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积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

积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

积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积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2016“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积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专题]。

”科学认识当前形势,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趋势性变化,是做好经济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深入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关键是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新常态,回答好“怎么看”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来看,河北与全国一样,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下的许多新变化新情况,同时也面临着一些自身特有的矛盾和问题。

这就要求全省上下一定要加深对“三期叠加”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和理解,充分认识到,如果按照过去粗放型的方式来推动发展,省内、国内的条件都不支撑,再不抓紧转型,就会走进死胡同;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必须转型升级,加快调结构、转方式,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回答好“怎么看”的问题,必须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的重大判断和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必须集中心思、抓好发展,主动作为,奋发作为,把发展短板补上去;必须克服困难、闯过关口,加快转型升级,推进改革创新,防止问题积重难返;必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强化体制动力和内生活力,努力使调整转型不失速,又好又快上台阶。

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新常态,关键是要积极作为、乘势而上,回答好“怎么干”的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十个更加注重”的要求,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突出抓好“六个着力”: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着力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这“六个着力”,既全面体现了中央精神,又符合河北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既指明了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新常态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又蕴含着引领新常态所必需的新思维、新理念。

把握好这“六个着力”,我们就能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就能确保河北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新常态,既是新挑战,也是新机遇;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新常态,既是新任务,也是新考验。

广大党员干部认识新常态的深度、适应新常态的速度,决定着全省结构调整的深度和创新发展的速度。

让我们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雷厉风行、殚思极虑、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常态,以新观念、新状态、新作为主动引领新常态,使我省各种优势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和释放,加快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步伐。

积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2016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总体要求,对于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这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

新常态带来经济运行新特征、新规律、新要求,只有主动适应,科学把握,积极作为,才能抢占先机,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

反之,如果被动应对甚至逆势而动,就可能错失良机,付出代价。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认清大势,顺势而为。

新常态下,“三期”叠加,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会下降,但不会无限下滑;结构调整有阵痛,却是不得不过的关口;前期政策消化是必需的,但可以通过有效引导减缓各类风险的影响。

目前,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结构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

我们要历史、辩证地看待这些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发展速度有升有降是正常的,只要波动在合理范围内,就应保持平常心,不必大惊小怪,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坚持发展,因势利导。

新常态,新阶段,发展仍是第一要务。

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

虽然增长速度放慢了,但发展机会依然很多,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为明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要用好新机遇,培育新增长点,在新常态下一心一意谋发展。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主动作为,乘势而上。

新常态是发展水平的飞跃提升,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新常态下的发展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是以就业充分、效率提高、结构优化为支撑的发展。

发展阶段的转变意味着经济领域“破”与“立”的转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看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力度。

要依靠促改革调结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加快转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在速度下台阶的同时,力争质量上台阶,推动经济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明年经济工作任务繁重艰巨,我们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认识和判断上来,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挖掘新动力,努力创造新亮点,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临大势贵在顺而有为。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学人智库《积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

”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关键就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遵循大逻辑,顺应大趋势,不断增强和发挥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了千明,一迷万惑”。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首先要解决“怎么看”的问题。

“物之所在,道则在焉。

”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演进,这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来做,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

面对比较严重的结构性产能过剩这个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抓住时机进行战略性调整就能顺利过关。

面对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能有效化解。

只有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的思维定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发挥我国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引领我国经济迈上新台阶。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重心是解决“怎么干”的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的“十个更加注重”,可以说是引领新常态的方法论、实践论。

比如,过去主要看增速有多快,现在就要看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多好;过去有的城镇化“见物不见人”,现在就要注重以人为核心、回到让更多人口融入城镇这个本源上来。

这样的转变中,蕴含的是思维和方法的转换。

再比如,供给侧矛盾突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

这样的转变,是工作要求和侧重点的变化。

总之,顺应新常态这个大势,做到“十个更加注重”,就能有力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会不会遵循大逻辑,能不能有新作为,是对各级干部的重大考验。

进入新常态,不少同志认识逐步深入、适应更加主动、引领已经开始。

但也有一些同志不知道怎么干为好,正所谓“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

的确,对新常态有一个深化认识和逐步适应的过程,但适应一定要雷厉风行、殚思极虑,适应得越快越好,不能坐着等、站着看。

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深入回答了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下怎么干的问题。

结合本地实际深刻领会、认真贯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就能在引领新常态中有所作为、大有作为,使我国经济增长巨大潜力转变为现实,让“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积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2016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注重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注重超前谋划、更加注重内外统筹、更加注重上下联动。

这其中,首先就是“更加注重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不断深化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及‘三期叠加’的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

”2015年以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三大特征已经鲜明地表现出来。

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增速的突出因素,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性问题,且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要实现新老动能的平稳转换,既要着眼于需求侧,有效发挥消费、投资、出口的协调拉动作用,也要更加注重从供给侧进一步优化要素配置,全面提升要素生产率。

在新常态这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实现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找到了重要抓手。

目前,中国经济体量占全球13%,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30%左右。

对于这样一个经济体,其增长速度的变化、增长动力的转换,当然格外引人注目。

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首先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有清晰认识。

前不久,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强调,“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这“四个没有变”,是对我国经济当前发展态势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判断,也是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立足点。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三期叠加”,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对企业来说,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正在加速成长,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孕育,但新旧动能转换“青黄不接”;企业面临的宏观经济增速虽有所降低,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生产从“有没有”变为产品“好不好”、消费者“要不要”;盈利能力下降、市场预期不稳、投资意愿不强,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

对政府来说,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亟须探索经济管理新路径。

例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那么未来如何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纳入考核体系,各项考核指标又该如何确立?如何在发展中把握好总量与结构、需求与供给、短期与中长期之间的多重平衡?如何在供给端提高要素的投入效率?在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时,如何找准补短板的突破口?在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时,如何使各类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同时,能够使全球低成本、高质量的资源要素为我所用……只有找到实实在在的工作抓手,才能突破经济增长速度的“硬约束”,从而主动转身,摆脱“速度情结”与“换挡焦虑”。

近段时间,多个省市区陆续发布“十三五”规划《建议》,对未来5年发展作出战略部署。

一个中部省份坦言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在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面前,当地最大的资源类支柱产业持续亏损,2016年要实现“两个翻一番”所设定的平均增速将十分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