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波普尔

波普尔

介绍波普尔卡尔·波普尔(KarlR·Pper)(1902-1994),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后入英国国籍。

1922年始学习数学和物理,1930年获木工学博士学位。

青年时代倾向于社会主义思想,后又抛弃了它。

1935年因《研究的逻辑》一书而响誉世界哲学界和科学界。

1964年获英国女王授予的爵士头衔。

卡尔·波普尔是举世闻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证伪主义创始人,被西方学界誉为“开放社会之父”。

他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享有不容低估的世界性声誉。

在西方,从科学家(包括一些获诺贝尔奖的科学泰斗)到文史哲界的专家,从政界要员到财界“大腕”,无不深受波普尔学说的影响。

他那独具慧眼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以及关于民主社会的“三大悖论”——民主悖论、宽容悖论、自由悖论,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他那标新立异的“开放社会观”,曾引起世界轰动,至今仍是学界感兴趣的问题之一。

卡尔·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其批判理性主义在哲学界、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备受关注,讨论热烈。

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公开承认从他那里受到思想启迪。

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邦迪赞赏说,科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方法,而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波普尔的方法。

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lr poper, 1902一1994 ), 在生前被认为获得了一个学者所能想象得到的几乎所有的世俗荣誉:他是皇家学会会员英国学术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获封爵士(1965年)和勋爵(1982年),他拥有20个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他的著作被翻译成40种语言,他上交政要,遍及名流, 交游遍于全世界, 甚至隐然有王者之师光景(撒切尔夫人将他和哈耶克视为自己的两位老师。

在波普尔的弟子中, 不仅有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这样的科学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大师, 也有索罗斯这样所有想发财的人眼中的天神。

他去世时, 欧美报纸发表了无数歌功颂德的悼念文章。

然而, 他去世之后仅仅10年,却已经看上去完全过气了。

他的学说渐渐被人淡忘,他的名字也不再经常被世人提起。

一个特别有象征意义的细节是: 在他曾经执教20余年的伦敦经济学院, 他用过的办公室, 并未被改建成波普尔纪念馆或波普尔纪念室(这是许多文化名流身后得到的荣誉形式) , 而是被改建成了一个厕所!逻辑实证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逐渐衰落,受其影响的一些学者对它的基本原则提出批判, 从而形成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rationalism), 后来研究者又将其称为“证伪主义”(falsificationism)。

它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更为紧密,在50至60年代盛极一时,对哲学界和自然学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奥裔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卡尔·波普(Karl Popper, 1902~1994)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科学发现的逻辑”,主张对理性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普遍有效的科学理论并不来自经验归纳,科学理论是通过不断的证伪、否定、批判而向前发展的。

他把“猜测与反驳”方法应用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研究,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没有规律,因此社会的未来不可预测,而且,历史学不是一种理论科学,其理论假设完全是有选择地取自其他学科,它自身不能独创关于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

他在本体论的研究中,认为宇宙的发展变化是一突现的进化过程,并把宇宙的进化分为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客观知识世界三大层次,由而提出突现进化论和“三个世界”的理论。

主要著作有《历史决定论的贫乏》、《猜测与反驳》、《客观知识》等。

批判理性主义的显著特点1.突出强调理性的批判性和这种批判精神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2.重视本体论的研究并系统的阐述本体论的哲学主张3.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哲学,扭转了语言分析导向,尤为科学哲学与科技政策的结合开辟了道路。

提出大胆猜测,按“可证伪度”的大小与经验两者来检验理论与事物。

批判辩证法波普尔说:辩证法家根据矛盾的富有成效而主张必须摈弃传统逻辑的这条定律(指不矛盾律, ) 它们认为辩证法由此即可导致一种新的逻辑! 辩证逻辑所谓辩证逻辑,波普尔对它的批评还是相当传统的: 如果承认了两个互相矛盾的陈述, 那就一定要承认任何一个陈述; 因为从一对矛盾的陈述中可以有效地推导出任何一个陈述来波普尔还认为, 模糊性是辩证法的另一危险之处他对于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之类的辩证法概念都嗤之以鼻, 认为显然只是玩弄词藻所以波普尔认为: 至于辩证法, 从我们可以合理应用的意义上说, 并不是一种基本理论, 只是一种描述理论 ( (我认为显然应当十分慎重地使用辩证这个词也许最好是根本不用这个词按照我们现在的立场, 那些过于模糊的、似是而非的辩证观念,实际上并没有具体说清什么事情, 虽然模糊性本身也带来了表面上(也仅仅是表面上) 更强的解释力在深层的意识里,这种对于玩弄词藻概念的近乎于诡辩的所谓辩证思维的排斥, 确实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后来学术研究的风格。

观点:——摘自《波普尔的划界观》一、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摘要: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所讨论的问题。

近代逻辑实证主义者们对科学与非科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得出“证实”的划界标准,他们认为只要是能被经验事实所证实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

波谱尔针对逻辑实证主义者的错误,提出了经验事实“证伪”的划界标准,认为科学只能证伪,不能证实。

该理论突破了人们的日常思维习惯,尽管得到了高度评价,但因为其陈述的易谬性和相对简单性,也遭受了科学哲学界的批判。

提出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划界标准是可证伪性原则而著称。

他的划界指的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也就是“我找到一个分界标准,使我们能够做到以经验科学为一方,以数学、逻辑、形而上学系统为另一方而区分开来,这个问题我称之为分界问题。

”[1]365 这一划界思想在科学界和哲学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彻底颠覆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观。

波普尔赋予了证伪和批判以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他认为科学的本质就是对未知世界永无止境的探索,任何科学理论本质上都是试探性、猜测性的假说,都包含有错误而且迟早要被经验所证伪;科学理论都是在证伪与批判之中向前发展的,也是这样一步一步地逼近真理;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了绝对真理,我们应该认识到可错性并不是科学的缺点,相反是科学的优点,是区别于非科学的本质特征。

波普尔科学与非科学的经验证伪划界在波普尔的划界思想出现之前,一直受哲学界追捧的、对划界思想有重大突破的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思想。

逻辑实证主义的始祖、著名的哲学家孔德提出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界问题。

孔德认为只有经验才是确定的科学知识,其他的都是形而上学,他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等哲学问题排斥在科学研究领域之外,把它们统统看作是形而上学。

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发展了孔德的这一思想,他们用意义标准作为划界标准,认为一个命题如果是有意义的,就是科学的;反之,如果是无意义的,就是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

区分命题有无意义的标准就是可证实性。

任何的命题,凡能被经验证实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

如:“这支笔是黑色的”“树是绿的”“正在行驶的车辆”等等,他们是能够被经验所证实,所以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反之则是形而上学的、无意义的。

另外,逻辑实证主义者还指出:一个命题在经验中被证实的次数越多,其科学性就越强,就越具有真理性。

这一思想得到了人们更广泛的认同,在哲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力。

波普尔的划界思想就是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划界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波普尔反对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划界思想,认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可检验性”。

科学理论根本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此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不是证实而是证伪。

波普尔对逻辑实证主义划界观的反驳是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新的理论与科学新技术的出现,某些经典理论被证实是错误的,孕育而生了波普尔的科学的划界思想。

波普尔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归纳和实证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与非科学“证伪”的划界标准:理论系统的可反驳性或可证伪性。

他说:“一个系统只有作出可能与观察相冲突的论断,才可以看作是科学的;实际上通过设法造成这样的冲突,也即通过设法驳倒它,一个系统才受到检验,因而可检验性即等于可反驳性,所以也同样可以作为划界标准。

”他说的“可证伪性”,意思是从理论推导出来的陈述,在逻辑上可能存在与它发生冲突的事例。

一个理论如果与任何可能发生的或可想象的事例都不会相抵触,那它就不具有可证伪性。

可证伪性是指在逻辑或事实上有可能被经验证伪,而不是说在逻辑上或事实上已经被经验证伪。

科学上就有许多被经验证伪的理论:如燃素说、地心说、氧化说、分子理论等等。

按照此观点,波普尔认为有几类命题都是非科学的:(1)逻辑学和数学命题,因为它们是逻辑永真的,不会被经验证伪。

例如:5+5=10 是10 与5+5 的一个转换。

(2) 形而上学。

因为它们所讨论的问题既不是逻辑的又不是经验的问题,无法被经验所证伪,因而是非科学的。

(3)宗教神话等。

它同形而上学问题是一样的,无法证伪。

(4)伪科学。

它不属于科学,虽然讨论的问题是属于科学的,但是往往模糊不清,无法进行正确的解释,也不可能被经验所证伪。

比如:占星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

(5)逻辑中的可能陈述和重言式陈述。

比如:“重庆明天将要下雨或不下雨”,这句话在逻辑上是真的,因为它把逻辑上的真假两个方面都说了,它不可能被证伪。

同样,“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这句话是一个同义的反复,“单身汉”的意思就是“没有结婚的男人”的一个反复,它没有给人们任何的经验事实,在逻辑上是永真的。

波普尔对逻辑实证主义经验“实证”原则分界的批判波普尔的证伪划界观虽然是在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划界观础基上建立起来的,但它们是针锋相对的。

波普尔在阐述他的划界理论的同时也指出了逻辑实证主义者划界观的缺点,并对它们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首先,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观混淆了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线。

因为逻辑实证主义者把很多科学的理论排除在科学的大门之外。

比如一些高度抽象的理论、不可能被事实证明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等,这些理论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一被证实,何况它们的提出本身就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一种科学的猜测,具有科学性、真理性;而一些伪科学被纳入了科学的范畴,比如占星术,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它们是关于经验事实的陈述,能够被经验所证实。

其次,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观混淆了“分界”问题与“意义”问题。

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经验事实的陈述就是科学的陈述,是有意义的,一切形而上学的陈述都是没有意义的,都必须要排除的,这就把“意义”问题与“分界”问题混在了一起。

划界的问题是不可能用“意义”理论来判断的。

如逻辑实证主义者所说,形而上学是没有科学性的,也就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形而上学是有意义的,它对于某些科学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