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河中石兽导学案 人教版

【初中语文】河中石兽导学案 人教版

25.河中石兽二、基础知识达标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河干.( ) 木杮.( ) 臆.断( )山门圮.于河( )棹.数小舟( ) 湮.于沙下( ) 啮.沙为坎穴( )2.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河干:__________________。

(2)设帐:__________________。

(3)尔辈:__________________。

(4)木杮:__________________。

(5)河兵: _________________。

(6)河兵: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1)求二石兽于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朝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堂探究重点难点探究(一)典型例题探究点一:感悟理解句子例题1:怎样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点睛句的理解。

文章的中心作者一般通过议论的句子指出。

本文就是通过结尾的议论句揭示中心的。

答案:这句画龙点睛的议论句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它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点拨:从议论句的作用上来回答。

探究点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例题2:试分析比较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概括。

结合人物的言行,如“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讲学家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等分析三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答案: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稳重又自信。

点拨:结合文中句子来分析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二)探究问题问题一:初读课文,理解内容1.积累词语:(1)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 ) (2)二石兽并沉焉(并:_______)(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 (4)棹数小舟 (棹:_________)(5)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_________) (6)湮于沙下(湮:_________)(7)不亦颠乎(颠:_________) (8)啮沙为坎穴。

(啮:_________)(9)遂反溯流逆上矣(溯流:_________) (10)可据理臆断欤。

(臆断:__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3)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问题二:再读课文,研讨问题。

3.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4.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6.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四、当堂达标训练(一)基础达标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二石兽并.沉焉( ) (2)阅.十余岁( )(3)求.二石兽于水中( ) (4)竟.不可得( )(5)凡.河中失石( ) (6)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2.写出下面句子中的古今异义字的古义与今义。

(1)是非木柿是: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2) 但矢其一但: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众服为确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精段阅读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____________(2) 是非木杮是:_______________(3)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不已:_____________(4)可据理臆断欤?臆断:________________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含义相同的一项()(1)如:如.是再啮如.其言(2)其:其.反击之力不知其.二者多矣(3)之:沿河求之.当求之.于上流(4)为:以为.顺流下矣岂能为.暴涨携之去6.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中写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9.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后能力通(一)能力拓展提升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有王告一大臣:“汝牵一象,以示盲者。

”尔时大臣受王敕已,多集众盲以象示之。

时众盲各以手触,大臣即还而白王言:“臣已示竟。

”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

众盲各言:“我已得见。

”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注】①芦菔根:萝卜,蔬菜名。

②箕:簸箕。

③臼:春米的石臼。

1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汝牵一象,以示.盲者。

( ) ②尔时大臣受王敕已( )③象为何类.?( ) ④其触耳者,言象如箕( )11.翻译下面句子。

①大臣即还而白王言:“臣已示竟。

”②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

12.短文写的是的故事。

文中共有位盲人摸象,他们在摸象后说象如、、、、、,可是最终他们谁也没说准“象是何物”,这是因为:。

13.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挑战自我潜能14.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1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文章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答案25.河中石兽二、基础知识达标1.gān fèi yì pǐ zhào yān niè2.河干:河边。

设帐:讲学,教书。

尔辈:你们。

木杮:削下的木片。

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3.(1)在河中寻找石兽。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4.(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2)课文默写。

(2)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三、课堂探究1.圮:倒塌并:一起。

阅:经过,过了。

棹:划船。

物理:事物的道理。

湮:埋没。

颠:同“癫”,疯狂。

啮:侵蚀,冲刷。

溯流:逆流。

臆断:主观地判断。

2.(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3)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4)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5)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6)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3.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4.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由于河水冲击,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原因: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

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5.庙僧:只注重了实践方面,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只注重了理论方面,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6.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

四、当堂达标训练1.(1)并:一起。

(2)阅:经过,过了。

(3)求:寻找。

(4)竟:终于,到底。

(5)大概(6)如:依照2.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

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3.①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②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4. (1)究:推究。

(2)是:这。

(3)不已:不停。

(4)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5.(3)解析:(1)像;按照(2)代石头;代其中的道理(3)两句的“之”都是代词,代石头 (4)认为;被。

6.(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7. 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