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

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

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
适应“经济新常态”是中央遵循经济规律的深远认识和科学论断。

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要更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经济新常态”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体现了政府科学谋策,更表现了政府的自信。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概念。

2014年北京APEC峰会期间,习总书记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内涵做了阐述。

在2014年12月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描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个主要趋势和特征:
从消费需求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逐渐成为主流;从投资需求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正大量涌现;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同步发生;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从市场竞争看,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从资源环境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是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既要探索全面化解产能过剩的办法,又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的途径。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相对于旧常态、非常态而言的。

从经济运行实际情况看,2008年之前,我国经济主要是以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

2009年开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切换到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

2013年后,步入新常态阶段。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这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伴随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国际经济复苏疲弱态势延续,我国工业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工业运行风险逐步显性化。

经济发展新常
态下面临着许多问题: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环境亟待优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新常态带来经济运行新特征、新规律、新要求,只有主动适应,科学把握,积极作为,才能抢占先机,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

反之,如果被动应对甚至逆势而动,就可能错失良机,付出代价。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认清大势,顺势而为。

我们要历史、辩证地看待这些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发展速度有升有降是正常的,只要波动在合理范围内,就应保持平常心,不必大惊小怪,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坚持发展,因势利导。

新常态,新阶段,发展仍是第一要务。

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

我们要用好新机遇,培育新增长点,在新常态下一心一意谋发展。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主动作为,乘势而上。

新常态是发展水平的飞跃提升,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新常态下的发展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是以就业充分、效率提高、结构优化为支撑的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发现培育工业领域新增长点。

坚持把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要充分发挥战略、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发挥技术标准、法律法规和市场机制的约束作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大4G网络基础设施投资,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切实发挥高质量投资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实施创新驱动,重塑工业转型发展新引擎。

坚持把增强创新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增强中国工业升级的动力。

要着力健全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体系,加快推动工业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培育壮大产业竞争新优势。

发展智能制造,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生产新方式。

坚持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战略重点,抓住新一轮产业变革浪潮和信息化发展趋势,探索智能制造生产方式,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业生态体系。

加快绿色发展,推动形成低碳循环发展新模式。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工业文明建设相结合,推动工业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

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工业转型升级新活力。

坚持把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着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扩大对外开放,开辟工业持续发展新空间。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构建工业开放发展新格局。

要积极参与高水平自贸区谈判,全面参与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制定,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更好地帮助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努力在经济全球化中赢得主动。

融入“一带一路”。

开放与发展是一对孪生兄弟。

对外开放度不高,投资合作领域不够宽,“走出去”主体实力不强,是开放的主要问题。

必须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顺应“一带一路”发展,向东对接发达地方,向西融入西部开发,大力推进招商引资,以新一轮“开放红利”稳固“经济全球化红利”。

重视改善民生。

检验一切工作成效,最终要看人民是否受惠、百姓是否满意、生活是否改善。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