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化疗药物外渗及处理ppt课件
化疗药物外渗及处理ppt课件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及护理(三)
3.也可涂消炎止痛膏、湿润烧伤膏,每日一次, 均可起消肿减痛的作用。 4.新鲜马铃薯洗净切片约0.3cm厚的片状并敷于 患肢静脉炎处,马铃薯系类食物,含有大量淀 粉、各种盐类及龙葵素,龙葵素有缓解痉挛, 减少渗出的作用,局部外敷可达到消肿止痛的 作用。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及护理(四)
1.如果经保守治疗后仍持续疼痛或发生溃疡, 可以考虑外科治疗,早期手术切除可以加 快愈合,避免长期疼痛。 2.恢复期时鼓励病人多做肢体活动,以促进 血液循环,恢复肢体功能。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及护理(三)
局部外敷: 1.冷敷:对于大部分药物,外渗24小时内,宜 采用局部冰块冷敷6~12h,可使血管收缩, 减少化疗药物的吸收,同时缓解疼痛。抑制 局部炎症可酌情给予冷湿敷,24小时后局部 热敷,促进吸收。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及护理(三)
2、热敷:奥沙利铂及足叶乙甙、长春碱类药不 宜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免加重末梢神经毒性反应的发生。 可用33%硫酸镁湿热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用 法:温度40 ℃~50 ℃,24h持续使用。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
1.药物因素: 药物的PH值、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 代谢功能的影响。 2.血管因素 : 经常采集血标本或静脉注射均可使血管脆性增 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 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
3.操作因素: 穿刺技术的不熟练,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 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 准确。 4.其它因素: 淋巴水肿、输液量大、病人不合作而穿破血管、 针头滑脱、病人血小板数量少、静脉注射部位 弯曲。
化疗药物一旦外渗或发现星点迹象,立即停 止输注。保留针头,接注射器抽出渗出液。再 及时给予局部皮肤常规消毒2~3遍,根据外渗部 位大小,应用解抗药物局部多点封闭,如无相 应解毒剂,可选择地塞米松5 mg+利多卡因100 mg局部封闭,以减轻局部疼痛和炎症反应,并 且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做好渗漏情况记 录,每天由责任护士观察局部反应情况。
化疗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
1.在输液过程中常表现为沿血管走向烧灼样疼痛 或局部肿胀。 2.外渗注射部位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炎性 反应。严重出现大水泡及簇泡疹,随后出现局 部紫斑溃疡、坏死。 3.溃疡形成,由中心向外逐渐蔓延皮下组织坏死, 边缘明显有表皮增生,并且不整齐。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及护理(一)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及护理(二)
根据具体药物选用合适的拮抗药,常用抗肿瘤 药物解毒剂为: 1、阿霉素(1)50-200mg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 局部注射,1%氢化可的松霜外敷;(2)8.4% 碳酸氢钠5ml+地米4mg在外渗部位多处皮下注 射。解毒机制:减少炎症。 2、长春新碱、长春花碱、足叶乙甙 8.4%碳酸 氢钠5ml或透明质酸酶1-6ml,每隔数小时在外 渗部位皮下多处注射,并采用热敷。而使用皮 质类固醇和局部冷敷会加重毒性。解毒机制: 化学沉淀;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