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彭城世家阳谷稼生考沈丘刘氏的根祖文化

从彭城世家阳谷稼生考沈丘刘氏的根祖文化

从“彭城世家”“阳谷稼生”考沈丘刘氏的根祖文化沈丘县信访局退休干部,市、县文史研究员刘庆同沈丘山东支刘氏的根祖文化应从沈丘县老城,安徽省临泉县南刘楼村祠堂的楹联说起。

近日,我翻开1999年7月1日续谱时的座谈资料:安徽省临泉县白庙乡南刘楼村几位年老的族人,刘志家80岁,刘云家86岁,刘明家84岁,他们以前是家谱保管人或知情人,可惜家谱在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被焚烧掉了(大约是1966年、1967年)。

那时是按“破四旧,立四新”,即“破旧道德、旧文化、旧思想、旧观念”而焚烧掉的。

他们说,南刘楼村解放前也属沈丘,因距县城(今沈丘老城镇)较远,为祭祖方便,他们在村内建有暖阁(祠堂),内有始祖及列祖列宗的牌位。

暖阁的楹联:上联是“七闽昭俊烈,国而忘家,衣食父母各遗爱。

”下联是“三殿配宏恩,上用敬下,当日天子有故人。

”横批是“彭城世家”、“阳谷稼生”、“青藜照读”等。

还说,相传还有“老三门,小三门”之说。

而我县大刘集族人刘新华那年介绍说:“1996年,福建省蒲田市江口镇东刘村西刘村,白沙镇的白沙村是我沈丘山东支刘氏族人的后裔,特来沈丘认祖和联系续谱事宜,可惜未能如愿。

相传他们是黄河四次决口由周口东南某村迁往福建江口镇的,而白沙镇的白沙村的刘氏是八国联军进北京时由周口东南某村给倭寇当脚夫迁武昌,又从武昌迁白沙镇。

他们过年时的春联,横批都是写“布政世家”、“彭城世家”,而我家的堂号——“藜元堂”。

当时座谈时我也不懂,他们也解释不清,其实他是告诉人们根祖是谁?老家是哪里?以及先祖的光辉业绩,让后人不要忘祖。

经查资料,分别考证如下:一、彭城世家彭城是刘交的封地。

刘交是汉太上皇刘煓的四子,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的四弟,据《中华刘氏通鉴》记载:刘交年轻时就好读书,多才多艺,有大志,曾拜旬子的门徒浮丘伯学习《诗经》,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才离去。

在刘邦的兄弟中,刘交的思想最与刘邦接近,深受刘邦的宠爱。

自刘邦从丰沛起义,就一直跟随刘邦打天下,成为刘邦的得力助手和亲信。

入关后,刘邦封刘交为文信君,随刘邦转战各地,为创立汉家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汉家天下缔造者之一。

故刘交是刘邦第一批封王者之一。

在公元前201年就被高祖刘邦封为楚王,他所建立的郡国就叫楚国,定都于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

当时管辖着薛郡、东海郡、彭城郡,共3郡36个县。

位居华东肥沃地区,是西汉初年势力较大的一个藩国。

刘交是西汉宗室中的佼佼者,是位文武双全的人,成为藩王后,就把当初一起学习《诗经》的同窗好友穆生、白生和申公等人请到楚国来,由他带领着一班人和自己的儿子们一起研究《诗经》等先秦典籍,同时派他的儿子刘郢客到长安向昔日的老师浮丘伯学习《诗经》。

刘郢客学有所成后,被汉文帝任命为宗正,掌握刘氏宗室事务。

因此楚国成为汉代研究中华文化的一个主要基地,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如刘向、刘歆、刘德等人),所以他们人丁兴旺,成为后世刘氏族人中支脉最繁盛的,今日天下十之二三都是刘交的后裔。

他们往往以彭城为郡望,以“天禄”、“藜照”、“藜阁”、“彭城”、“沛国”为堂号。

刘交在位23年去世,被尊谥为楚元王,刘交的儿子众多,见于记载的有7个;太子刘辟非,早逝,次子刘郢客初封为上郡侯,官任宗正,后封嗣王位。

三子刘礼,封平陆侯。

四子刘富,封休侯。

五子刘岁,封沈犹侯。

六子刘艺,封宛朐侯。

七子刘调,封枣乐侯。

自汉代至宋代,定居彭城的刘姓人口众多,主要分布在绥舆里、丛亭里、安上里、吕县、丰县和沛县等地方。

彭城绥舆里刘氏之开基始祖刘安民,是楚王刘交的五世孙。

两汉皇族在这里居住者不少。

这支刘姓宗脉由于出了“代晋称帝”的刘裕而特别荣耀。

公元420年,刘裕(刘交的22世孙)灭掉东晋王朝,以“刘宋王朝”取而代之。

刘裕被称为“南朝宋武帝”,他所建立的王朝先后有9人登基为帝,50多人封王,统治时间近60年,所以这支刘姓人口的膨胀速度很快。

武帝刘裕有7个儿子,文帝刘义隆有点9个儿子,孝武帝刘俊有28个儿子,明帝刘彧有12个儿子,这个皇族人多势众,加上皇权浩荡,自然成为彭城刘氏的一支重要支脉。

彭城丛亭里刘氏尊刘嚣为始祖,刘嚣是西汉宣帝刘洵之子,受封为楚王,谥号楚孝王。

实际上丛亭里刘氏的开基祖始是刘茂(刘嚣的6代孙)。

这个刘姓支脉出了历史名人刘讷、刘芳、刘知几、刘滋、刘瞻、刘湾、刘隗、刘宪、刘牢知、刘毅和刘怀武等,所以地位相当显赫。

彭城安上里刘氏,因东晋之末和南朝时期出了许多名人,而引起世人关注。

刘怀素在东晋末任淮南和历阳两郡太守,辅国将军,受封为东兴县侯。

其弟刘怀慎任振威将军和彭城内史,被封为千户侯。

在南朝时期,文学家刘孝初、刘孝威和刘令娴(女)的才华也备受称赞。

刘面力的军功显赫,受封为金城县侯,成为南朝刘姓的名门望族,此外楚元王刘交之子刘礼在吕县(今江苏省铜山县北)有后裔刘道产和刘康祖等家族《宋书〃刘延孙传》还记载:“延孙与皇室虽同是彭城人,别属吕县。

彭城刘氏还有许多分支,如京兆武功刘氏,河北中山刘氏,河南洛阳刘氏,山东曹州南华刘氏和江西新喻刘氏等地方,总之刘交的楚王共传位八代(自公元前201年——109年)长达92年。

上述充分说明楚王刘交之后裔他们有称帝、封王、封侯者众多,支脉繁衍兴旺,分布大半个中国,他们不论分布在哪里,均通称“彭城世家”。

彭城是他们的根,彭城是他们的源,这就是木有本,水有源,“彭城世家”的来历。

二、青藜照读“青藜照读”是大学者刘向的故事。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的四子刘富之后。

刘富在楚藩众多支系中是最杰出的一支。

这一支因产生了大学者刘向、刘歆父子而名闻天下,号称“藜阁派”。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年仅12岁时便任专为皇帝引御车的辇郎,20岁时,任谏大夫。

为人聪明好学,精通儒学和道家方术之学。

又写得一手好文章,常被汉宣帝重用,后因所献炼金术不灵验,被宣判死罪。

不久被赦免复出,任郎中,给事黄门,升散骑、谏大夫、给事中。

汉元帝时,又被提升为散骑,宗正、给事中,成为当时辅政4位大臣之一。

曾用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并弹劮外戚,抨击宦官专权误国。

前后两次入狱,免官数年。

汉成帝继位,他更名刘向,复出任郎中,使领辅都水,升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卫。

刘向为人随和,廉靖乐道,不争事俗,专心研思儒家经术。

昼诵书传,夜观星宿,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刘向的著作有:《洪范五行传论》、《新序》、《说苑》、《别录》及词赋等数十篇,其中《别录》为我国目录学的奠基之作。

刘向也因此被公认为中国名目录学之祖。

传说刘向在汉成帝时受命在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校刊《五经》和各种秘籍。

某日夜暗独坐,忽有一黄衣老人,手持青藜手仗,叩门进来,吹燃藜仗,以藜光照明,传授刘向《五行洪范》之文。

刘向问老人姓名,老人曰:“吾乃太乙之精,天帝悯卯金之子,特派我来传道给你。

”并把怀中竹牒和典、天文地图之书赠给了刘向。

刘向的子孙后裔,便以“天禄”、“藜照”、“藜阁”等为堂号,自称“藜阁”刘氏,以纪念刘向这位杰出的显贤,这就是“青藜照读”的来历。

也是我家“藜元堂”的来历。

刘向之子刘歆也是一位大学者,也需要赘述。

刘向生了三位优秀的公子:刘亻及、刘赐、刘歆。

刘歆自幼受父亲的熏陶,勤奋好学,后又受诏与父亲一同在天禄阁校刊秘籍,成为一位对六经、传记、诸子、诗赋、术数和方技无所不精的渊博学者。

刘歆初为黄门郎,父亲去世后他继位中垒校卫。

汉哀帝时,任侍中太中大夫、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成为当时刘氏宗室中最受宠幸的人物。

刘歆好古,曾建议为《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学设学官,现在的《左传》就是由他整理后流传于世的。

他因此成为西汉古文经学的代表人物,他子承父业,集六艺群书,加以整理,所著《七略》,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刘歆因少时与王莽同为黄门郎,关系密切,王莽篡汉后,刘歆被王莽重用,任右曹太中大夫。

中垒校卫,京兆尹,羲和等职,并被封为红休侯,后又任新朝国师,封嘉新公,成为新朝群臣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太傅王舜和、大司徒平曼的显贵重臣。

无论从学问上还是政治上,刘歆都走了一条与父亲刘向不同的道路,刘向崇尚今文经学的《榖梁传》,而刘歆则是古文经学的代表,推崇古文《左传》,刘向对汉家王朝是忠心耿耿,誓死效力的,而刘歆则成为王莽的重臣,汉家王朝的罪人。

刘歆为王莽篡夺刘氏汉家政权,确实立了汗马功劳。

然而刘歆虽然投靠了王莽,但他毕竟还是汉家宗室,还是姓刘,因而对王莽篡汉,在内心感情上也非常痛苦和矛盾。

当王莽篡汉称帝后,社会危机不但没有缓和,反而是更加严竣,这时的刘歆对王莽已心生怨恨。

最后终于决意背叛王莽,图谋政变,以推翻王莽,取而代之,重振汉家天下。

但是事情败露,地皇四年(23年)七月刘歆被迫自杀而死。

一代儒学大师,最终落得个家破国亡身死的悲剧下场。

刘歆家族当日因投靠王莽而成为刘氏宗室中最显赫的家族,如今却因反对王莽而又一落千丈,迅速衰败,但刘向、刘歆的家族,毕竟是一支非常优秀的皇室分支,所以后来刘向的子孙们又兴旺发达,并繁衍成今日刘姓中的重要分支——“藜阁”刘氏。

《元和姓纂》记载:刘向后裔世居彭城,分居丛亭里,绥舆里,安上里和丰县、沛县、吕县等地。

三、阳谷稼生根据清康熙五十八年《刘氏族(合)谱》记载:“始祖母王氏诰封淑人,葬城东茔。

始祖讳德,山东阳谷县人,胶州卫军籍,住枣林庄,卒葬原籍,不能考详。

”这部族谱应是我沈丘山东支刘氏最早的一部族谱,虽未阐明谱中始祖从何时何地迁往阳谷,但已能说明阳谷是这支刘氏的根、源了,总根是彭城,而2007年《沈丘刘姓考》把来自山东的刘姓说是东平支,只说对了一半,完整的说法应该是山东阳谷支,这样才与“阳谷稼生”相吻合。

四、布政世家根据清康熙五十八年《沈丘刘氏族(合)谱》记载:“刘汉儒,字文卿,号思鲁,行一,嘉靖己未科进士,正治上卿(正二品),阶资政大夫,历官浙江左布政使,享寿七十三岁,崇祀名宦、乡贤,葬城北茔。

”布政刘汉儒是诗书传家,其父名东,字汝兰,号鲁峰,明宣德年间殿试三甲探花,而且文武双全,这说明刘汉儒年幼时是在父亲的深厚的文化熏陶下生活和成长起来的,所以他走上仕途之后,一直是清官,他历任县令,兵备道,山西按察副使、浙江、云南、福建左布政,是明代出名的清官,治贪治乱的好官,曾在浙江平息士兵哗变,在云南平缅酋之乱,福建抗击倭匪侵华,并将敌赶出国境。

(详见《让沈丘刘氏根亲文化大放光彩》),(清乾隆十一年《沈丘县志》有刘汉儒传记)他造福于民的政绩卓著,所以后人给他建祠塑像,朝廷给他建寺(增寿寺)祀之。

五、老三门小五门老三门指布政刘汉儒兄弟三人,小五门指御大夫刘璐弟兄五人。

写到这里对照2007年《沈丘刘姓考》内心感到愧疚,那篇列表支脉因无族谱,仅凭相传和县志之零星记载而推测,故多处有错,现依谱予以更正。

先说老三门。

根据清康熙五十八年《刘氏族(合)谱》记载:“一世祖钊、字君威,行一,诰阶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享寿九十八岁,葬祖茔,娶王氏始祖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