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中阳明病、少阴病中缺失的条文《伤寒论》缺失条文注释摘自《胡希恕越辨越明释伤寒》阳明篇缺失诸条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释】阳明中风,即太阳中风转属阳明。
弦为少阳脉,浮为太阳脉,大为阳明脉。
腹都满即上下腹俱满,为里有水气。
胁下及心痛,指胁下及心下俱痛,属少阳证。
久按之气不通,指按其胁下和心下稍久则觉气息窒塞,呼吸困难。
鼻干属阳明证。
不得汗即不得汗出,属太阳证。
嗜卧属少阳证。
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为黄疸病。
有潮热,时时哕,属阳明证。
耳前后肿属少阳证。
由以上的脉和证可知,此为三阳并病而又并发黄疸者。
刺之小瘥,谓用针刺治疗,耳前后肿已稍微减轻之意,但仍不得汗出而外不解。
病过十日而脉续浮者,可与小柴胡汤治之。
若脉但浮而无余证者,则可与麻黄汤。
至于黄疸病,虽以利小便的方法治之,而仍不尿,腹内水气不消,故腹满有增无减,并加哕甚者,则胃气大衰,故不治。
【按】本条是黄疸而现三阳并病的重症,治从少阳而用小柴胡汤。
麻黄汤之用,实想不通,可能有错简。
实践证明,黄疸型肝炎并发腹水者预后多不良,谓为不治不为无据。
【注】①太阳中风本有自汗,但本条为黄疸病而现三阳并病的重症,在传变的过程中变为无汗。
若有汗出,热得外越,还不至于到一身及目悉黄的严重程度。
②小便难为里有水气,水热互结于里,故发黄疸,一身及目悉黄。
③有潮热为阳明证,时时哕乃水结于里,外不得汗,小便又难,气不旁通,故时时上逆而哕。
④耳前后肿属少阳病,一般孔窍部位炎症以少阳证居多。
【按】小柴胡汤亦治黄疸,加橘皮治干咳或哕逆,加石膏治腮腺炎及淋巴腺炎,用之屡验。
据明代赵开美本,本条自“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以下单列一条。
即使如此,据脉但浮而用麻黄汤亦不可解,有待后学研究。
第245 条: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
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
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夜,大便因硬也。
【释】脉象浮沉相对,浮为太过,属阳,沉为不足,属阴。
阳脉微,指脉浮而按之微,即太阳中风的脉浮弱(浮缓)。
阳脉实,指脉浮按之而不微,即太阳伤寒的脉浮紧。
太阳中风则自汗出,若汗出少者,津液无大损伤,故谓为自和。
若汗出多,致津液大量丧失,故谓之太过。
太阳伤寒当发汗,但发汗取微似汗,若大发其汗而使汗出多者,亦为太过。
无论自汗与发汗,汗出太过则津液亡失,必使阳绝于里,大便因而硬也。
【按】太阳中风自汗出,津液虚于表,故阳脉微;太阳伤寒无汗,津液充于表,故阳脉实。
仲景于此不言脉浮缓、脉浮紧,而言阳微、阳实者,正是教人明白所谓阳绝于里者为津液绝于里也。
书中所论亡阳亦多指亡津液,一些注家执定阳即热,甚为不当。
【注】①阳,和阳脉实中的阳字,均指浮脉。
微是细而虚(无力)的兼象。
脉阳微即浮而微,乃太阳中风的浮弱脉。
阳脉实者,即太阳伤寒的浮紧脉。
②汗出太过,则大量亡失津液。
③阳,指津液,参考27条注可知。
绝,不能机械的理解为竭绝,当是津液亡失太过的意思。
【按】在脉学上,太过为阳,不及者微阴。
仲景著作中,脉的阴阳在部位、取法、机能、物质上各有所指,并无玄虚之弊。
兹举本书为例:第六条,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其阴阳指尺部与寸部。
第十二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其阴阳指脉的内外,既有机能上的又有物质上的。
本条脉阳微、阳实是指浮脉而言。
所以读仲景书要琢磨文义的真正涵义,是要下苦功夫的。
本条屎硬不该以大承气汤攻之,自不待言。
第246条: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释】浮为太过,主表主热,芤为不及,主津血不足。
脉浮于外,芤于内,为热亢于外而津血不足于内。
浮芤相搏,即热与津虚互相影响,必使热者愈热,而虚者愈虚。
由津液外越,胃中干而生热,故使阳绝于里。
【按】此论津液自虚,非因他故亡失者,故专以脉论。
津虚本可致热,热盛更使津虚,二者相搏,必致胃气生热,阳绝于里,大便硬自在言外。
【注】①脉浮而芤,即轻取浮大,重按觉血行滞涩而无物。
芤脉乃浮大其外,空涩其内之象,故主血虚、虚劳。
亦有谓芤为应指两头有、中间无者,实非。
②浮为阳,芤为阴。
此处的阴阳系指脉的属性。
脉浮于外而芤于内,为阳亢于外,津血不足于内。
③此处的阳字指津液,当有别于本条中前一个阳字,不可不知。
【按】本条暗示,大便硬除阳明热盛里实,销铄津液,汗出伤津,亡血失液,还有病人体质津液自虚者,须知。
浮为阳者,谓卫气强于外,芤为阴,谓荣气虚于内也。
荣卫不和,当自汗出不已,以至胃中干生热,阳绝于里,大便因硬也。
可与53条注互参。
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人丸主之。
【释】趺阳脉为足动脉,古人用以候胃。
脉浮主热,胃有热则气盛脉浮,故谓浮则胃气强。
涩主津血虚,小便数则耗泄津液,故谓涩则小便数。
浮涩相搏必使阳绝于里,大便则硬。
古人谓脾为胃行其津液,今胃中干,已无津液可运,则脾的功能亦受到约束,故谓其脾为约,宜麻子仁丸主之。
【按】以上四条均为脾约证,其因虽各有不同,但津液绝于里而大便硬是一致的。
津液亡失致大便硬者,即前所述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与大承气汤证的热实燥结,潮热、谵语、烦乱者大不一样,故不可以大承气汤猛攻。
若就大便难一证取治,最易弄错,以是连续论述,或以证分,或以脉辨,处处示人以辩证之道,并名之为脾约,出麻子仁丸缓下方,以示与大承气汤的证治有别。
【注】①趺阳,古代三部九候便诊法的切脉部位之一,位于足背上踝关节前横纹的两筋间,候脾胃。
浮主热(胃热),涩是津血不足,此与寸口脉法相同。
②胃热则气强,其脉浮,小便数乃致津不足,其脉涩。
③约,穷也。
胃热和小便数相互影响,水分被夺而伤津,所以大便硬。
【按】前250、251、252三条屎硬之理同本条,未出方。
脾约证无大实满痛。
麻子仁丸,现在市售名麻仁滋脾丸或麻仁丸,润下药也。
第248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释】太阳病三日,虽发汗而病不解,其人反蒸蒸发热者,此发自于里,不似太阳病的发热翕翕然于外,故谓属胃也,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按】太阳病才三日,发汗不解,马上蒸蒸发热,传变可谓迅速。
不用大承气汤,以无大汗出而腹满痛故也。
【注】①太阳病,汗法为正治。
发汗后而病未解,预示着传变的可能。
②蒸蒸发热,言其热如蒸,即潮热。
从内达外,为里热已转属阳明,故曰属胃也。
③无大汗出、口舌干燥,不同于白虎汤证,无腹满硬痛,故不用小承气汤,虽有潮热,但无谵语、屎硬等证,故不用大承气汤,以胃热蒸腾发自于里,故以调胃承气汤主之,有芒硝之故也。
第249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释】吐后,胃不和而腹胀满者,宜与调胃承气汤。
【按】吐后,胃不和腹胀满,不要误为大实满,而与大承气汤攻之。
吐后气逆,胃常不和,少于调胃承气汤和之则愈,乃常法。
【注】①腹胀满,乃吐后气逆而胃不和的表现。
吐后,胃中实满之病因已有所去,与大承气汤证得大实大满显然有别。
②阳明病胃家实,有热实(里热充斥)、容物毒实(如燥屎、宿食等容物毒变者)之不同,程度亦有很大差别,为证表现也不一样,所以三承气汤各有其特定的适应症。
大实、大满、大痛、大热者,大承气汤证;胃不和,调胃承气汤或小承气汤证;里实胃不和、以热为主者,调胃承气汤证(如上条);实满腹胀为主者,小承气汤证(如下条)。
本条表现是腹胀满,按常理应予小承气汤,所以予调胃承气汤者,盖因吐后之腹满乃胃气不和也,和胃则愈。
此可与29、70、108、127诸条互参。
第250条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释】太阳病,吐、下、发汗后,由于津液亡失,胃中干而不和,故微烦。
若小便数,益使胃肠枯燥,大便硬结不通,可与小承气汤,和其胃气即愈。
【按】此太阳病误治而转属阳明病者。
里热不甚,故只微烦。
虽大便硬,不宜大承气汤猛攻。
虽有脾约证,但后者虽十日不大便无所苦,而此则微烦,故不用麻子仁丸而用小承气汤。
辩证必如此入细,用药方能恰到好处。
【注】①太阳病,吐下是非法治疗,发汗有当与不当,若发汗不当而病不解,邪乘虚入里,则转属为阳明病。
②微烦,尚未至大烦,乃邪热入里的反映。
热入于里,斥津外排,故小便数。
小便数,津液亡失,因而大便硬(亦可致烦)。
③大便硬,故宜小承气汤,以枳实、厚朴消胀去满有余而攻下不足。
调胃承气汤以芒硝去热,虽芒硝、大黄合用,但有甘草,下之并不峻猛。
第251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
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释】无太阳柴胡证,指无太阳表证和少阳柴胡证。
今既烦且燥,心下又硬,已四五日不大便,里实显然可见。
能食为胃热,据理当可议下矣,但以脉虚,而且只限于心下硬,因稍稍于小承气汤微和其胃,稍安其烦躁,再行观察。
至六日,还不大便,可增与小承气汤一升。
延至六七日仍不大便,虽不能食,有似结实已甚,但若小便少者,屎未定成硬,大便初硬而后溏,则仍不可以大承气汤攻之。
若不慎而攻之,必使溏泄不止,须待其小便利,则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按】本条脉弱与前之脉迟均属不及的脉(参见240条按)。
阳明病见此类脉必须精心观察,慎重用药,尤其脉弱而心下硬,更当虑其虚,即有一二实候,亦不可妄试(大承气汤)攻下。
先以小承气汤少少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再增与一升,用药何等慎重。
四五日、六日、六七日、观察何等周详。
治大病难,治疑似病更难,病家急躁,医者粗心,未有不败事者。
四五日至六日,虽无不大便的明文,然据不大便六七日一语,则四五日至六日未大便自在言外,古文简练,读者应仔细玩味。
【注】①得病二三日,指始得病二三日也。
刻下既无太阳证,又无少阳证,唯有烦躁和心下硬,而且已四五日不大便,可见里实已逐渐形成。
胃有热当能食,今能食亦有里热,判断病属阳明当不为错。
治之之法不可孟浪,一是因为脉弱与阳明脉大矛盾,这是一个主要着眼点,二是心下硬有虚的可能,即使不为虚,因只限于心下,结实还不为甚。
因此,在遣方上着眼于四五日不大便而用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刻下证小安矣。
②过一天还不大便,仍以小承气汤增加点量,再观察之。
③若迁延至六七天仍不大便,而且已不能食,里实肯定已很重,是否就可与大承气汤攻之呢?不行,得看屎是否确实已硬再作定夺。
若小便少者,大便未定成硬,或初硬后溏,此时与大承气汤攻之为时尚早,强攻之则溏泄不止也。
④小便利者,屎定硬也,乃可以大承气汤攻之。
【按】烦躁一证,从里热能食来看,当为热烦,而非虚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