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绿汀创作的《森吉德玛》和马可创作的《陕北组曲》是很好地运用西洋交响音乐技法和鲜明民族风格来表现我国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作品。
歌(话)、舞剧、秧歌剧音乐概述歌剧是一种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并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形式。
我国的歌剧艺术在发展中借鉴了我国宋、元以来的戏曲形式和西洋歌剧之所长,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新歌剧”,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
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在延安“秧歌剧”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像《白毛女》等一批歌剧作品,把中国歌剧音乐创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儿童歌舞剧我国的歌剧创作,最早出现的是黎锦晖以儿童歌舞剧为主的一批作品。
如《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月明之夜》、《小羊救母》、《小小画家》、《最后的胜利》和儿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来了》、《可怜的秋香》等;黎锦晖简介黎锦晖因致力于普及音乐教育工作和推广“国语”活动,把自己的热情和关注投入到了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活动中。
他创编的十几部儿童歌舞剧和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大多都反映了“五·四”时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
黎锦晖的作品基本上是由自己编写脚本及歌词,他善于通过儿童的生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来选择题材、构思情节。
例如,在《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作品中,他以“人格化”了的自然景物,向儿童诉说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动物的可爱;在《月明之夜》里则通过“嫦娥下凡”的故事宣传了人间生活要比神仙世界更加幸福美好,从而反对了封建迷信;在《神仙妹妹》、《小羊救母》等作品里则表达了只要勇敢、机智、团结就可以以弱胜强的思想;在《小小画家》里则批判了封建的、反科学的教育制度,宣传了个性解放思想;而在《最后的胜利》这部作品中,作者则力图通过儿童歌舞剧这种艺术形式直接对北阀战争进行了歌颂。
其CN作《麻雀与小孩》,竟发行到18版之多,可见当年流传的盛况。
他的《可怜的秋香》、《小小画家》等作品,也都普遍流传在当时中小学生中,在对中小学生在思想品德上给以“美”的影响和培养儿童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对当时中小学音乐教育有很大影响。
《麻雀与小孩》是他的CN作《小小画家》艺术性最强思想性最强的作品要属《可怜的秋香》。
30年代的中国歌剧作品有《洪波曲》(任光作曲)、《农村曲》(向隅等作曲)、《郑成功》(郑志声作曲)、《荆轲》(陈田鹤作曲)、《军民进行曲》(冼星海作曲)、《松梅风雨》(张肖虎作曲)、《面包》(沈醉了作曲)、《天鹅》(邱望湘作曲)、《上海之歌》(张昊作曲)、《秋子》(黄源洛作曲)、《大地之歌》(钱仁康作曲)、《观音》、《孟姜女》、《杨贵妃暮景》(均俄·阿隆·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shalomov Aapoh 作曲)、《红梅阁》(沙梅作曲)、《白毛女》(马可、张鲁等作曲)、《赤叶河》(高介云、梁寒光等作曲)等。
这些歌剧的音乐在吸收西洋歌剧特色来探索中国歌剧创作道路方面,在用歌剧这一艺术形式反映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和斗争等方面,在吸收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方面都作出了一定探索。
特别是进入40年代以后,在延安秧歌剧创作道路和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白毛女》、《赤叶河》、《刘胡兰》等歌剧,为我国歌剧艺术的真正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秧歌与秧歌剧秧歌也叫“社火”,是流传在我国北方广大农村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歌舞,在民间喜庆节日时演出,俗称“闹秧歌”。
秧歌有“过街”、“大场”、“小场”之分。
过街秧歌是秧歌队在街上行进时,其表演随着音乐的变化而作出一些简单舞蹈和队形变化;大场秧歌是在秧歌表演的开场和结束时表演的集体歌舞;小场秧歌则是在大场秧歌打开场子之后,表演者在表演场地中表演一些带有情节的歌舞和歌舞小戏,不同地区的秧歌有着各自不同风格。
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出现了一场规模很大,影响深远的群众性秧歌运动。
特别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以延安为中心的秧歌运动有了很大提高和发展。
1943年,以延安“鲁艺”为主在延安举行了盛大的“新秧歌”演出活动,在秧歌基础上加进了有具体人物形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中央领导的重视,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批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和内容的“秧歌剧”。
“秧歌剧”短小精悍,主题鲜明,风格简朴,民族风格十分强烈,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对以《白毛女》为代表的中国新歌剧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比较有影响和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兄妹开荒》(安波)、《动员起来》(延安枣园文工团)、《减租会》(鲁艺文工团)、《牛永贵负伤》(周尔复、苏一平)、《刘顺清》(翟强编剧,张林移作曲)、《货郎担》(刘炽编曲)、《周子山》(水华、王大化等编剧,马可、时乐濛等编曲)、《夫妻识字》(马可)等。
《兄妹开荒》简介歌剧《白毛女》《白毛女》简介《赤叶河》简介此外,这一时期出现的小歌剧——《过翻身年》(罗正、邓止怡)、《光荣灯》(张隶昌、陈紫等)、《火线爱民》(张锐、余苹等)也以其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博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新歌剧的产生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新歌剧开创了中国歌剧的新格局和新程式,不仅在借鉴西洋歌剧之所长和继承我国传统戏曲程式方面作出了很有意义的探索,同时也在解决歌剧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在继承我国传统音乐和使音乐主题自始至终贯穿发展,以及在音乐的戏剧性等方面所作出的探索值得我们进行总结和借鉴。
不仅如此,新歌剧的出现,对后来中国歌剧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
话剧、舞台剧“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话剧、舞台剧开始在中国艺术舞台上出现,许多剧目中重要段落和重要角色在这一时期多用歌曲来为剧情和角色服务,因此创作体裁和形式也是多样的。
在这一方面重要的歌曲有《湘累》(郭沫若的诗剧《湘累》插曲,陈啸空作曲)、《梅娘曲》、《告别南洋》、《春回来了》(田汉的话剧《回春之曲》,聂耳作曲)、《饥寒交迫之歌》(话剧《饥饿线》,聂耳作曲)、《码头工人歌》、《前进歌》(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聂耳作曲)、《茫茫的西伯利亚》(田汉的话剧《复活》,冼星海作曲)、《新编九一八小调》(话剧《放下你的鞭子》插曲,吕骥作曲)、《参加八路军》(活报剧《参加八路军》插曲,吕骥作曲)、《炸桥》(诗剧《岁寒曲》,舒模作曲)等。
电影音乐我国的有声电影音乐从30年代起步,在很短的时间里得到了很大发展。
由于电影音乐能紧密配合剧中情节,所以传播速度快,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和欢迎。
这一时期突出的电影音乐作品有黄自为影片《天伦》写的主题歌《天伦歌》、任光为影片《渔光曲》写的主题歌《渔光曲》、为影片《空谷幽兰》写的插曲《大地进行曲》、赵元任为影片《都市风光》写的主题歌《西洋镜歌》、聂耳为影片《大路》写的主题歌《大路歌》、插曲《开路先锋》、为影片《飞花村》写的主题歌《飞花歌》、为影片《桃李劫》写的主题歌《毕业歌》、为影片《新女性》写的主题歌《新女性》、为影片《风云儿女》写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插曲《铁蹄下的歌女》、为影片《逃亡》写的插曲《塞外村女》、贺绿汀为影片《十字街头》写的插曲《春天里》、冼星海为影片《夜半歌声》写的主题歌《夜半歌声》、为影片《青年进行曲》写的主题歌《青年进行曲》、为影片《壮志凌云》写的插曲《拉犁歌》、为影片《最后一滴血》写的插曲《江南三月》、陈歌辛为影片《渔家女》写的主题歌《渔家女》等。
这些电影的主题歌或插曲在剧情中起到了很好的喧染和烘托作用。
这一时期的电影音乐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作曲家们的群体创作,有几部电影音乐或插曲是几位作曲家共同完成的。
《天伦歌》是黄自1936年为影片《天伦》写的“主题歌”,影片通过反映孤儿的痛苦生活,虽然在当时的情况下提出以“服务牺牲”的精神来实现“大同博爱”的理想是不可能的,但主题歌那纯朴优美的曲调和真挚动人的感情,加上多段体的结构,使这首作品流传很广;在现代中国电影音乐创作中,任光的电影音乐创作不仅是成功的,并且是独树一帜的。
任光简介任光音乐创作的第一首成功作品就是1934年为影片《渔光曲》所写的主题歌《渔光曲》(安娥词),这首作品也因参加莫斯科展出获奖而驰名国内外。
在这首作品里,任光用“ 内容的现实,节调的哀愁,曲调的组织化”和委婉、抒情的旋律表达了自己对劳动人民被剥削、受压迫真挚同情,刻画出一幅朴实动人的渔民生活景象,具有鲜明民族风格。
这首作品也体现了他前期的创作特点——偏重于抒情、委婉,带有很强民歌风的特点。
我们还可以在《月光光》(安娥词)、《采菱歌》、《采莲歌》等作品中看到类似特点。
他在后来为电影《空谷幽兰》所创作具有进行曲风格的《大地进行曲》则突破了委婉、抒情风格,而向着雄壮、坚毅的性格方向发展。
在现代中国电影音乐创作中,聂耳在电影音乐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中是杰出的,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最广泛的。
聂耳简介聂耳的音乐创作从1933年8月起聂耳发表第一首音乐作品起到1935年7月近两年时间里,聂耳共创作了37首歌曲。
在民族危机关键时刻,聂耳积极投身到民族解放革命斗争,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音乐,开一代新创作乐风,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建立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聂耳的音乐创作几乎全是为电影和话剧、舞台剧配乐,并且是一位多产、创作成功率极高的作曲家。
他先后为8部电影创作了20首歌曲,这些歌曲主要是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
其中1934年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为影片《桃李劫》创作的《毕业歌》等以其进行曲的速度和坚毅、果敢的气魄鲜明地反映和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决心和热情。
《义勇军进行曲》采用主导动机贯穿发展的手法,以引子中的大三和弦分解的号角式的音调作为全曲旋律发展的基础,带有呐喊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特有的紧迫感,尽管歌词用散文式的自由体写成,但聂耳还是创造性地把它谱成了一首传遍中国和世界的民族解放的革命战歌,这首歌在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战争中,以其巨大的号召力鼓舞着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正因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定为国歌,时至今日仍然激励着中国人民,有着巨大的感染力。
《毕业歌》是聂耳1934年为电影《桃李劫》创作的主题歌。
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歌词是自由体新诗,音乐采用核心音调贯穿发展的多段体结构,情绪发展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号召力。
在影片中出现在青年学生毕业前夕大家欢聚在一堂时唱出,影片结束时又一次唱出,表达了我国的青年学生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爱国热情,为我国广大青年学生所喜爱,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聂耳的电影歌曲创作中,描写我国工人思想、感情、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也占有一定比重,如《大路歌》、《开路先锋》等不仅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痛苦生活,更对埋藏在他们内心中强烈愤怒和仇恨,以及他们迫切要求自由解放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力量做了生动地描绘,在他的笔下,“中国工人阶级已不再是一群消极的被压迫者,而是中国革命的先锋,是新社会的缔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