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华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之一参考答案1. C【解析】A(ch a/sh a f u/p u b a o)B、(g C/g ao qi ao zh mg) C. dicn/zhoi, b i/p i, s e/s C ; D.s u, d u/d cu, qi cng/qi dig。
)2. B【解析】A闹剧:本指具有讽刺或幽默倾向的一种轻松的戏剧作品,现一般用于比喻滑稽、荒谬的事情。
B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
褒义词。
这里应用“死灰复燃”。
死灰复燃: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重新活动起来。
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或坏思想等又重新活动起来。
含贬义。
C行径:行为、举动,多指不好的。
贬义词。
D置若罔闻:置,放;若,好像;罔,没有;闻,听见。
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听见了而不加理睬。
3. C【解析】A项,成分残缺,“采取”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补”后面加上“的方法”。
B项,结构混乱,可在“研制”后面加“的”。
D项,搭配不当,“加大……密度”可以,但不能“加大……质量”。
4. C【解析】第1、2空,应从“画怎样的画”和内容递进的角度思考,可确定为⑤②,第3、4空,要从“人”与“道”对应的角度思考,可确定为③①。
最后两句作评论性总结,⑥在④前。
5. C (录:逮捕。
)6. C (均为代词,“他的”。
A、介词,因为;连词,相当于“而”,表因果,因而。
B、连词,表因果,因而;连词,表转折,可是。
D介词,对于;介词,在。
)7. A& C (主动把他招到身边,与原文不符,赏识文才也与原文不符。
)9.(1)①陆机仗着他的才气名望,立志救世于危难,所以没有听从他们的劝告。
(“负”、“匡”、“从”各1分)②如果大功告成大事办定,就封你郡公的爵位,授予你台司的职位,将军好好努力吧!(“爵”、“位”、“勉”各1分,句意1分)(2)①陆机才能出众,引起他人怨恨;(原文:“羁旅入宦,顿居群士之右,而王粹、牵秀等皆有怨心”)②卢志、孟玖等人进谗诬陷;(原文:“颖左长史卢志心害机宠,言于颖曰:’陆机自比管、乐,拟君暗主,自古命将遣师,未有臣陵其君而可以济事者也。
’”)③王颍宠幸宦官,误信谗言,没有做到用人不疑。
(原文:“玖疑机杀之,遂谮机于颖,言其有异志。
颖大怒,使秀密收机。
“)(3分。
答对1点给1 分,意思对即可,引用原文作答只要与所给要点符合,照样给分。
)【参考译文】陆机,字士衡,是吴郡人。
陆机的祖父陆逊,是吴国的丞相。
父亲陆抗,是吴国的大司马。
陆机身高七尺,声如洪钟。
年轻就有奇才,文章当代无双,信奉儒家学说,举动都合乎礼仪。
陆机二十岁时吴国灭亡,陆机退居故里,闭门勤学,这样共过了十多年。
陆机的祖父父亲都是吴国将相,在江表有大的功勋业绩。
到太康末年,陆机和弟弟陆云都到了洛阳,拜访太常张华。
张华向来看重他们,像老朋友一样对待他们,还说:“讨伐吴国的战役,好处是得到了这两位青年才俊。
”张华把他们推荐给各位公卿。
陆机多次升迁到了太子洗马、著作郎等职位。
范阳卢志当众问陆机: “陆逊、陆抗与你关系是近是远呀?(陆逊、陆抗是你什么人啊?)”陆机答道:“就像你跟卢毓、卢廷一样。
"卢志哑口无言。
当时中原多灾多难,顾荣、戴若思等都劝陆机回吴地去,陆机仗着他的才气名望,立志救世于危难,所以没有听从他们的劝告。
当时成都王颖不居功,能够慰劳和谦恭地对待士人。
陆机看到朝廷屡次发生变乱,认为王颖必能兴盛晋朝统治,于是投身于王颖。
王颖让陆机参与大将军军事,上表奏请让陆机担任平原内史。
太安初年,王颖与河间王颙起兵讨伐长沙王乂,让陆机代理后将军、河北大都督之职,督管北中郎将王粹、冠军牵秀等各路人马共二十余万人。
陆机因为三代为将,这是道家所忌,而且客居他乡做官,一下子就处在众人之上,而王粹、牵秀等人都有怨恨之意,坚持要辞去都督之职。
王颖不答应。
陆机于是领命而行。
王颖对陆机说:“如果大功告成大事办定,就封你郡公的爵位,授予你台司的职位,将军好好努力吧!”陆机说:“往昔齐桓公因为统一天下的功劳封任管仲,燕惠王因怀疑乐毅因而功败垂成,今天的事,主要在您而不在我呀。
”王颖的左长史卢志嫉妒陆机的才能,对王颖说:“陆机自比管仲、乐毅,却把您比成昏君燕惠王使您无光,自古以来任命将军派遣军队,没有臣子凌驾于他的君主而可以帮助办成事情的。
”王颖没有说话。
当初,宦官孟玖和弟弟孟超都被王颖宠爱。
孟超担任小都督率领着上万人,还没开战,就纵容士兵抢掠。
陆机逮捕了他们的主使者。
孟超带领一百余强悍的骑兵,直接到陆机的军中抢人。
陆机的司马孙拯劝陆机杀了孟超,陆机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孟超在众人面前扬言说:“陆机要造反。
”等到开战,孟超不接受陆机的指挥调度,轻兵贸然独进,因而全军覆没。
孟玖怀疑是陆机杀了孟超,就在王颖面前说陆机的坏话,说他有造反的心。
王颖大怒,派牵秀秘密逮捕陆机。
于是,陆机在军中被害,当时四十三岁。
士卒都为他痛心, 没有不落泪的。
这天昏黄的雾气布满天空,白天像晚上一样,大风吹断树木,平地下了一尺深的雪,议论的人认为这表明陆机冤枉。
陆机才华出众,文采俊逸,张华曾经对他说:“别人写文章,经常遗憾才华少,可是你却担心才华太多。
”陆机所著文章一共三百多篇,都在世上流行。
10.(1)描绘了一幅凄清寂寥的画面。
江上潮水下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昏暗不明,瘴气弥漫,暮色渐浓。
(3 分。
概括画面特点1分,简要描述 2 分。
)(2 [①大雁的南飞与诗人不知归期做对比,突出诗人怀土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
②诗人用“江静”反衬了自己内心无一刻宁静的哀怨痛苦。
③用昏暗的境界渲染了凄凉寂寥的气氛,以景衬情,烘托出愁苦的心情。
(4分。
举例2分,分析2分。
)【鉴赏】作品译文: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
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宋之问被贬途经大庾岭北驿时,怀乡的忧伤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意谓: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
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
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
这景象又给诗人平添了一段忧伤。
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静的时候,而诗人心潮起伏,却无一刻安宁。
丛林迷瞑,瘴气如烟,故乡望眼难寻;前路如何,又难以卜知。
失意的痛苦,乡思的烦恼, 面对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受。
恼人的景象,愁杀了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昏暗的境界,又恰似他内心的迷离惝恍。
因此,这二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情,转承得实在好,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情又推进一层,更加深刻细腻,更加强烈具体了。
最后二句,诗人又从写景转为抒情。
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意思是说: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
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
情致凄婉,绵长不断,诗人怀乡之情已经升发到最高点,然而却收得含吐不露。
宋人沈义父说:“以景结情最好”,“含有余不尽之意”。
(《乐府指迷》)这一联恰好如此,诗人没有接续上文去写实景,而是拓开一笔,写了想象,虚拟一段情景来关合全诗。
这样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情韵醇厚,含悠然不尽之意,令人神驰遐想。
11. (1)知者乐仁者寿(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12. AB【解析】A项,“只有解决了老百姓吃饱穿暖的问题之后”有误,原文是“二者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 。
B项,“应该把弱势群体享受平等的教育放在文化低保第一层次”是作者的观点。
13. A【解析】“对弱势群体从文化层面进行的救助”一句有误。
原文中是指“文化弱势群体”,这里偷换了概念。
14. ①保障文化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②促进国家文化安全任务的维护;③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④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大意正确即可,四点每点1分。
)15. 公益性,就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是救助性服务性的;基本性,是指建构广大的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构建所需的“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线”,而不是所有文化服务;均等性,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人穷人,不分城市农村,不分东中西部,都平等地享受服务;便利性,就是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近参加。
(大意正确即可,四点每点1分。
)16. 不理会周遭环境,在短暂的生命中,竭尽全力绽放全部的美丽(或“把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和盘托出” )。
(4 分。
“不理会周遭环境” 1分,“短暂的生命” 1分,“竭尽全力” 1 分,“绽放全部美丽” 1 分。
意思对即可。
)17.因为“我”看到了昙花之魂(或“观赏到昙花为绽放一朵奇葩,把积聚多年的气力和心血,尽情地倾泻无遗的全过程” ),所以满怀兴奋;但想到如此美丽的昙花,待遇竟如此菲薄,生命竟如此短暂,心中便感到酸楚;又因“我”不懂昙花的特性,没有好好地照顾它,所以内心觉得歉疚。
(5 分。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 4 分;答对三点得5分.)18.恰当。
因为本文是借昙花比喻那些有才能而生前未被赏识的人。
对于他们的命运,作者深感唏嘘,因此用“怅”而不用“赞” 。
作品之所以花那么多笔墨写昙花之美,是要突出昙花之“魂”,从而为下文的“怅对昙花”作铺垫。
(6分。
“恰当” 1分,“借昙花喻人才” 1分,“有才能而生前未被赏识” 1分,“对其命运深感唏嘘” 1 分;“突出昙花之‘魂' ” 1分,“为‘怅对昙花'作铺垫” 1 分。
意思对即可。
)19.师从古人:他对一百五十余位兰竹大家的作品,逐一反复研究,探索其神韵,得其精髓;执着求借于希宁教授珍藏的《支那书画大成兰竹集》,并刻苦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