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试卷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试卷

2010-2011学年(下)高三年模拟考试语文科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故不积跬步,。

(3),得天人之旧馆。

(4),风烟望五津。

(5)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

(6)步余马于兰皋兮,。

(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注]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

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

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

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贞观八年,进封县公。

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

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

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

”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

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

不敢奉诏。

”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

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

(《新唐书·虞世南传》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二十七))(3分)B.而赡.博不及也赡:丰富D.与秦王俊交辟.之辟:征召)(3分)③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⑥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C.①②⑤ D.③④⑥)(3分)他终日专心学问,虞世南在文章清劲上不如世基,但他学问渊博,也不像哥哥虞世南劝太宗采取给民众以恩惠的做法来稳定局面。

虞世南认为皇上作的诗诗体不雅正,担心自己唱和的诗一旦流传于世,会引起不好的影响。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

(4分)译:(2)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2分)译:(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宿石邑山中 (唐)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⑴苍苍意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⑵隔在数峰西。

7主教冷冷地说:“那就当您的流浪汉去吧。

”约翰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打着唿哨走下隐修院的楼梯去了。

副主教随即扔出一个杯子,把弟弟额头上砸了个大肿块。

(《巴黎圣母院》)E .欧也妮23岁生日那天,公证人克罗旭、神甫克罗旭和蓬风先生算准葛朗台一家该吃晚饭的时候,抢在德·格拉桑一家之前,赶来向欧也妮道贺。

后来德·格拉桑一家来了并带来礼物。

公证人克罗旭心想:“葛朗台的女儿和礼物,总有一天会统统归我们。

”(《欧也妮•葛朗台》) 8、简答题。

(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1) “不!我还是要干下去的!中国民族工业就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项了!丝业关系中国民族的前途尤大!——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的!——竹斋,我有一个大计画,但是现在没有工夫细谈了,我们出去看看万国殡仪馆送来的棺材罢。

”“不忙!我还有事和你商量。

”(《子夜》) ⑴材料一中,孟子认为“君子不教子”的原因是 。

孟子认为应该采用 的方式才能避免这个不良后果。

(2分) ⑵从这两则话语中,你如何理解孟子的教育观。

(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学会敬畏经典谭旭东最近,媒体上有两则报道很吸引眼球:一是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让林黛玉裸体死去,面对公众的质疑,她认为这是“很震撼”、“很现代”的戏分;二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某副教授在博客上发文要求删除课本中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认为其中“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去买橘子”不但违反了交通规则,而且“是不理性和实用主义的一个表现”。

再敬畏经典,而是想尽办法“戏谑经典”,“颠覆经典”,几年网络上就有人“大话经典”和“水煮经典”同寻常,值得后人“重读”。

对待这样的文学经典,对经典提出质疑不是什么坏事,但必须是站在才不会任意篡改经典和否定经典,即使对那些并不能“永恒”而只是一时风行的作品,也要从审美体验出发,从创作的情境出发。

当然,这就需要我们提高文学的文化的素养,在细致的品读中,真正感受经典的魅力,体验欣赏经典的乐趣。

李少红之所以让林黛玉在新版“红楼”中裸死,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她不理解经典,或者她不懂得经典究竟应该如何“重读”;二是她可能并不懂得艺术的根本在哪里。

不然的话,她肯定知道要使新版“红楼”更有震撼力,更具现代感,不一定要林黛玉脱衣服呀!再说,《红楼梦》原著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冰清玉洁的女子,对爱有着纯真的痴迷,从“黛玉葬花”就可以看出她内心世界的美好与柔软,怎么可以让死后的她裸体与人相见呢?这非但不能给观众现代感,反而让人觉得恶俗。

(原载2010年7月2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的一项是()(3分)、“很现代”的戏分;而本文作者认...)(3分)A.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让林黛玉裸体死去和某副教授在博客上发文要求删除课本中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其实都是对经典的曲解。

B.一些图书和网络文字把《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改成笑料,颠倒人物形象,解构主体精神价值,这种大众媒体时代人们言论的民主性,造成了文学经典面临否定和解构的危机。

C.文学经典值得后人“重读”的原因是文学经典有思想震撼力和值得我们学习的美学品质,容纳了深刻的生活内涵,并浓缩了一个时代人类的智慧与思索。

D.大众媒介时代文化环境的开明和文化形态的多样,给我们提供了更多阐释经典的机会,但我们并不能因此随意曲解否定经典。

12、作者认为,我们要学会“敬畏经典”,那么,该如何“敬畏经典”?请结合全文作答。

(3分)(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5分)勋章(俄国)契诃夫你看做朋友才跟你说的……怯地回过头去看房门而说出口的。

中尉骂了几句,然而同意了。

金光闪闪。

至多也不过值五个卢布,却造成多么大的声势!”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

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

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

可是勋章缀得很结实,往后退也已经不可能。

他赶紧用右手盖住勋章,拱起背来,很别扭地向大家一鞠躬,同谁也没握手,沉重地在空椅子上坐下,恰好坐在他的法国同事对面。

仆人在普斯佳科夫面前摆下一盆汤。

他用左手拿起汤匙来,然而又想起在上流社会不宜于用左手吃东西,就赶紧声明已经吃过饭,不想再吃了。

━法国人正在看他,眼睛里满是惊讶和疑问,特兰勃良迟疑不定地伸出右手去接那个酒瓶,于是……啊,真是时来运转!普斯佳科夫看见他胸前原来也有一枚勋章。

而且是安娜勋章!法国人也在捣鬼!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

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啊啊,……嗯!……”斯皮奇金看见教员胸前的勋章,哼哼哈哈地说。

“是啊!”普斯佳科夫说,“真是怪事,尤里•阿甫古斯托维奇!年前我们那儿呈报上去领勋章的人多么少呀!我们那儿的人那么多,可是领到的却只有您和我!这可真是怪事!”特兰勃良快活地频频点头,亮出他的左边衣领,那上面赫然闪着一枚安娜三级勋章。

饭后,普斯佳科夫走遍各处房间,让那些小姐看他的勋章。

虽然他饥肠辘辘,可是心里却轻飘飘的,逍遥自在。

一枚符拉季米尔勋章。

唉,真没想到啊!”(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朱逸森译,有删改)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A.由于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非常喜欢勋章,B性格,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C.“列甫•得故事情节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D写使得小说的结尾有了强烈的升华效果。

E.契诃夫的这篇小说,有独特的叙述方法。

和耳朵去追寻,文字像画笔的音符那样流动。

自然,质朴的文风,不拖泥带水,高度浓缩与深入浅出的表现,更增加了作品的韵味。

14、《勋章》这篇小说的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一开篇就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概括。

(4分)15、小说在刻画普斯佳科夫的形象时,哪种描写最为突出?请结合作品内容赏析。

(6分)(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地坛精魂张梦阳走进地坛,就想起史铁生;阅读史铁生,就想起地坛。

文字真有无穷的魔力。

一篇散文《我与地坛》,将史铁生与地坛紧紧联系在一起。

史铁生已经成为地坛的精魂。

这究竟为什么呢?地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嘉靖九年,历史可谓不短,遗址可算不少,故事也肯定很多。

然而,史铁生并没有写这些历史与传奇,只是从自己截瘫后摇着轮椅进入地坛写,提出了生死和怎样活的问题;然后又归结到苦难的命运,专注于“心、“为什么活”、“干嘛要写作”的终心与坟墓。

”最后作了这样的结束语:“宇”为什么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又经久我曾在《荒原时代的地坛》一文中说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无疑是20世纪中国散文中的警世之作,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第一文。

地坛也因史铁生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蕴。

史铁生和地坛之所以在我心中印烙得如此深刻,可能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初,我家住和平里,也曾在附近的地坛荒园中游荡过。

那时,我的母亲在“文革”迫害下溘然长逝,女友又突然与别人结婚,这两个打击如闷雷一样同时轰击在我的头顶,足可置人于死地。

但我挺住了,把全部精神寄托在书上——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史哲书籍,写了上千张读书、思考卡片。

读书之外,惟一的排遣就是孤独地徘徊在地坛的苍松古柏、荒藤野草之间,迎旭日升起,送夕阳落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最感人处,正是写他在地坛待得过长时,母亲如何为他担忧。

那时他的母亲轮椅看书的史铁生的身影……直至今天,自己感到深切和明净的“纯文学”路上走下去。

史铁生是地坛的精魂。

只要地坛存在,史铁生就在。

思考人生和宇宙……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20人生和宇宙问题的深邃思考。

B.起了轰动,而且经久不衰。

C.史铁生和地坛是互相成就的,坛中所见人物的深刻感悟。

D.在文中插入“我”的人生遭际,不仅使作者对史铁生思想、精神的把握显得更为深刻,而且更容易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E.文章的结尾以一尊虚拟的铜像收篇,既得其形,更得其神,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索空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4、史铁生在地坛中,对终极性精神哲学问题是以什么方式来思考的?又作出了怎样的回答?(4分)15、为什么说“史铁生是地坛的的精魂”呢?(6分)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16、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美好人格品性的象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