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4期 中国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刘福军 姜明娟 摘 要: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改造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不能以改造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和失误来贬低其成就,更不能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20世纪50年代;历史必然性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6)04-0034-05关于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有定论:“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出现这样一些观点,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搞得过早了,当时不应该过早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应该进行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对此,沙健孙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科学地评价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具有极端重要性,这关系到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和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关系到能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关系到能不能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1]笔者同意沙健孙的观点,并尝试从宏观上论证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即从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可能性、巨大成绩,以及必须澄清的三个关键问题方面架构本文的逻辑论证框架。
一、形势逼人,不进则退: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既是当时国际形势变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时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从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况看完全是必要的。
(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给新中国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方面,面对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随之而来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改变,以及旧的殖民体系的快速瓦解,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失败,对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实行了军事威胁、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和文化围剿的反动政策,并在朝鲜内战爆发的第三天,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干涉朝鲜内政,同时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插足中国的领土台湾。
另一方面,面对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以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强大阵营的出现,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阵营与之对抗,形成了“冷战”局面,使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性依然存在。
可见,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本身也不景气,都需要恢复元气,发展经济。
我们必须争取时机,加快发展,增强实力”[2](P70)。
(二)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有必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生产资料私有 收稿日期:2006-09-22 作者简介:刘福军(1979-),男,山东菏泽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北京 100872姜明娟(1981-),女,山东青岛人,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5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只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才能保证新生的国家政权有强大的物质保障;也只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更好地巩固工农联盟,实现国家政权从“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向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变”[2](P69-70)。
从当时“三反”、“五反”运动中反映的问题来看,如果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党的干部队伍就会受到腐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可能瓦解,党就可能失去工人阶级的支持,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动摇。
(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列宁指出:“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唯一可能的经济基础。
谁忘记了这一点,谁就不是共产主义者。
”[3]当时中国旧有工业的基础十分落后和薄弱,现代工业产值在整个工农产值中的比重在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完成的1952年也只有26.7%。
换言之,新中国还没有真正的机器制造业,不能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重型和精密仪器,没有现代国防工业。
因此,建立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已成为迫切的任务。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4](四)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土地改革完成后,中国农村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大量存在。
这种经济极其脆弱,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既不能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贫富两极分化。
我国个体农民特别是贫下中农,为了避免重新借高利贷,甚至典让和出卖土地,有些地方已经产生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抵御自然灾害,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农业新技术,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然而,“这种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和兴办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5]。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一方面对农业技术改造的支援日益增强,这也是促进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动力。
(五)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既是建设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烈要求,又是解决当时中国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迫切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极为落后,刚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工商业还难以立刻代替当时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积极作用,以利于国民经济发展。
但是,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必然对国计民生产生破坏作用,损害工人阶级以及农民的利益,特别是随着国家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这种消极的一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使得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资本主义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可能。
此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也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和扩大计划经济,顺利实施“一五”计划的客观要求。
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性经过建国后的三年准备,当时已经具备了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三反”、“五反”运动和抗美援朝中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同时,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得民心,赢得了崇高的威望。
全国社会基本稳定和政治安定,这是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前提。
第二,已经初步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保障和经济条件。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占据了领导地位。
到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77.5%,三年平均递增率为21.1%,打破了“中国共产党难以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的帝国主义预言。
尽管我国还相当落后,强大的工业化基础和独立的工业化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但当时我国已经具备了较充分的条件,使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可能[6]。
第三,在调整工商业和土地改革中创造了一些成功经验和具体办法。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进行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中,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加强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联系,使它们受国家计划的影响增大,在生产关系上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不知不觉地已经开始了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行互助合作的经验,找到了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和途径。
第四,广大人民赞同走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使社会主义改造有了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经过建国后三年多的时间,工人阶级更加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农民在分得土地之后,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手工业者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只有走联合自强的道路,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才能在与现代工业竞争中免受破产的威胁。
民族资产阶级中也出现了一批进步分子,在实践中提高了认识,自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第五,国际环境中相对有利的一面为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重要条件。
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中国的国防力量得到大大加强。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日益壮大,并且大力支持中国的革命和建设。
苏联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工业化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从当时的发展情况看,资本主义阵营很不景气,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充满活力,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
这些因素,促使毛泽东考虑尽早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7](P72)。
三、千秋功业,彪炳史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成就我国于1956年底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尽管在改造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和体制上暴露的弊端也不少,但这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性伟大胜利是不容置疑的。
首先,“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和特点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一起,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得到了确立”[7](P79)。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生产关系一次质的飞跃,表明劳动人民不仅在政治上翻了身,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而且在经济上也翻了身,成为经济的主人。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人剥削人的制度基本上已经被消灭,劳动人民成为社会和生产的主人,在劳动过程中建立起了同志式的互助合作的关系。
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占了绝对优势,人民共和国牢牢地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使中国有可能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按比例协调地发展国民经济,生产品归劳动者所有,依照有利于劳动人民的原则进行分配,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保证了社会主义再生产的扩大和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
当然,这时资产阶级分子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剥削,但它并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表现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各个方面,它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根源。
可以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
它为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为中国以后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可靠的基础”[8]。
其次,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