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
根据管腔狭窄的程度分为四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来自<25%; 26%-50%; 51%- 75%; >7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CHD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CHD多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只有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机能
镜下:
病灶表面是大量SMC和细胞外基质(胶原纤维和蛋白 多糖)构成的厚薄不一的纤维帽,胶原纤维可发生玻璃 样变性 纤维帽下方可见数量不等的泡沫细胞、SMC、细胞外 基质及胆固醇结晶炎细胞
粥样斑块
肉眼:动脉内膜面见灰黄 色斑块,既向内膜表面隆 起,又向深部压迫中膜。 切面见纤维帽的下方,有 多量黄色粥糜样物
心绞痛分型: 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
重体力劳动时加重
不稳定性心绞痛(instable angina pectoris)
负荷或休息时均可发病
变异性心绞痛(variant angina pectoris)
无诱因发作,痉挛为主
(二)心肌梗死 (myocardial infarction,MI)
遗传
血脂异常 LDL ↑ ↑
内皮通透性↑ ox-LDL
高脂血症、 高血压、
吸烟
SMC增生、游走 单核细胞→内皮下 进入内膜
泡沫细胞 坏死、崩解 粥样物形成
动脉壁 变硬
基本病理变化
脂纹(fatty streak) 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 粥样斑块(atheromatous plaque)
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Disease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提要
高血压病
动脉粥样硬化 风湿病 心瓣膜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
概念: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 成分改变有关的动脉疾病。主要累及弹力型动脉 和弹力肌型动脉
3、吸烟: 内皮损伤
血中CO↑ →oxLDL →单核C→泡沫C SMC向内 膜移行、增生 4、糖尿病、高胰岛血症 5、遗传因素:家族性聚集 6、其他因素
年龄、性别
发病机制
脂质渗入学说 损伤-应答反应学说 动脉SMC增殖或突变学说 慢性炎症学说 单核巨噬细胞作用学说
(二).发病机制
糖尿病→
管内压力作用下发生病理 性膨出
血管管腔 斑块阻塞 狭窄
供血区域血量下降,相应器 官发生缺血性病变
继发性病变--斑块内出血
B
A A 血管腔,B 出血(箭头示) 斑块内血 管破裂,形成血肿,致管腔进一步狭窄
(二)主要动脉的病变
1.主动脉粥样硬化
后壁和分支开口处 腹主动脉最重 AS主动脉瘤--腹主动脉
• 由于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供血区持续 缺血而导致的心肌缺血性坏死
• 临床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用硝酸酯制剂 或休息后不能完全缓解,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 力衰竭
5.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阻塞 肠梗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和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好发部位: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最高,其余依次为:右 主干、左主干或左旋支、后降支
病理变化:斑块性病变多发生于血管的心壁侧,在横 切面上,斑块多呈新月形,偏心位、使管腔呈不同程 度狭窄
病变特征是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中沉积,引起 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其深部成分的坏死、崩解, 形成粥样物,并使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
病因和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1.高脂血症
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升高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升高 高密度脂蛋白(HDL )的降低
其它因素
年龄 性别 肥胖
2、高血压: 内皮损伤→通透性↑,中膜致密化
粥瘤(atheroma)
脂纹
肉眼:
黄色斑点、条纹, 平坦或微隆起。
常见于主动脉后壁及其分 支出口处
主动脉内膜表面可见隆 起的脂纹及纤维斑块
镜下:
病灶处的内膜有大量泡 沫细胞聚集。
泡沫细胞体积大,圆形 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 大量小空泡,为脂质, 来源于巨噬细胞和SMC
纤维斑块
肉眼:内膜面散在不规则形隆起的斑块,颜色从浅黄色或 灰黄色,变成瓷白色
主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内膜表面有黄 白色斑块,稍凸出于表面,为粥肿部
镜下:
表面为纤维帽
深部可见: 大量的坏死 崩解产物(脂质及坏死 物)、胆固醇结晶及 钙 盐沉积
底部及周边部可见肉芽 组织,少量泡沫细胞和 淋巴细胞浸润
粥瘤处中膜SMC受压萎 缩,弹性纤维破坏,该 处中膜变薄
主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局部隆起形 成粥肿。粥肿浅层可见泡沫细胞,深 部可见脂质沉着。表面内膜结缔组织 增生,并呈玻璃样变,即纤维帽
继发性病变
原因
后果
斑块内出血 斑块内新生毛细血管破裂 动脉管腔阻塞程度加重
急性供血中断
斑块破裂 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
形成粥瘤溃疡 胆固醇栓子引起栓塞
血栓形成 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暴 阻塞血管管腔引起梗死脱落
露内皮下胶原
形成栓塞
钙化
钙盐沉积于坏死物中
动脉壁变硬、变脆
动脉瘤形成 中膜萎缩,弹性下降在血 破裂造成致命大出血
2、颈动脉及脑动脉粥样硬化 部位: 颈内A始部、基底A、大脑中A和Willis环 。 病变:
脑萎缩 脑梗死(脑软化) 动脉瘤破裂→脑出血
3.肾动脉粥样硬化 肾A,叶间A和弓形A -顽固性肾血管性高BP -血栓形成—肾组织梗死、机化, 多个大瘢痕使肾缩小—AS性固缩肾。
4.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狭窄→间歇性跛行 阻塞→干性坏疽
性和(或)器质性病变时,才可称为CHD
冠心病缺血缺氧的原因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斑块所致管腔狭窄,加之继发复合 性病变和冠状动脉痉挛
心肌耗氧量剧增:血压骤升、情绪激动、体力劳累、心 动过速,导致心肌负荷增加,冠状动脉相对供血不足
CHD的主要临床表现:
• 心绞痛 • 心肌梗死 • 心肌纤维化 • 冠状动脉性猝死
(一)心绞痛 (angina pectoris)
由于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所造成的一种常见 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心前区疼痛或压迫感,可放射至心 前区域左上肢,持续数分钟,用硝酸酯制剂或稍休息后症 状可缓解 心绞痛的发生机制:代谢不全的酸性产物或多肽类物质 的堆积,刺激心脏局部的神经末梢,产生痛觉。心绞痛是 心肌缺血所引起的反射性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