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肾综合征出血热ppt课件

肾综合征出血热ppt课件


病理生理
HV
整合素 细 胞
侵入
免疫损伤 细胞因子
损伤
脑水肿
头痛
眼周围组织水肿 眼眶压痛
肾周围、后腹膜水肿 腰痛
肌肉组织水肿
全身酸痛
腹膜渗出
腹痛、腹水
胸膜、肺组织水肿 ARDS
发热 全身微血
管病变
血小板
血浆 外渗
血管内
血液浓缩
低血压 休克 肾衰
充血
DIC
血管外Βιβλιοθήκη 水肿三红、三痛 血管
出血
急性肾衰 •肾小球滤过率↓(血流减少、肾素↑) •肾小管变性坏死 •肾间质水肿、出血
❖ 垂直传播 母→胎儿 不多见
多途径传播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隐性感染率- 0.9-5.2%
家鼠型疫区高于姬鼠型疫区
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尤其农民
感染后终身免疫
发病后,外周血
第3-5日 抗汉坦病毒 IgM抗体(+)
第一周
IgG抗体 (+)
第二周 抗汉坦病毒 IgM抗体 达高峰
不耐热、酸 60 ℃ 10分钟可灭活 100℃ 1分钟可灭活
流行病学: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主要为鼠类 ❖ 鼠科姬鼠属
黑线姬鼠:农村 大林姬鼠:车北林区 黄喉姬鼠 ❖ 家鼠属 褐家鼠:城市 大白鼠:动物实验室 ❖ 野鼠型、家鼠型及实验动物型 ❖ 病毒的动物宿主:94种脊椎动物 猫、兔、猪、狗和鸡等— 多为继发感染
诊断
❖ 流行病学资料 野外作业及留宿史,与鼠类接触史流行季节 ❖ 临床表现
- 发热后症状加重 - 三症状、三痛、三红(酒醉貌) - 出血 - 肾脏损害 - 五期经过 ❖ 实验室检查 血WBC↑,异淋↑,血小板↓,蛋白尿,尿中膜状物等
病原学
❖ 汉坦病毒: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uses) 汉坦病毒属(Hantan virus,HV)
骨髓巨核细胞、RBC 免疫活性细胞 ❖ 病变轻重与病毒数量有关 ❖ 病毒感染细胞发生病变 ❖ 早期进行抗病毒疗法可获较好疗效
发病机制:免疫学说
❖ I、II、III(循环免疫复合物)及Ⅳ型(CTL)变态反应有重要作用
I 型: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 II型: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Ag结合,在补体、巨 噬细胞及NK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 伤 体液因子 - IL-1、TNF→发热 - TNF、IFNγ→毛细血管通透性↑ -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TXA2→肾血流量↓
发现13种血清型 我国流行
I型 HTNV: 重型出血热 汉滩病毒型,姬鼠型
病死率:3-5%,个别地区10%
II型 SEOV: 中、轻型出血热 汉城病毒型,家鼠型
病死率:不足1%
培养病毒 制作疫苗
黑线姬鼠 大林姬鼠
褐家鼠 大白鼠
理化特性
囊膜病毒--脂溶剂和一般消毒剂灭活 对乙醚、70%乙醇、氯仿、去氧胆酸盐、 碘制剂等敏感
❖ 球形或卵圆形 直径平均120 nm 双层包膜 负链单股RNA病毒
❖ L、M、S:聚合酶、膜蛋白、核衣壳
黑线姬鼠中传代
汉坦病毒的结构
基因组: 三个片段构成 • 大 – RNA聚合酶 • 中– 囊膜糖蛋白 • 小– 核衣壳蛋白
结构蛋白
• 囊膜糖蛋白 - 中和抗原位点
- 血凝抗原位点 - 型特异性抗原位点 •核衣壳蛋白 -组特异性抗原
肾小球滤过↓
发病机制:免疫学说
III型: IC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 其它细胞的参与下,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PWN浸润为特征的炎症反应和 组织损伤。 Ⅳ型: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24-72小时后发生的,形成以单个核细胞浸润 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流行病学: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 动物源性(主要为啮齿类动物—鼠) - 接触传播 携带病毒的体液或排泄物污染破损皮肤或黏膜 - 呼吸道传播 携带病毒排泄物、分泌物形成气溶胶污染尘埃吸入 - 消化道传播 排泄物污染食物或水源+破损的口腔黏膜、消化道
❖ 虫、螨传播 带毒革螨和恙螨叮咬吸血传播—人和人 (尚有不同意见)
糖蛋白1 糖蛋白2 核蛋白
汉坦病毒结构模式图
汉坦病毒的透射电镜照片
辛诺柏病毒(Sin Nombre virus)的透射电镜照片
Sin Nombre Virus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的病原体
生物学特性
❖ Vero 细胞进行分离培养 汉坦病毒 ❖ 我国 GHK(地鼠肾原代细胞)
MGK(长爪沙鼠原代细胞) ❖ 抗原型和血清型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
教学大纲
掌握
【目的要求】
流行病学
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的联系
病原学诊断要点:特异诊断的血清学
临床各期表现、并发症
早期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熟悉
病毒学
实验室检测
鉴别诊断
了解
预后
预防
概述
少尿 无尿
急性肾衰
心衰 肺水肿
少尿期 多尿期 恢复期
高血容量综合症 血尿素氮↑ 肌酐↑ 血钾↑ 血钠↑(稀释性) 酸中毒 胸水、腹水
大量排尿
血钾↓ 血钠↓ 血氮↓ 脱水
病理改变
❖ 基本病变 全身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损害
我国是疫情最严重的国家
流行病学:流行特征
❖ 类型 - 姬鼠型 --乡村型、重型、野鼠型 农作物区、垦区、林区 散发为主 秋末或冬季(10月-次年1月) - 家鼠型 -- 城市型、轻型、褐家鼠型 城镇和市郊居民区、临近村镇 暴发为主,3-6月 - 混合型 两型并存
发病机制:病毒直接作用学说
❖ HV 可侵犯全身几乎所有脏器,并有直接损伤的依据 ❖ 主要靶细胞有 小血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过去称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简称出血热
❖ 由 汉坦病毒属病毒 引起的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 主要病变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 ❖ 临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及肾损害为特征
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二-三周末
IgG抗体 达高峰
中国HFRS职业分布
流行病学:流行特征
❖ 地区性 - 世界分布 我国大部分地区可见有相对固定的疫区 - 农村多,常见村庄或城镇边缘地带 尤其见于野外作业者 农业区:山东、陕西、湖北、湖南、浙江、安徽省 东北林区:内蒙、黑龙江
❖ 季节性 野鼠型多在秋冬季,家鼠型则在春夏之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