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学案附答案201402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高一语文必修3学案 使用时间: 2014/2/ 编辑:【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有关常识。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重点实词和重点虚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理解全文内容。
2.读熟课文,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重点难点】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重点实词和重点虚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理解和背诵全文内容。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考纲要求】1.理解B 级:(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级:(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古文阅读属于高考每年必考内容。
高考考3个选择题共9分(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人物性格的理解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2句翻译共10分。
【学习内容】第一课时一、作家作品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
与孔子合称“孔孟”。
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
《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二、字音字形积累寡人之于国也弃甲曳()兵涂有饿piǎo( ) 鸡豚()狗()之畜()数()罟()不入wū( )池无()失其时谨庠()序之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申之以孝tì()之义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本文共有七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向孟子提出“”的疑问。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写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7自然段),根据梁惠王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的主张。
(写孟子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五、理解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察(详审、考察)邻国之政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减少)请(表敬副词)以()战喻填然鼓()之弃甲曳()兵而走(跑、逃跑)多于()邻国六、口头疏通课文一二段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
战鼓咚咚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达标检测】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含义。
(1)河东凶.亦然古义:;今义: 。
(2)请.以战喻古义:;今义:。
(3)弃甲曳兵而走.古义:;今义: 。
2.选出下列“之”用法相同的一组()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②填然鼓之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⑦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①③④ B.⑤⑥⑦ C.②⑤⑥ D.③④⑦第二课时1. 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数罟不入洿池数罟:细密的鱼网。
申之以孝悌之义申:重复地说,申诫。
孝悌:非我也,岁也岁:年成(不好,遭饥荒)。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填然鼓之之:树之以桑之:代词,代五亩之宅。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以:介词,按照。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食:2. 说出下列句式是什么特殊句式①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
(状语后置句)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则无望于邻国民之多也。
()③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
(否定判断肯定判断)3.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
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
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4. 怎样才能做到王道?(用原文回答)明确:5. 当采取王道的措施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用原文回答)明确:6.口头疏通课文三四五段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达标训练】1.下列句子中“则”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C.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2.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无乃尔是过与C.夫晋,何厌之有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3.填写下句或上句。
①,王道之始也。
②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第三课时1.口头疏通课文六七段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
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办好学校,,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老百姓死了,竟然说:‘。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2.总结课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明确:课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有两层: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①仁政之初,实行保民政策:不违农时,保护鱼类,按时砍伐,使民有其食。
②行政之成,实行教民政策:鼓励养蚕,繁兴六畜,生产粮食,兴办教育,使民养成高尚道德。
3.归纳文章主旨文章阐述了统治者想要使民加多应持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本文知识点梳理㈠通假字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直不百步耳㈡实词虚词1.寡人之于...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国也尽心焉耳矣3.非我也,兵.也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5.河东凶亦然. 6.邻国之民不加少..而.. 7.弃甲曳兵走8.或.百步而后止 9.数罟..不入洿池 10.申.之以孝悌之义11.非我也,岁.也 12.斯.天下之民至焉 13.填然鼓之.14.树之.以桑 1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16.斧斤以.时入山林㈢词类活用1.河内凶.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王无罪.岁 4.填然鼓.之 5.树.之以桑6.谨.庠序之教 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㈣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②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
(否定判断肯定判断)③非我也,兵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
(同上)④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2.倒装句A.状语后置句①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②树之以桑——以桑树之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则无望于邻国民之多也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何异。
B.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未有之也。
3.省略句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班级姓名考号寡人之于国也学案答案第一课时二、字音字形积累弃甲曳(yè)兵涂有饿piǎo(莩) 鸡豚(tún)狗zhì(彘)之畜(xù)数(cù)罟(gǔ)不入wū( 洿)池无(通“毋”)失其时谨庠(xiáng)序之数颁(通“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申之以孝tì(悌)之义四、第一部分(1自然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向孟子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五、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察(详审、考察)邻国之政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减少)请(表敬副词)以(介词,用、拿)战喻填然鼓(动词,击鼓)之弃甲曳(拖着)兵而走(跑、逃跑)多于(比)邻国六、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达标检测】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含义。
(1)河东凶.亦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
(2)请.以战喻古义:请让我,请允许我;今义:一般用为请求。
(3)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2.选出下列“之”用法相同的一组(B)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②填然鼓之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⑦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①③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语助词,起衬字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
④结构助词“的”。
⑤⑥⑦都是代词)第二课时1. 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填然鼓之之:音节助词,起衬音作用。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介词,用,拿。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吃;食: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