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卷十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卷十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卷十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宣纸渲染寒暄喧宾夺主煊赫一时B.谥号对峙臆测恃才傲物苦心孤诣C.调研凋零啁啾忸怩作态风流倜傥D.角色侥幸矍铄矫枉过正咬文嚼字解析A.“渲”读“xuàn”,其余均读“xuān”;B.“谥”“恃”读“shì”,“峙”读“zhì”,“臆”“诣”读“yì”;C.“调”读“diào”,“凋”读“diāo”,“啁”读“chóu”,“忸”读“niǔ”,“倜”读“tì”;D.“角”“矍”读“jué”,“侥”“矫”“嚼”读“jiǎo”。

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慰藉虚无缥缈鹿绒出奇致胜B.滥觞励精图治蠕动望文生义C.葱茏相濡以沫布署惊滔骇浪D.繁琐指手画脚融会昭然若解解析A.“绒”应为“茸”,“致”应为“制”;C.“布”应为“部”,“滔”应为“涛”;D.“解”应为“揭”。

答案B3下列各句方括号中的逗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访办的同志说,一天之内,他们就把收到的来信郑重地转给了各有关部门[,]这种务实的作风值得赞扬。

B.这样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实际情况如何[,]最后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首先需要调查研究。

C.北京的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颐和园和天坛[,]苏州的古典园林先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D.“高架路和轻轨线就要通车了,”总指挥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同志们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

”解析A.方括号内的逗号改为句号,使句意明晰。

答案A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张学良先生的卓越功勋和爱国,彪炳青史,流芳百世,必将为世人永远景仰。

(2)新标点符号指的是,萌芽于清末,诞生于“五四”,到现在的标点符号系统。

(3)为了保证水资源不被污染,有关法规规定,沿河的工厂不得把工业污水到河里。

A.风范沿用排泄B.风范延续排泄C.风尚沿用倾泻D.风尚延续倾泻解析风范:风度、气派;风尚: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沿用: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延续:照原来的样子继续下去。

排泄:使雨水、污水等流走;倾泻:大量的水很快地从高处流下。

答案A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齐人之妻对齐人的举止不可理喻,便暗中跟踪,终于揭穿了齐人的鬼把戏。

B.梁襄王是个志大才疏、胸无城府的平庸君王,故孟子以浅显的道理启发他。

C.《齐桓晋文之事》篇幅很长,我们学习时切忌目无全牛、断章取义,而应整体把握。

D.孟子主张轻徭薄赋,让民众休养生息,所以,他以攘鸡的寓言劝说废除关市之征。

解析A.“不可理喻”是指不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用在此句,不合语境。

B.“胸无城府”是比喻襟怀坦白,没有什么隐藏,褒义,用在此句中不恰当。

C.“目无全牛”是比喻技艺到了极其纯熟的地步、得心应手的境界。

句中有“切忌”一词在其前,故用于此句中不当。

答案D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从诗人屈原面对长空发出的天问,到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飞天”,飞向太空的梦想一直梦寐以求地呈现在火箭故乡人的脑海和心头。

B.一个名牌产品就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

我不敢妄下断言说“知名度也是生产力”,但一个城市的“亮点”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却是有目共睹的。

C.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位中小学校长及主管电教的负责人会聚北京育才学校,参加全国中小学现代化教育技术与网络教育,探讨其诱人的发展前景。

D.国务院决定免征关税和进口增值税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鼓励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进步。

解析A.“梦想”与“梦寐以求”重复,“呈现”一词运用得也不得当;C.“400多位”有歧义,“参加”缺少宾语;D.成分多余,应将“和意义”去掉,“扩大”缺少宾语。

答案B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留下了散文诗歌的著作《徐霞客游记》;发明炸药的诺贝尔,出版过诗集《兄弟们》和小说《在光明的非洲》;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常常从数学王国到文学王国来换换脑筋。

A.说起科学,还应当想起它的一门嫡系——文学B.卓越的科学家,往往有较高的文学造诣C.文学作品不但具有文学价值,还有宝贵的科学价值D.科学上的许多问题往往要借助想象力丰富的文学来解决,那些流芳千古的科学家,都著有具备文学性的不朽篇章解析结合下文内容可知,强调成就很高的科学家常常有着非同一般的文学成就或文学爱好。

答案B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三段文言短文,完成8~10题。

(一)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麀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二)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选自《孟子·梁惠王下》)(三)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8第(三)段文中画横线的一段话标点正确应当是……()A.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A、B两项第一个“乐”“忧”逗开,句意难以理解;同时B项分号和第一个句号使用不当;C项“然而”与后面文字语意连贯,不应停顿。

答案D9下列加点词语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A.庶民攻之。

攻:进攻。

B.如杀人之罪。

如:如同,等于。

C.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阱:陷阱,比喻诱人犯罪。

D.民欲与之偕亡偕:一同。

解析A.“攻”的意思是“建造”。

答案A1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是以后世无传焉。

C.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D.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解析A项分别解释为“方圆”和“正当”;B项分别解释为“阐释经义的著作”和“流传”;C项分别解释为“还是、仍然”和“犹如、就像”;D项均解释为“这”。

答案D第Ⅱ卷(共90分)三、(12分)11阅读上面的文言材料,翻译画波浪线的句子。

(6分)(1)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

(2)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解析(1)“欢乐”为意动用法。

(2)第一个“非”意为“埋怨”,第二、三个“非”意为“不对”。

参考答案(1)周文王凭借老百姓的力量造就了灵台和灵沼,但老百姓仍然为此感到高兴快乐。

(2)得不到而抱怨他们的君主是不对的,作为民众的君主而不与民众一同享乐也是不对的。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日暮①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解析(1)要求点出景物,说明特点;(2)情由景生,意思要完整。

参考答案(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

(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

四、(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孟子与《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

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

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主。

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

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

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

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孟子渴望统治者任用他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他每到一个国家见到国君,都反复讲仁政的好处,当他知道这个国君无意用他时,绝不附和迁就权贵,而是怅然离开。

他对国君采取傲然视之的态度。

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孟子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他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还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讠皮行(偏激的行为),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