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学---15心血管系统疾病

病理学---15心血管系统疾病


分三期
脂纹脂斑期 纤维斑块期 粥样斑块期
1、脂纹及脂斑期: 肉眼:动脉内膜面可 见黄色条纹(脂纹)或斑点 (脂斑),平坦或微隆起。
镜下:病灶处有大量泡 沫细胞聚集及脂类物质和基 质的沉积。
脂纹后期
示内皮细胞下有大量泡沫细胞聚集
动物实验的兔腹主动脉内膜中见大量泡沫细胞形成
泡沫细胞的来源
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进入内膜,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 内膜平滑肌细胞增生,中膜平滑肌迁移至内膜并增生、
镜下:斑块表面为 胶原纤维、平滑肌 细胞、少量弹性纤 维及蛋白聚集形成 的纤维帽,其下为 泡沫细胞及细胞外 脂质和炎细胞。
病灶表面胶原纤维增多并有玻璃 样变(左上角),其下方有泡沫 细胞,淋巴细胞和平滑肌纤维
3、粥样斑块期:
肉眼:内膜面见灰黄色斑块,既向内膜表面隆起,又 向深部压迫中膜。切面见纤维帽下方有较多量黄色粥糜 样物。
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第三节 高血压病(Hypertension) 第四节 风湿病( Rheumatism) 第五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第六节 心肌炎和心肌病(myocarditis) 第七节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⑤由于OX-LDL具有细胞毒作用,使泡沫细胞坏死崩解并 释放溶酶体酶使其他细胞坏死崩解。脂质和坏死物质混合形成 粥样物,从而出现粥样斑块。
VEC
SMC
பைடு நூலகம்
泡沫细胞
SM C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泡沫细胞形成模式图
二、病理变化
累及弹力型动脉(大动脉)、弹力肌性动脉(中动 脉:冠状动脉、肾动脉、四肢动脉)
(一)基本病变
3、炎症学说:
4、平滑肌致突变学说:
平滑肌细胞 脂质刺激 生长因子
平滑肌细胞增生、游走、表型转变 (收缩型转变为合成型)
促成斑块的形成和硬化
[附]: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有脂源性学说、损伤应答学说、 炎症学说及致突变学说等。现将有关机制归纳简述如下:
①血浆LDL、VLDL脂质等的升高,提供了浸润动脉壁的脂 质来源。
第十五章 心血管系统病理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组成:心脏、动脉、
微循环、静脉。
功能:正常的血液 静脉
循环是保证机体新 陈代谢顺利进行、 维持内外环境稳 定的基本条件。
动脉 心脏
微循环
Contents 本章介绍的内容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和冠状动脉硬化性
(三)、主要动脉病变及影响
1、主动脉粥样硬化 好发部位:主动脉后壁及分支开口处。 严重程度:腹主A>胸主A>主动脉弓>升主A
病理变化: 肉眼:内膜出现散在分布的斑块状突起,多在后壁及
分支开口处,腹主动脉最严重。 后果:动脉瘤→破裂→死亡。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3、颈动脉及脑动脉粥样硬化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概念:
是一种与脂质代谢异常有关的发生在动脉血管壁的一种 疾病。特点为动脉内膜脂质沉积,灶性纤维增生及其深部成 分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质,从而引起动脉壁变硬,管腔 狭窄。
动脉硬化:泛指动脉血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的一种疾病 细动脉硬化
包括 动脉中层钙化 动脉粥样硬化症
摄取LDL、VLDL等脂蛋白,形成肌源性泡沫细胞; 平滑肌细胞还可合成胶原、弹性纤维、蛋白多糖等细 胞外基质,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2、纤维斑块期: 肉眼:内膜面散在不规则形隆起的斑块,初为灰黄色,
后因斑块表层胶原纤维的增生及玻璃样变而呈瓷白色。
在腹主动脉后壁血管开中处可见瓷白色隆起、表 面光滑的斑块。部分区域病变已进入粥样斑块期
(3)年龄 AS的检出率和病变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发病机制:
1、脂源性学说: 血脂升高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通透性增高
ox-LDL,促成单核细胞在血管内皮聚 集并转变成泡沫细胞 2、损伤应答学说: 机械性、生物性、化学性→内皮损伤脱落→促使 脂质在内膜沉积、血小板粘附聚集→产生多种生 长因子→刺激中膜平滑肌进入内膜增殖并分泌基 质→斑块形成。
内皮损伤、通透性
促进脂蛋白进入动脉内膜
3、吸烟 缺氧
内皮损伤
内膜通透性
CO 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生长因子,诱导动脉 中膜的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移行、增生, 从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4、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 5、其他危险因素 (1)内分泌因素
雌激素、甲状腺素 减少动脉粥样硬化 (2)遗传因素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脂蛋白脂酶缺乏症 动脉粥样硬化症发病率
病变常累及颈内动脉、
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
和Willis环。可引起痴呆
、脑梗塞、脑出血等。
4、肾动脉粥样硬化
5、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基底动脉环及分支粥样硬化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和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②各种有害因素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内膜通透性增高,脂质 进入动脉内膜并沉积,产生氧化型LDL(OX-LDL)。
③在一些趋化因子的作用下,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进入内膜, 通过其表面的受体摄取OX-LDL,形成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 由于大量泡沫细胞聚集,故在局部形成脂纹。
④在生长因子等的作用下,内膜平滑肌细胞增生,中膜平 滑肌发生表型转变,迁移并增生;平滑肌细胞通过其表面的 LDL受体摄取LDL、VLDL等脂蛋白,形成肌源性泡沫细胞; 平滑肌细胞还可合成分泌细胞外基质。上述变化可形成内膜的 纤维斑块。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已知重要的危险因素有: 1、高脂血症 LDL(低密度脂蛋白): 含胆固醇最高,且分子较小,
易于进入内膜。 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可转化为LDL。 HDL(高密度脂蛋白):含有使胆固醇逆向转运的载体, 可促使胆固醇从肝外(包括血管壁)转运入肝内并被降解及 排泄。
2、高血压 血压 血流冲击力强
镜下:典型的粥样斑块病灶 表层为纤维帽,深部为粉红色 坏死崩解物,其中含胆固醇结晶 (呈针形裂隙)。底部和边缘有 肉芽组织、少量泡沫细胞和淋巴
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
(二)粥样斑块的继发性变化:
①斑块内出血
②斑块破裂
③血栓形成
④钙化 ⑤动脉瘤形成
主动脉硬化症
严重的主动脉粥样硬化,可见出血、 溃疡形成和钙化等继发性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