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设计:班级:组号:姓名:课前部分【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知识及内容。

2.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主张。

3.学习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4.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知识链接】一、文学常识1、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名伋)的弟子。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迂腐,空谈,对处理具体事情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

全书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之一。

2、主要思想(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

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

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2)坚信人性本善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

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

因此,又叫“良知”。

(3)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

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孟轲最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

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

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大丈夫。

他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4)此为真正的大丈夫孟轲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的人,并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出自《孟子》的成语始作俑者一暴十寒明察秋毫引领而望缘木求鱼寡不敌众与民同乐水深火热箪食壶浆出尔反尔解民倒悬事半功倍具体而微出类拔萃心悦诚服反求诸己与人为善绰绰有余怨天尤人舍我其谁为富不仁乱臣贼子自暴自弃不虞之誉好为人师何出此言手舞足蹈不为己甚左右逢源夜以继日自怨自艾先知先觉集大成者却之不恭杀人越货茁壮成长知人论世专心致志舍生取义杯水车薪言归于好以邻为壑习焉不察独善其身不言而喻引而不发仁民爱物当务之急茅塞顿开言近旨远同流合污五十步笑百步君子远庖厨挟太山以超北海乐以天下,忧以天下顾左右而言他救民于水火之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尽信书,不如无书三、孟子的名言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尽信书,不如无书。

12、如欲平治天下,在当今之世,舍我其谁?1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知识梳理】1、正字音①王好.战()②弃甲曳.兵而走()③涂有饿莩.()④数罟..不入洿.池()⑤鸡豚.狗彘.之畜.()⑥谨庠.序之教()⑦申之以孝悌.之义()⑧养生丧.死无憾()2、通假字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无.失其时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重点实词释义(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2)邻国之民不加.少(3)请.以战喻.(4)填然..鼓之(5)数罟..不入洿.池(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7)谨庠序..之教.(8)申.之以孝悌..之义.(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0)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11)涂有饿莩而不知发.(12)非我也,岁.也(13)斯.天下之民至焉4、文言虚词(1)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之:寡人之于国也察邻国之政\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百亩之田\数口之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斯天下之民至焉无如寡人之用心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填然鼓之\树之以桑(3)以:请以战喻可以无饥矣斧斤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5、词类活用(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2)然而不王者(3)树之以桑(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5)王无罪岁(6)谨庠序之教(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8)填然鼓之6、句式知识(1)特殊句式①是亦走也②非我也,岁也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未之有也(2)固定句式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②直不百步耳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分析鉴赏】1、中心意旨文章记叙了和的一次对话,围绕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现象。

2、结构思路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自然段):。

3、问题探究(1)为什么孟子认为梁惠王不可以“望民之多于邻国”?用原文中一个形象的比喻句回答,并翻译这句话。

(2)这个比喻句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五十步笑百步”,请根据文章的意思总结这个成语的意思。

(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4)孟子所主张的“仁政”的内容,概括地说包括“养民”与“教民”两个方面,请用原文加以说明。

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表达技巧】1、妙喻连珠,化难为易。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

如用为喻,揭穿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政策并不比邻国好多少,同样是不爱百姓,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文章最后,又用“刺人而杀之”却归罪于武器的言行比喻,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全文从设喻开始,又以设喻结束,前呼后应,手法高超。

2、迂回曲折,欲擒故纵。

为了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孟子总是先从问题的侧面、远处、外围入手,逐渐引向主旨。

面对梁惠王的询问,孟子欲擒故纵,反问梁惠王:,迫使对方首肯:。

再拿梁惠王得出的判断做根据,使得对方不得不承认“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的结论,,最后水到渠成,气势充沛地引出自己行王道的主张及措施。

这种“引而不发,跃如也”的讲话艺术,较之径直揭底更能收到效果。

3、气势磅礴,无与争锋。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如陈述“仁政”主张时,先用一组排比句“不违农时……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说民“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进而又用“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这样一组排比句来说明行仁政的进一步要求。

连用两组排比句,词锋犀利,气势磅礴。

【默写练习】1、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

,。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2、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

3、五亩之宅,,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4、七十者衣帛食肉,,然而不王者,。

【趣味写作练习】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要求作文。

《孟子·公孙丑上》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审题立意探究】此题明确地体现了“古为今用”的命题意图。

古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有“四端”——仁、义、礼、智。

今有“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心”“四端”和“八荣八耻”,都和“做人”有关,材料和话题紧密关联。

立意构思时需注意,不必“四端”全写,可以任选其中一点或几点,但一定要联系现实,深入分析。

立意误区:①只认话题,不扣材料。

只谈如何做人,文章内容与材料无关。

②追求面面俱到,四个方面逐一论述,容易使文章没有重点,内容空洞。

【例文】浩浩乎,巍巍乎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我无数次地为曾经的志士仁人所折服,他们不断地给予我一个同样的启示:古之成大事者,必有过人之节。

勾践灭吴的故事令人感慨万端。

《孟子·公孙丑上》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勾践应该是一个有“羞恶之心”的人吧。

家国之痛肯定会让他食不甘味,让他夜不成寐。

勾践是个能忍辱负重的人,举国降吴,自己和妻子做了吴王的仆妾,对曾经的一国之君来说应该是莫大的耻辱啊。

而勾践却要卑辞恭礼以事吴王,以卧薪尝胆来提醒自己勿忘会稽之耻。

“苦心人,天不负”。

勾践最终一举灭吴复国,于吴越争雄中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千古风流人物,早已随着滚滚浪淘而逝,而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许多义勇之士,其人其事却令我们记忆犹新。

是什么让我们炎黄子孙同仇敌忾?是什么让我们中华儿女誓死抗战?《孟子·公孙丑上》中还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我们的大好河山,怎能在日寇的践踏下忍辱蒙羞?抗战胜利已经过去六十余年了,但今日回首,他们的“羞恶之心”仍在!他们的“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义勇精神仍在!相比于前人的“羞恶之心”,我更感佩古人心忧天下的悲悯情怀。

孔子关心人民疾苦,痛于见处处饥色黄瘦,渴望天下安定,四海康宁,于是引劝君主勤政爱民,终于成为一代圣人,为后世敬仰。

《孟子·公孙丑上》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人之端也。

”这里所说的“恻隐”,既指对个体的怜悯与同情,更指对天下苍生的关注和关怀。

诸葛亮也曾说:“为将者当有过人之处”,应该“心怀仁义,心系苦人”。

《菜根谭》有言:“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

”以“恻隐之心”而怀天下者之忧,这应当是一个立志做大事者必备的高尚情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