一侧突出处和沿海岛屿外缘上的定点的直线。
领海:领海主权:指国家对其领海所享有的最高统治权,是国家主权在其领海的体现。
无害通过权:指外国船舶在不损害沿海国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的原则下通过该国领海的权利。
条件:1.必须是连续不停和迅速进行的,除非确有必要或者由于不可抗力、遇难、救助等原因,不得停船和下锚;2.对沿海国无害 3.潜艇上浮展旗 4.一般使用与外国非军用船舶毗连区管辖权:海关、财政、移民、卫生法律性质:取决于所依附的海域专属经济区沿海国的权利:勘探开发权:自然资源(生物/非生物)海洋管辖权:人工岛屿、海洋科考、海洋环保其他国家的权利:航行飞越、电缆管道公海:六大自由:航行、飞越、电缆管道、捕鱼、人工岛屿、科学研究登临权:主体:政府船舶或飞机 对象:非政府船舶事由:无国籍、同国籍紧追权:主体&对象:同登临权起始水域:非公海过程:试听围发信号-> 群岛水域:概念:是指群岛基线所包围的水域围:群岛海道通过制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 过境通过制底土:1.海和领海的底土2.大陆架 沿海国的权利 勘探开发权:自然资源(非生物)海洋管辖权:人工岛屿其他国家的权利:航行飞越、电缆管道(线路沿海国同意)3.国际海底区域 人类共同的财产平行开发制 国际海底局企业部开发(保留区)缔约过有效控制的自然人或法人与海底局合作开发(合同区)14.领事关系法:15.国际条约法条约: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际法主体间依据国际法所缔结的,用于确定其相互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书面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