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少阴病篇
【释义】 主证: 恶寒踡卧 ——阳虚阴盛,周身失煦。 呕吐下利 四肢厥冷 但欲寐 脉微细 ——阳气虚衰,火不暖土。 ——阳虚四末失温。 ——阳气虚衰,神疲不振。 ——阳气大虚,阴寒极盛。
病机:少阴阳虚,阴寒内盛。
【治法】 回阳救逆。 【方药】 四逆汤:
附子一枚 ——温肾回阳。 干姜一两半 ——温脾散寒。 甘草二两 ——调药,益气和中。
【释义】
主证: 口中和 ——里无热邪。 背恶寒、手足寒 ——阳虚不能温煦。
身体痛、骨节痛 ——阳虚寒盛,寒湿浸渍于筋骨。
脉沉 ——里阳虚衰。 病机:少阴阳虚,寒湿凝滞筋脉骨节。 【治法】 ①外治:当灸之——温阳祛寒。 ②内治:附子汤主之——温经扶阳,祛寒除湿。
【方药】 附子汤:
——温肾扶阳,祛寒止痛。
【方药】
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阿胶三两 芍药二两 滋肾阴,养心血。 鸡子黄二枚 1.阿胶烊化 煎服法 2.鸡子黄在药煎好去滓稍冷后纳入。 苦寒直折心火。
2、猪苓汤证 【原文】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 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
【提要】 少阴病阴虚有热,水气不利的证治。
【释义】 主证: 下利——泌别失职,水渗大肠。 咳 ——水气犯肺。 呕 ——水气犯胃。 渴 ——①水津不化,津不上承。 ②阴虚有热。 心烦不得眠——阴虚有热,上扰神明。 (当有小便不利、身热等证——水热结于焦。) 病机:阴虚火旺,水气不利。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 【方义】【应用】等见阳明篇。
3、白通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原文】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314)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 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
汤脉暴出①者死,微续②者生。(315)
【词解】 ①脉暴出:即脉搏突然出现浮大躁动之象。 ②微续:指脉搏逐渐而出。
【提要】少阴病阴盛戴阳证的证治及预后。
第三节 少阴病类似证
一、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原文】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 子汤主之。(301) 【提要】 少阴病兼表的证治。 【释义】 主证: 反发热——兼太阳表证,正邪相争。 脉沉——少阴阳虚。 (可见恶寒、无汗、头痛等证——太少两感)
病机:少阴阳虚兼表证。
真寒
其人面色赤 ——阴盛戴阳于上。
或然证: 腹痛 ——脾肾阳虚,寒凝气滞。 干呕 ——阴寒犯胃,胃气上逆。
咽痛 ——虚阳循经上越,郁于咽喉。
利止脉不出 ——阳衰阴竭。 病机:少阴阳衰阴盛,格阳于外。 【治法】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方药】 通脉四逆汤: 干姜三两 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附子大者一枚 救逆复脉。 甘草二两 加减法: 面赤 ——加葱白,宣通上下。 腹痛 ——加芍药和络缓急止痛。 干呕 ——加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咽痛 ——加桔梗,利咽开结。 利止脉不出 ——加人参,益气生津复脉。
病机:阳虚阴盛,寒邪犯胃,浊阴上逆。
【治法】温中通阳,泄浊降逆 【方药】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温胃散寒。 生 姜 六 两 ——降逆止呕。 人参三两 益气补中。
大枣十二枚
7、桃花汤证
【原文】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6)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 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7) 【提要】 少阴虚寒下利便脓血的证治。
主的跳动。 ②振振欲擗地:身体振颤,站立不稳, 有欲仆倒于地的倾向。 【提要】论肾阳虚水泛的证治。
【释义】 主证: 仍发热 ——虚阳外越。 心下悸 ——水气凌心。 头 眩 ——水气上犯,清阳不升。 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阳虚失煦,水渍筋脉。 腹痛 ——阳虚,水寒凝滞,筋脉拘急。 小便不利 ——水气内停,气化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水气泛于四肢。 自下利 ——水气浸渍大肠。
二、少阴热化证
1、黄连阿胶汤证 【原文】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 黄连阿胶汤主之。(303) 【提要】 少阴病阴虚阳亢不寐的证治。
【释义】
主证:
心中烦,不得卧 ——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可见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证。) 病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治法】滋阴清热,交通心肾。
加减:
咳 —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散寒化饮敛肺。 小便利 —不需利水,去茯苓 。
下利(甚)—去芍药之苦泄;加干姜以温中。
呕 —加重生姜(半斤),和胃降逆止呕。
(原方去附子,因其为主药,不去为宜)。
5、附子汤证
【原文】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 附子汤主之。(305)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①,其背恶寒 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词解】 ①口中和:口中无异常感觉,不苦、不燥、 不渴,提示无热象。 【提要】少阴病阳虚寒湿身痛的证治。
【释义】 1、阴盛戴阳证治: 主证: 下利 ——脾肾阳衰,不能运化水谷。 脉微 ——阳衰阴盛。 (当见恶寒、肢厥、面赤等证。)
病机:少阴阳衰阴盛,戴阳于上。
【治法】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方药】 白通汤: 附子一枚 破阴回阳
干姜一两
葱白四茎 ——宣通上下阳气
2、服热药发生格拒的证治:
主证: 利不止 ——脾肾阳衰,不能固摄。 厥逆无脉 ——阳衰至极,阴液将竭。 干呕 ——阳衰阴盛,阴邪上逆。 烦 ——阴不敛阳,虚阳上越。 病机:阴寒太盛,阳药不纳而格拒。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概
说
一、少阴病概念: 少阴病是心肾虚衰而引起的以脉微细,但欲寐 为主证的疾病,病至少阴,人体阴阳气血俱虚,是 疾病发展的危重阶段。
二、少阴病的形成: ①他经失治、误治传变而来。 ②素体阳虚,寒邪直中少阴。 ③素体阴虚,或பைடு நூலகம்气入里化热,热邪伤阴, 阴虚生内热。
三、少阴病证候类型: 1、少阴病本证: ①少阴寒化证:四逆汤证等。 ②少阴热化证:黄连阿胶汤证等。 2、少阴病兼变证: ①太少两感证。 ②少阴三急下证。 ③四逆散证。 ④伤津动血证。 3、少阴咽痛证:猪肤汤证等。
【释义】
主证: 下利不止 ——下焦阳虚不固,滑脱不禁。 便脓血 ——阳虚统摄无权,脉络不固。 腹痛 ——阳虚寒凝,气滞不畅。
小便不利 ——下利过多,津液损伤。
病机:脾肾阳虚,滑脱不禁。
【治法】温阳固脱,涩肠止利。
【方药】
桃花汤: 赤石脂一斤 ——涩肠固脱。 干姜一两 ——温中散寒。 粳米一升 ——养胃益气。
【治法】温经散寒,表里双解。
【方药】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二两——解表散寒。
附子一枚——温经扶阳。
细辛二两——助麻黄解表,助附子温经。
【原文】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①,故微发汗也。(302)
【词解】 ①无证:《金匮玉函经》作“无里证”,指无吐 利 【提要】 等里虚寒证。 少阴病兼表而病势较缓的证治。
病机:肝气郁结,气机不畅,阳气内郁。
【治法】疏畅气机,透达郁阳。 【方药】 四逆散: 柴胡 ——疏肝解郁而透达郁阳。 枳实 ——行气散结。 芍药 ——益阴和营 酸甘益阴,制肝扶脾。 甘草 ——缓急和中
}
咳
——加干姜、五味子,敛肺止咳。
心下悸 ——加桂枝,温通心阳。 加减 小便不利 ——加茯苓,淡渗利水。 腹中痛 ——加附子,温阳散寒。 泄利下重 ——加薤白,通阳行滞。
第二节 少 阴 病 本 证
一、少阴寒化证
1.四逆汤证 【原文】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
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 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
色白也。(282)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提要】 论少阴病阳虚阴盛证治。
【治法】破阴回阳,佐以咸寒苦降。
【方药】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汤 ——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猪胆汁、人尿 ——咸寒苦降,引阳入阴,咸寒滋阴。 3、预后:
脉暴出—阴竭阳越(无根之阳暴露)—死
脉微续—阴液未竭,阳气渐复—生
格阳证:以“身反不恶寒”为主
四逆汤证的 基础上出现
通脉四逆——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戴阳证:以“面色赤”为主 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复习思考题:
1、对少阴病提纲应如何理解? 2、格阳、戴阳与四逆汤证有何不同?各以何方药治疗? 3、真武汤主治哪些证候、其病机、治法、方义各是什么? 4、附子汤、麻黄汤、桂枝新加汤同治身体痛,其病机治 法有何不同? 5、桃花汤主治何证?其主证病机、治法、方义各是什么? 6、黄连阿胶汤的主治证候、病机、治则、方义、服法各 是什么? 7、猪苓汤的主治证候、病机、治法、方义各是什么? 8、四逆散的主治证候、病机、治法、方义各是什么?
【释义】 主证: 无里证——指无吐利等里证,说明里阳虚不甚。 恶寒、发热、无汗——表证未解。 脉沉——少阴阳虚,表证未解,证势较缓。 病机:少阴阳虚兼表证。 【治法】温经微汗解表。 【方药】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二两——解表散邪。 附子一枚——温经扶阳。 甘草二两——甘缓补中。
二、四逆散证 【原文】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 【提要】 阳郁致厥的证治。 【释义】 主证:四逆 ——气滞阳郁,不能达于四末。 或然证: 咳、悸 ——心胸阳气失于宣通。 小便不利 ——气郁水道失于通调。 腹中痛、泄利下重 ——气机不畅,木横乘土。
或然证: 咳 —水气犯肺 水气盛于上
呕 —水寒犯胃
小便利(小便清长) — 阳虚不能制水 下利(甚) —水寒下趋大肠。 病机:肾阳虚,水气泛滥。
水气盛于下
【治法】温阳化气行水。
【方药】 真武汤: 炮附子一枚 ——温阳散寒。
生姜三两 ——通阳散水。
茯苓三两 ——淡渗利水。 白术二两 ——健脾燥湿。 芍药三两 ——益阴和营,佐制附子之刚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