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河东文化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中华文化从这里一路摇曳而来。
穿过汉风唐雨,经历宋韵之声,这里是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永乐宫中笑谈古今往事,鹳雀楼上眺望三晋风流,关公的诚信就是这座城市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
华夏之根、诚信之邦———运城!”运城地区位于晋南盆地,地处秦、晋、豫三省交汇处的黄河金三角流域,因位于黄河以东,故史称“河东”。
运城古名潞村,位于山西南部,濒临河东盐池,是一个古老的天然结盐之地.元初,潞村尚是“弹丸一乡镇,延佑年间被兴建,成为圣惠镇,至正年间,再次兴建,成为凤凰城.后因是盐运司所在地,而名运城。
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哺育过使秦过强大的商映,三国时期智勇双全,德才兼备,被人们说成忠义的化身的关羽;从小就超凡脱俗的司马光;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被列为初唐四杰的王勃;被称为文中子的王通,还有元朝时期在曲艺节影响很大的关汉卿等不胜枚举的历代豪杰名流和骚人墨客;曾经培育了姬鹏飞、程子华、傅作义、董其武、李雪峰、裴丽生、柴泽民等数以千计的革命先辈与仁人志士。
运城地区历史悠久,山川壮丽,文物古迹星罗棋布,风光名胜遍布各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境内有历山、孤峰山、吕梁山、五老山、王官峪瀑布、闫家池峪谷瀑布和温泉等自然景观;有著名渡口大禹渡、津渡和风陵渡;有闻名华夏的古文化遗址和古建筑如:南海峪岩洞遗址、西候渡遗址、禹王城遗址、司马光祖墓、晋文墓、晋南云墓、关帝庙、永乐宫、普救寺、飞云楼等。
这些自然景观和古文化具有极高的观赏、游览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运城是中国古文化的摇篮,文化艺术光辉灿烂,源远流长。
有多次出访国外引起轰动的绛州鼓乐:有上下飞舞,左旋右转的民间花鼓;有参加亚运会开幕式名扬海外的绛县飞龙;有爬高滚球的文武狮子舞;有奇罕惊险的高跷;有造型优美、巧夺天工的抬阁、背阁;有飞光流莹、壮观迷人的河津转灯;有多次赴京演出的山西“四大梆子”之一蒲州梆子和深受观众喜爱的眉户;有做工精巧、食色鲜艳的面塑“河东花馍”;有独具魅力、生动逼真的民间剪纸、刺绣;有在天寒地冻之时赤脚露背的永济长旺“背冰”等.大家都知道今年我们运城被评为中国十佳城市之一.称运城是华夏之根,诚信之邦,大运之城.华夏之根是说我们运城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在垣曲县发现的中华世纪曙猿化石和在西侯度出土的烧骨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的人类起源和用火的证实.史学家早已认定,蚕桑、农耕、盐业以及琴诗书画、衣食住行也大都起源于运城。
尧、舜、禹等先祖们活动的核心区域也在运城。
这些足以证明我运城地区是华夏之根“诚信之邦”,是说运城是“诚信之神”关公的老家故土。
关公的“忠义仁勇”和“诚信”精神已经影响了中国千百年,而且已成为世界崇尚的道德信仰.“大运之城”,是说运城自古就是盐运之城和生财致富之城.灿烂的古代文明与活力迸发的现代文明衔连对接而绽放出时代的绚丽光芒,这就是运城。
运城的魅力深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闪烁在众多的古代遗存中,也透射在现代文明的建设发展中。
她虽没有江南的小桥流水,却遍布着中华祖先的活动踪迹;她虽没有沿海的富丽妩媚,却彰显着关公故里的诚信风采;她虽没有大东北的铁马油龙,却能给投资经商者带来成就事业的喜运和良机华夏根祖文化在河东运城运城,古称河东。
这里,文化遗址荟萃,碑碣墓葬密集,文物景点星罗棋布,名胜古迹不可胜数,堪称名副其实的华夏之祖,炎黄之根,中国之本。
这里,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的根,最古的源,是联系全球华人的历史纽带,是华夏文化基因的重要谱系依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块“中华民族的滥觞之地”有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一致的认识,那就是:二十年成就看深圳,一百年变迁看上海,一千年沧桑(元、明、清)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秦、汉、唐)看西安,五千年文明(尧、舜、禹)看运城。
只有到了运城,才能最直观地感知人类的始祖和起源。
那么,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到底有哪些东西确属民族之祖、华夏之宗呢?最近,我们对源于运城的华夏根祖文化进行了初步整理和加工,形成这套资料,以期更多的人能走进运城,从中了解到运城是中华民族的根、祖、源、宗,并通过运城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
1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曙猿篇人们都知道,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
但是,人和猿共同的始祖又源自何处呢?关于这个问题,世界考古学界有人说欧洲,有人说非洲,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然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运城市垣曲县发现的“曙猿化石”却证明,运城,才是人类真正的故乡。
曙猿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类人猿。
曙猿化石发现以前,由于人类化石不断出土,人类摇篮说曾摇摆于各大洲。
1856年和1907年,分别在德国发现的尼安德物人和海德堡人,使人类摇篮欧洲说风行于世。
上世纪六十年代,考古人员在非洲发现了以埃及法尤姆人为代表的大量的早期高等灵长类动物化石后,非洲说又占了上风。
1994年至199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运城市垣曲县发现了众多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牙齿、颌骨等古生物化石。
中国科学家与美国科学家联手对这些化石进行精心考证和研究后,把这些化石命名为“世纪曙猿”化石,并证实这些化石生成于4000万年前。
当时这里气候温润,湖泊交错,山青水秀,树高林密,很适宜古生物生存和繁衍。
随后,两国科学家又联合在2000年3月16日出版的英国权威科学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认为“世纪曙猿”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最早的、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灵长类动物的祖先,约生活在距今4500万年至4000万年之间的中始新世。
这样,中国就很可能是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灵长类动物的发祥地,垣曲则成为最早的人类发源地。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曾高度评价说:高等灵长类动物祖先的发现,“是中国20世纪考古生物学上又一极为重要的发现”,其意义“可与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现相媲美”。
它不仅表明曙猿是一个十分原始的灵长类家系的成员,而且有助于解决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即在灵长类动物家族中,类人猿动物的世系源自何处。
2000年4月11日,《人民日报》以《人类远祖起源于中国》为题,对“世纪曙猿”及其研究成果作了报道,指出:“专家认为,山西垣曲‘世纪曙猿’的发现,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同时也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
”“世纪曙猿”使它的发现地——运城垣曲这块古老的文化地域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引起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
目前,垣曲县投资1.2亿元精心打造世界级品牌的“人类远祖园”工程已经破土动工。
它将依傍黄河小浪底库区、历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形成一个既有崇山峻岭、峭岩绝壁,又有湖光山色、溶洞、森林与瀑布,集对外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园区,让远道而来的人们充分领略黄河文化的久远深厚。
园区竣工投入使用后,垣曲县还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2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用火篇火的使用,堪称一项划时代的创举,大大加快了人类进化的步伐。
人类用火,始于运城市芮城县183万年前的西侯度人。
原始社会时期,黄河大拐弯处的古河东地区(今运城市及临汾市部分县市),气候温润,水草丰美,树高林密,动物成群。
那时,我们的祖先还不知道用火,在这里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一天,一场偶然的雷火,引燃了大片森林,成群的动物四散奔逃,有的丧生火海,有的逃往远方。
大火过后,幸存下来的先民们一时失去了食物来源,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
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在灰烬中寻找被火烧过的动物肉和植物果实借以裹腹。
然而他们却惊喜地发现,被烧烤过的食物与以往所吃的食物截然不同,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容易咀嚼。
于是,他们开始留意保存火种。
后来,先民们又从长期的实践中观察到,火虽然可怕,但可以烧熟食物,还能照明、驱寒,就有意识地采集火种,并尝试使用火、吃熟食。
这对人类体质和大脑的发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祖先正是从大自然的恩赐中才发现了火,认识了火,学到了用火和吃熟食的本领。
他们从最初小心翼翼地保存自然火种,到若干万年后发明钻木取火、撞击燧石取火,开创了中华民族取火用火的先河。
1961年至1962年,考古学者在我市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考察时,在约50余米厚的更新世早期砂砾层中,发掘出了中国长鼻三趾马、山西披毛犀、晋南麋鹿、纳马象等20余种已绝种的古生物化石,其中呈灰、黑、灰绿色的哺乳动物筋骨、鹿角和马牙,与北京人遗址中发掘的被烧过的动物骨头和牙齿没什么两样。
经过化验证明,这些动物遗骨的确是被火烧过的,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烧骨”。
后经古地磁法测定,西侯度文化遗址距今至少在183万年以上。
因而学术界认为,西侯度人点燃了人类第一把文明圣火,开创了人类的用火史,当为“人类烹调之祖”。
这一发现,把人类用火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堪称西侯度人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火,给人类带来了熟食、光明和温暖;用火,大大加快了原始人类进化的步伐;人工取火,则标志着人类第一次掌握了改变物质世界的强大力量,使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飞跃。
正是由于发现和使用了火,我们的原始先民们才逐步具备了全天候的活动能力和顽强的生存能力。
难怪《世界史》中评价说:“火是一切发现中最伟大的发现,它使人类能够生存于不同的气候中,造出众多的食物并迫使自然力为人们工作”。
这一评价可谓恰如其分。
火是一柄双刃剑,既给人类带来了福祉,却也常常引发灾难。
用火之利,防火之害,遂成为人类一种永恒的追求。
远古时期的人们对火的敬畏逐渐衍生为对火神的崇拜。
远在氏族社会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祭祀火神的场所。
当人类进入家庭生活阶段后,炉灶之火便被演化成火神的象征。
时至今日,在运城及其他一些地方,人们还保留着每年腊月二十三日晚上祭祀灶神的习俗。
炎黄子孙们将中华圣火从远古演绎到现在,从地面演绎到天空,演绎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人类文明的演进史就是一部照耀全球的火文化的发展史。
3 华夏十大根祖文化·后土篇在运城市万荣县境内黄(河)汾(河)交汇处,有一座祠庙,是专为祭祀后土圣母而建的,它就是被誉为“海内祠庙之祖”的后土祠。
这里,蕴涵着中华民族最深的根,最古的源,是联系全球华人的历史纽带,是华夏文化基因的重要谱系依据。
在中国远古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氏族(部落)的首领称为“后”。
“后”是部落内一切重大事情的决策者、指挥者、领导者。
而土者,地也。
“地即母”(《后汉书·傀嚣传》),二者都是繁衍人类的。
“后土”,就是母系氏族社会最高的女性君王。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认为,后土其实就是“女娲”。
女娲,是中国远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一位很有名望的氏族部落首领。
她置婚姻、育儿女(《风俗通义》),做笙簧、创舞乐(《世本·作篇》),使中华民族早在1万年前左右,就初现文明曙光。
可以说,她是大地的最高君主,是华夏民族的原始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