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伪主义与科学研究杨亮2120100313一、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卡尔·波普尔(1902-1994),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之一,批判理性主义的主要代表。
他在探讨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中,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原则和归纳法,提出了以证伪原则、失错法和科学发展动态模式为主要内容的证伪主义思想,在西方哲学界影响极大。
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能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
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
波普尔从证伪主义出发得出结论: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可以证伪的。
所谓可证伪性,就是说这个学说可以被人们推翻,具有可以被推翻的可能。
比如爱因斯坦认为一切物体的运动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
这个说法就是可以证伪的。
只要有一种新式飞船,速度能够超过光速,爱因斯坦的理论就被推翻了,只是我们还没有发明出这样的飞船。
暂时没有不等于永远没有,可能以后就能发明出来从而推翻这一理论。
但是我们至今还没有发明出来,所以之以理论至今为止是正确的。
波普尔认为:一切科学定律都是一种理性的冒险,它们随时都有被推翻的危险,但是那是一种人类的进步,因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综合来看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批判归纳主义归纳主义主张科学家通过归纳、反复地检验或观察,去证明一个理论。
波普尔是一个激烈的反归纳主义者,他否定了这个观点。
他认为,观察永远也不能证明一个理论,而只能证伪它。
波普尔认为归纳法只能告诉人们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
他认为归纳原理是没有根据的,它本身就是用过去推导出未来的原理。
归纳主义用归纳法来证明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用自身尚待证明的论据论证其自身。
他认为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既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必然性知识,也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或然性知识,人们应把它拒斥于科学研究领域之外。
应该看到,波普尔对归纳主义的批判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离开演绎,纯粹的归纳的确无法提供给人们以必然性的知识,但以此来否定归纳法的作用,这就割裂了辩证思维中的归纳与演绎的内在联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2.经验证伪原则波普尔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提出了著名的“经验证伪原则”。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
这是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任何科学命题的陈述都必然是普遍命题或全称命题。
例如人们能通过观察而证实“这只天鹅是白的”,但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一样。
所以“理论要得到经验的证实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
波普尔否定了归纳法也就否定了经验对科学理论在经验上的可证实性。
波普尔继续指出,经验虽不能通过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但可以通过证伪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
因为任何个别只要与一般概括不相符,就可以推翻全称命题。
还是举刚才的例子,经验虽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全称的普遍性命题,但却能通过证伪“这只天鹅是白的”或“那只天鹅是白的”,而证伪“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3.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波普尔从其经验证伪原则出发,提出了一种与逻辑实证主义不同的划界标准(判据)。
他所说的划界,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界标准就是经验证实原则:即任何命题,凡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属于“形而上学”。
波普尔则与之相反,认为科学命题根本不能证实,只能被证伪。
所以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经验证实原则,而是经验证伪原则。
他说:“一个命题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是可检验的,或可被经验证伪的,反之,就属于形而上学一方”。
波普尔在这里所说的可证伪指逻辑上的可证伪,即凡是逻辑上可以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或理论,都是科学的理论。
这其中既包括历史上已被经验证伪的理论或命题,如地心说、燃素说等等,也包括迄今未被证伪的,但在逻辑上将来有可能被证伪的理论,绝对正确的理论或命题,他认为都是非科学的命题或理论。
4.理论先于观察波普尔否认理论来源于经验的观察,坚持“理论先于观察”。
其根据在于:首先,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这种目的性和选择性是由科学家理论观点、兴趣和期望等决定的。
他认为我们所面对的经验事实是无限复杂多样的,观察只能在其中选择十分有限的部分。
如果你什么都想观察,其结果是什么都没有观察到。
因此必须依据一定的理论、观点为指导。
例如,达尔文周游世界写下了提出了进化论,而船员同样去了很多地方却什么也没有。
5.科学始于问题波普尔认为,从知识的来源上说,理论先于观察,但从科学的发展来说则科学始于问题。
这是因为理论是一种对自然界的普遍性的猜测,而猜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
问题就是理论与观察事实不一致。
首先是新的观察与旧的理论不一致;其次,是理论与理论的不一致;再次,是同一理论内部的不一致。
正是这些问题或不一致,引导人们去进行科学探索,对它们作出猜测,于是就有了理论。
所以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由此他否定了科学始于观察的传统观念,断言“理论开始于问题”。
二、证伪主义与科学研究尽管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学说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但其证伪主义思想作为科学方法论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其体系中包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尤其对科学研究和个人发展都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1、科学研究要有怀疑批判精神创新要求批判精神,要敢于批判、质疑权威。
波普尔的哲学就是批判理性哲学,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就是竞争和选择的过程,各种猜测经过批判性讨论,由经验进行批判选择,少数幸存下来成为理论。
他认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包含错误,科学之所以成为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根据就在于永远不可能最终解决这个矛盾。
证伪主义的提出表明波普尔不拘于传统,表现出他的思想解放性和超常性。
这种理性批判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在科研过程中学习的。
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就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各个学院相继创立了大学生创新教育基地,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借鉴波普尔的批判精神,相信我们的创新教育会上一个不小的台阶。
用怀疑的目光和批判的态度对待一切科学理论,才是科技工作者的正确立场。
在进行科学研究时,要有这种怀疑和批判精神,要敢于对现有的理论进行批判,进行否证,不能盲目迷信权威人士得出的结论。
在课题组的学术例会上,老师们也经常教导我们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认为老师总是对的,要畅所欲言,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灵感的火花。
2、科学研究要有创造精神在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中,创造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波普尔强调在科学研究中发挥思想能动作用的重要性,鼓励创造性,主动自由猜想。
在波普尔发展模式中,创造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创造精神才能推动科学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创造新的假说和理论。
当前科学的突飞猛进,技术的飞速发展,不能消极地依靠经验的积累,等待一种结论的出现,而需要这种创造精神,需要大胆的猜想,否则科学技术就不会发展。
波普尔认为,猜想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来自“问题”,而问题就是矛盾,正是矛盾激发人们的创造。
只有人的创造精神才能推动科学不断地发现新现象,提出新问题,创造新的假说和理论。
当前,我国的科研现状就是创新能力较差,如果只学习而不创造,只能永远步别人的后尘。
以我自己的兵器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在常规弹药的引信设计中,发火雷管与传爆药在引信解除保险之前是错开的,不对正的,这一理念直到现在仍然被很多引信设计者奉为引信设计的不二法则。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对引信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内的一些学者墨守成规,不思变通,没有重视新技术的研发。
直到美国人已经把新式引信装备部队,国内业界才猛然醒悟,开始研究工作,也注定了又要追随别人的脚步。
3、正确对待错误和失败波普尔指出,科学史不应该被看成是理论不断积累的历史,而应看成是错误不断被发现和纠正的历史。
他深刻剖析了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指出,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相对真理,都包含着可能的错误,科学就是在批判错误中发展的。
要科学地对待错误,敢于犯错,努力营造允许出错、宽容失败的氛围。
更为重要的是要从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
为此,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从错误中学习。
”认为致力于科学研究事业的人应不怕犯错误。
科学是试验性的事业,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要使自己在连续的失败中成为一个特定问题的专家。
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时候,导师也经常教育我要大胆的尝试,不要怕出错,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结果只能是裹足不前。
综上所述,证伪主义思想在20世纪的科学方法论发展史上有着不朽的功绩。
时至今日,证伪主义对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于广大科研工作者来说,具有很多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和可供参考的价值。
参考文献:[1] 向力. 浅谈波普尔的证伪主义[J]法制与社会, 2008, (04) .[2] 岳朝柱,鲁成伟,管清佩. 证伪主义思想及其对科技创新的启示[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06) .[3] 张静,李阳雪. 论波普尔证伪主义原则的方法、问题与当代价值[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4] 刘洪忆,张伟巍,林祝君.探寻证伪主义的科学进路——从科学成长的视角综述证伪主义的方法论[J]科技信息, 2009,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