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主张掀翻吃人的宴席,捣毁安排这宴席的厨房,但是,这宴席的一切享有者都必然要保卫这盛宴免遭扰乱,这就决定了鲁迅与权威话语之间的对立关系。
鲁迅的一生,直接干预政治的行为不多,极少发表政治时评。
他总是守在文化阵地上,从事他的文学活动,而政治家们却对他视若洪水猛兽,原因大半在此。
但是,鲁迅与权威话语的冲突不仅在于他对古老传统的无情批判,还在于他虽然很少谈政治,却从骨子里与政治权威格格不入。
作为独立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不可能重新回到依附权威的旧路。
他获得了现代独立性,也为这独立性付出了人生的代价,那就是要孤独地承受来自权威的各种压迫。
而鲁迅的性格又使他越是在压迫之中,越容易坚守阵地。
他顽强地坚守着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立场,捍卫着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无论有什么样的压迫,也决不放弃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独立批判权,在对权威话语的反抗中,鲁迅以自己的话语实战确立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
大概应该承认,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也有自己的某种独立性,而且历史上几千年一再出现的“道”与“势”的冲突往往显示着他们的骨气。
但是,“道”与“势”的冲突是有限的、暂时的,从理论上讲,只有遇到“无道昏君”时这种冲突才会发生。
如果皇帝宝座上坐的是“有道明君”,这“道”与“势”就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之所以是常态而不是偶然,是因为古代帝王不仅多是圣人之徒,与读书人本是同门弟子,而且即使不是儒家信徒,在统治国家时也决不拒绝孔孟之道。
儒家学说的命运历来如此:所有旧秩序的破坏者都要反孔,到旧秩序破坏完了,要建设自己的新秩序时就转眼变成尊孔的表率,这原因在于儒家学说是一种有利于安定团结的学说,它有助于使人做稳奴隶。
正因为这样,在古代中国,“道”与“势”没有根本的冲突。
同时,科举制在弥合着“道”与“势”的裂缝。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现念使古代文人没有承担知识分子的使命,而去探寻新“道”,这就避免了许多冲突。
然而,正因为这样,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话语,中国文学也一样没有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
知识分子往往都很敏感,但有鲁迅那种感觉的大概不多。
鲁迅总有一种压迫感,总感觉自己是奴隶。
仔细想想,社会并未与鲁迅特别过不去,压迫放在别人身上也许根本没有感觉,鲁迅却为之痛心疾首。
然而,正是这种感觉分出了觉醒和麻木,分出了甘于做奴隶和不甘做奴隶。
在文坛上,则从帮忙与帮闲的文学中分出了独立的知识分子话语,这种感觉使他与权势者格格不入。
鲁迅反复抨击奴才,反对奴性,反对奴隶道德,是对奴隶制度和奴隶主义的彻底反叛。
这与鲁迅对权威的反抗是一致的,是鲁迅反抗权威话语的一种表现。
反对奴性之举与社会统治者制造奴隶的愿望是背道而驰的。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希望知识分子帮忙制造听话的奴隶。
鲁迅却坚决拒绝这种合作,背离了传统的康庄大道,而走上了孤独的险途。
这是一切有奴隶主思想的人都不欢迎的,然而,没有这一点,就没有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
(摘编自李新宇《鲁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基石》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鲁迅与权威话语之间的关系对立,他不直接干预政治,极少发表政治时评,是政治家视鲁迅为洪水猛兽的原因。
B. 无论有什么样的压迫,鲁迅也决不放弃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独立批判权,坚决捍卫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
C. 因为古代帝王多是圣人之徒,在统治国家时决不会拒绝孔孟之道,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道”与“势”的统一是常态。
D. 鲁迅反复抨击奴才,反对奴性,反对奴隶道德,是对奴隶制度和奴隶主义的彻底反叛,是反抗权威话语的一种表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运用比喻的论证手法,把鲁迅对政治权威的反抗比作推翻吃人的宴席、捣毁安排宴席的厨房。
B. 文章以中国历史上几千年一再出现的“道”与“势”的冲突,论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立性的局限性。
C. 文章以鲁迅对权威话语的反抗为前提,论证鲁迅以自己的话语实践确立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的观点。
D. 文章首先指出鲁迅与政治权威格格不入,接着阐述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局限性,最后归结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如果儒家学说是不利于团结的,科举制没有弥合“道”与“势”的裂缝,古代文人就能承担知识分子的使命,去探寻新“道”。
B. 因为所有旧秩序的破坏者都要反孔,所有新秩序的建设者都要尊孔,所以儒家学说成了一种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的学说。
C. 鲁迅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身份,但他在精神上已经不是奴隶,他的这种反抗态度和立场使他与权威形成了一种紧张的对立关系。
D. 社会统治者希望制造奴隶,而鲁迅反对奴性之举与此相矛盾,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帮忙制造听话的奴隶,而鲁迅却坚决拒绝这种合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明确了我国未来城镇化的路径和方向。
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这是“特色小镇”一词首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亮相。
从政策的指向中可以看出,作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已经进入了中央视野。
当前,各地政府都在规划特色小镇,据统计,目前全国特色小镇总计划数量已超过1500个,加上住建部此前公布的403个特色小镇,今后全国将会出现近2000个特色小镇。
从全国来看,特色小镇作为新生事物,其原始经验来自浙江。
从特色小镇的范本“云栖小镇”可以看出,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镇”,而是一个“特而强、聚而合、小而美、活而新”的区块和平台。
作为人口及产业的核心载体,特色小城镇早已成为发达国家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经济活力点。
例如,美国高科技小镇集聚的硅谷,人口不到美国的1%,但GDP占比却高达4%~5%。
在经济新常态下,作为经济、产业、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特色小镇也将成为中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应该建成一个融合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而不是一个仅仅为发展房地产而堆砌起来的“空壳子”。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月24日) 材料二:材料三:丽晖谷小镇是意大利冬季最美、最有名的旅游胜地。
它的成功之处有三点。
一是独特的自然风光。
它位于阿尔卑斯山中段,在欧洲两个最大自然公园斯特尔维奥国家森林公园和波尼纳公园之间,是一条长而宽的峡谷。
在这里旅行,有融入大自然的感觉。
二是丽晖谷建有许多滑雪设备,能够进行各种冬季滑雪运动,受众包括初学者和高水准的滑雪爱好者。
这使得丽晖谷成为独具特色的冬季体育文化集聚地。
三是众多人文旅游景点的建设。
丽晖谷有着许多迷人的景点,如建筑风格独特的天主教堂、村庄、牧场,以及各种野生物,这些景点成为体育文化产业的衍生休闲配套项目。
总之,丽晖谷小镇的特色在于把自然、人文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选自《东方头条》2018年3月13日) 材料四:日前走访西部某县的文旅小镇,民俗文化街上灯笼高挂,清一色的仿古建筑,木雕花窗、青砖粉墙,两边的商铺生意却冷冷清清。
当地商户说,民俗街刚开业时火过一阵,可小镇位置偏远,周边又没什么大景点,聚不来人气,不少店家只好关门。
打造文旅小镇,当地政府投入不少,但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造特色”何以为继,要打个问号。
纵观成熟的特色小镇,都是有产业基础、有特色优势,在市场环境中自然成长起来的。
而不具备条件,靠行政推动,一味模仿复制,胜者寥寥。
比如同样是香菇小镇,浙江庆元有食用菌企业200多家,产业链条完备,一半农民从事这个行业;而有的地方香菇产业从零起步,也大干快上建“香菇小镇”,真为他们捏把汗。
为何一些地方创建特色小镇动力那么强?动力源自传统发展路径依赖,认为抢到特色小镇这顶“帽子”,就有项目、来钱快,不惜下指标、炒概念、造“特色”,有的把特色小镇当融资平台,打着这个旗号搞房地产。
特色小镇不是越多越好,盲目发展潜藏风险。
有关部门测算,一座面积1~3平方公里的特色小镇,投资要几十亿元。
跟风上产业,市场风险不小,一旦产业有闪失,会让地方背上沉重的包袱,加大债务风险。
前些年,一些地方发展食用菌、苗木产业,一哄而上后产能过剩,“菇变草”“苗变草”,这样的教训应该引以为戒。
另外,有的地方“假小镇真地产”,加大了房地产库存,可能重蹈“摊大饼、造新城”的覆辙,让造出的新镇变“空镇”。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11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经济新常态下,已经进入中央视野的特色小镇是经济、产业、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也将成为中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B.从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的主要产业类型分析,产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工农业、旅游产业两大发展架构上,而其他产业所占比重不高。
C.独特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冬季体育文化和众多的人文旅游景点三者完美结合,使得丽晖谷小镇成为意大利冬季最美、最有名的旅游胜地。
D.特色小镇发展潜藏风险,必然会使地方背上沉重的包袱,加大债务风险,还很可能造成其他问题,所以应该慎重发展特色小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亮相的“特色小镇”一词,使得十九大报告中明确的我国未来城镇化的路径和方向更加明晰。
B.在经济新常态下,特色小镇是一个“特而强、聚而合、小而美、活而新”的区块和平台,是经济、产业、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
C.把自然、人文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的丽晖谷小镇使得人们一到这里,就有融入大自然的感觉。
D.有产业基础、有特色优势的成熟的特色小镇发展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在市场环境中将远胜那些不具备条件,一哄而上,“照搬跟风”的小镇。
6.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请对“特色小镇”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一片槐树叶纪弦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7.对第三节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再次点明“槐树叶”,它“蝉翼般轻轻滑落”,既表现槐树叶轻而且薄,也抒写了主人公小心翼翼、倍加爱护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