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酒文化之论酒

酒文化之论酒

论酒
摘要:酒,在人类历史历史的发展中已经有几千年懂得历史了,如今酒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饮品了,因此它与人的身体健康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饮品,千百年来为我国人民所钟爱,享有“玉液”“琼浆”之美誉。

随着几千年的发展,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

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

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

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

关键词:酒、酒文化、发展、健康、适量饮酒
1.酒的发展
酒的初创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公元前2000年,当时的酒是用发酵的谷物来泡制出来的水酒;成长期为前2000年(夏)-公元前200(秦)提出了发酵阶段性理论并创造了“古遗六法”;成熟期为公元前200-100(北宋),其中黄酒、果酒、药酒、葡萄酒等都有了发展;酒的提高期1000-1840年(晚清),这是西域的蒸馏器的传入导致举世闻名的中国白酒的发明;1840年至今则是就得变革期,西方先进技术与中国传统酿造技术争放异彩,使我国酒苑百花争艳。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中华名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

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
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

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

中国是酒的王国。

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

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

中国更是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

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

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

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

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神精神无所不往,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因为,自由、艺术和美是三位一体的,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产生美。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

”“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

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

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

”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

”(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

”(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

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
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

”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1.酒与人类的健康
酒自有魅力,可以解忧,可以壮行,可以取乐,可以呼朋唤类,在聚餐中最具娱乐性,能提升气氛。

即使是独酌也能提高情致和生活品质。

饮酒的危害在于酗酒成瘾、嗜酒成癖。

酒与食物不同,它进入胃肠能直接透过胃壁和通过小肠进入血液,并随血液到达心脏、肝脏、肾脏和大脑,并以空腹时吸收更快。

酒精会使心跳加快,情绪兴奋、动作轻快、言语增多,还有滞后性反应,待到不胜酒力时,继而会出现反应迟缓,步履蹒跚,判断力下降,意识模糊,昏昏欲睡等症状。

少数人甚至会出现喜笑怒骂动粗施暴等反常行为,失去常态后根本无法自控。

当然,酒既然能在几千年来一直陪伴着我们,并不断发展,必然是有理由的. 作为一柄双刃剑,适度养生,过量害命,重要的是我们如把握,掌握酒的饮用方法,适量的饮用,那么就可以起到治病,养生益寿延年的作用. 用酒在中医,中药发展过程中有着任何药物无法取代的地位,《战国策•扁鹊见齐桓公》,“夫疾之居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在血脉, 针石之所及也; 其在肠胃, 酒醪之所及也”. 而李时珍更将它的地位推到了极至《本草刚目》称“酒为百药之长”. 但饮酒把握度,绝非多多亦善,我们下面谈谈饮酒度的问题。

如何科学饮酒确保健康?怎么才能够把这中华民族的酒魂发扬光大呢?能够做到恰到好处,饮酒适量就是一种文明、健康的体现。

饮酒过量就是一大害事。

. 饮酒适量: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古今关于饮酒之所以有较多争义,就在于饮量的多少,少饮有益,多饮有害,宋代邵雍诗曰“人不善饮酒,唯喜饮之多; 人或善饮酒,难喜饮之和; 饮多成酪酊, 酪酊身遂疴; 饮和成醺酣, 醺酣遂
成酡”. “和”即指适度,无太过,而无不及,太过有损身体,不及等于无饮,起不到养生作用,一般来讲每日乙醇摄入量不越过15-20G为宜。

酒前的准备:酒能伤肝,这是人人皆知道的,为了尽量减少酒精对胃和肝脏的伤害,减少脂肪肝的发生。

酒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这是能保证你在酒桌上千杯不醉的关键因素。

在去赴宴之前,在家先吃点东西,让胃里有点东西垫着。

那具体吃点什么好呢?一般吃点高蛋白的比较好,例如吃两个鸡蛋,喝点牛奶,豆浆等,因为这些高蛋白的食品在胃中可以和酒精结合,发生反应,减少对酒精的吸收。

另外,吃点饼干,糕点等也可以,让胃里有点东西,因为空腹喝酒,酒精在胃内很容易被吸收,从而导致容易醉酒。

注意,切忌用咸鱼、香肠、腊肉下酒,因为此类熏腊食品含有大量色素与亚硝胺,与酒精发生反应,不仅伤肝,而且损害口腔与食道粘膜,甚至诱发癌症。

另外,对于经常喝酒或者经常陪酒的人士,可以一试一些古书上记载的方法。

如清代无名氏在《调鼎集》载:“饮酒欲不醉者,服硼砂末少许,其饮葛汤,葛丸者效迟”。

《千金方》:“七夕日采石菖蒲,末服之,饮酒不醉。


喝酒中的保护:“酒过三循、菜过五味”,这是古代留下来的酒场谚语,这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喝酒时吃菜的重要性。

在喝酒前,尽量先吃点菜,然后再喝酒,其原理和前面说的一样。

严禁空腹喝酒,既容易醉,又容易伤胃。

酒后的醒酒措施:喝酒后,头晕,头疼,呕吐,甚至人事不醒,醉酒者要经受很大的痛苦,这个时候需要尽快醒酒,以减少醉酒带来的痛苦,并防止有可能出现的更大的伤害。

在这里教你几招醒酒的方法,简单易行,饮酒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妨一试。

饮服白萝卜汁:生白萝卜,洗净榨汁,稍加热服下,每次一茶杯,10分钟一次,三次可解去酒气。

吃大白菜心:取出大白菜心切丝,一个不够取两,加少量白糖和白醋拌匀后腌渍三五分钟服下,此法很快解酒。

服芹菜汁:鲜芹菜洗净切碎榨汁,当茶喝,连续喝三次(隔5分钟),此对酒后头痛脑胀脸红有特效。

等等...
参考文献
【1】周景勤.文化营销——酒文化面面观[J]. 出版参考 , 2006,(32)
【2】南通大学文学院.汉赋与汉代酒文化的以乐为本及其流变[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王鲁地.《中国酒文化赏析》[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4】袁建成.壶中乾坤(中国酒文化大观)[M].海天出版社.2007
【5】百度百科.中国酒文化./view/30398.ht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