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五大发展理念把握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_杨嘉懿

以五大发展理念把握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_杨嘉懿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对主动把握、积极适应和科学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重要意义。

要运用“五大发展理念”深刻认识新常态的内在规律,为“十三五”期间的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指导,通过创新激活经济的新增长点,借助协调平衡经济稳定发展,依仗绿色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凭借开放形成经济新的联动,依托共享保障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经济新常态;破解发展难题[DOI 编号]10.14180/ki.1004-0544.2016.04.019[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6)04-0103-04以“五大发展理念”把握、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1.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2.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天津300387)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TJZDWT150102)。

作者简介:杨嘉懿(1985-),女,河北秦皇岛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李家祥(1951-),男,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嘉懿1,李家祥2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和国家把握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辩证地分析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所做出的科学判断,把握、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与新常态有着内在联系。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要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有新理念、新思路和新策略。

“五大发展理念”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新常态思路和方向的集中体现,通过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新常态,因势利导,驾驭、引领经济新常态,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进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五大发展理念”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角度来把握新常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经济新常态需要生产力的飞跃、生产关系的实践。

“五大发展理念”是面对和要解决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发展问题提出来的,其会促进国民经济由大到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生产力角度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1]新常态下,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生产力诸要素及其结构不断改进和更新,进而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五大发展理念”科学把握经济新常态,就是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运用客观经济规律来全面推进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系统改革。

要利用创新来引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过程中“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因素理解的延伸;要促进经济的协调和开放发展,形成新的发展结构,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过程中“社会结合”作用观点的阐释;要推动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发展的新格局,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过程中“自然条件”作用观点的拓展。

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103/2016.04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2]同时只有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看做历史过程。

”[3]“五大发展理念”科学把握新常态下“生产力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创新发展和共享发展破解了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各方面的制度体系更为成熟定型,形成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根本保障。

在新常态下,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性,主动调整生产关系,构建经济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促使经济运行于合理区间。

深刻领会“五大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握发展的新特征,完善发展理念,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而推进新常态下经济的新一轮跨越发展。

深刻领会“五大发展理念”,要先立足新常态,辩证地看待新常态。

新常态是“五大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依据,对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情况进行科学判断,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常态。

不断适应新常态,也是“五大发展理念”融入新常态的探索过程。

第一,“五大发展理念”赋予了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经济新常态意味着发展要更科学,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要依靠产业化创新,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活动,从而不断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这就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

[4]要培育发展的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活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进而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

第二,“五大发展理念”指明了破解难题的路径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仍没有改变,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旧突出,要有效破解经济发展的难题,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处理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的空间。

[5]新常态下整体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需要各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资本、劳动力等经济变量在空间上的展开,这就需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

第三,“五大发展理念”明确了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经济新常态是指经济发展应是相对稳定的,也是常态应有之义;同时,经济发展也应是可持续的,因其是常态的,那就不能短暂,应持续较长时间,进而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地发展。

但是,进入新常态之前,我国长期以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导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已然超负荷。

在新常态下,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维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就要坚持绿色发展,促使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发挥循环发展的引领作用,这样才能提质增效。

第四,“五大发展理念”阐释了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常态下,出口和消费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条件。

尤其是出口对经济增长及工业化进程发挥了较大的拉动作用,出口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成功转型的基础。

因此,要坚持开放发展,推进双向开放,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推进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第五,“五大发展理念”揭示了改革发展的本质要求。

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新常态下,经济格局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居民收入差距将会有所改变。

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意味着收入速度下降,同时,不同收入阶层与群体之间收入分配格局也会发生新的变化。

而收入下降的过程中,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坚持共享发展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保障基本民生,缩小收入差距,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五大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形成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要融入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把引领经济新常态与破解发展难题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实践指南和科学路径,只有落实经济新常态提质增效的内在要求,才能确保我国发展航船破浪前进。

3.1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104/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要依靠新动力。

从要素投入角度来看,旧的经济增长是依靠资本、资源、劳动力等要素大规模粗放式投入来拉动,而新的增长动力是靠资本、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高效集约使用。

由此看出,创新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在于创新。

坚持创新发展,要明确创新的方向,统筹创新资源,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利用创新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适应新常态下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推动我国由创新资源大国转变为创新能力强国。

一是要依靠市场来优化配置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形成有效激励创新的体制架构,全面激发市场、政府和个人的活力,进一步加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合力和动力。

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求,发挥“双引擎”的作用,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形成“市场主体创新”,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加快发展动力转换。

要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投资,创新融资方式,支撑创新创业发展,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

要发挥以消费为主、出口为辅的共同拉动作用,逐步扩大消费需求,调整消费结构,确保服务消费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积极培育以技术为核心的对外经济优势,改变出口贸易结构,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二是要积极拓展区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经济“四维空间”,从多个层面培育发展新动力,同时充分利用新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双向有效的促进。

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就要从全局角度统筹各区域的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逐步形成纵横向的经济轴带,促使产业结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经济变量在空间上的变化,利于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资本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等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目标;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就要促进产业发展的平衡化、高端化和信息化,着力提升各个产业技术创新水平。

大力支持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对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拓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空间,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带动经济增长;拓展网络经济发展空间,推进“互联网+”计划的实施,实现互联网和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支持基于互联网下的创新发展。

三是要全面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把创新落实到培育经济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产业活动,加强科技和经济的有机融合,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生产力对接,激活经济的新增长。

3.2协调发展形成经济格局的新平衡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呈良好态势,区域经济相对差距缩小,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但要增强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平衡性,就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保持区域空间开发的相对均衡,协调经济密度过高或过低地区,构建符合经济新常态要求的区域管理机制与利益协调机制,促进经济落后地区摆脱边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