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与现代人居环境的关系
熊瑶杨云峰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05 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北京100083)
摘要:首先总结中国传统民居的哲学思想和生态精神的基础, 然后以北京为例, 针对目前都市居住环境的现状, 期望从中国传统居住环境街、院的关系以及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等精华之处, 为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传统空间肌理的城市探索和尝试性提出人居环境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居; 城市肌理; 生态哲理; 哲学观念; 人居环境
住宅是一个城市的最小单位, 这样的一个个居住单位构成了城市的肌理。
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传统空间肌理的城市中, 不仅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需严格保全现有的空间结构, 在大量的旧城改造中, 也应研究传统城市肌理的基本特征以及拓扑关系在现代城市功能背景之下的转化和再应用, 从而使城市肌理在发展中得到本质的延续。
1 中国传统民居分析
“中国民居的生态哲理是受传统的哲学思想的支配, 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却又是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两者既相互制约,又彼此紧密联系。
因此, 对中国传统民居生态精神的探索, 追根寻源还必须从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和研究( 图1 ) 。
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其形式以及所反映出来的生态精神等, 都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产物。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基本观念。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人均有其内在的法则, 但最终均要服从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
“于是,中国传统民居在'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从村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均充满了生态精神。
”其中,北方民居四合院是深具这种典型特征的实例。
中国的“家庭”概念曾经一度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北京大到故宫广场,小到民居四合院,大小不一但形成俨然一体的合院体系,再加上大街、胡同, 形成严谨的城市肌理。
院落是居住的生活中心,中国民居将内院看作是人与天地, 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最佳场所。
发展到后来,四合院不再是一个家族的领地,它变成了多家合住的形势, 因此四合院便成了具有一定现代概念的小型社区。
下面,试就北京为例,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及思考, 以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2 中国当代都市居住现状分析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 北京市的住宅建设规模和总量一直位于全国大城市的前列。
特别是随着北京申奥的成功和中国加入WTO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北京正在成为世界建筑,尤其是住宅建设的中心。
“来自世界各地的规划师、建筑师们如‘赶集’一般,生怕错过一点机会。
”然而在这样一个疯狂猛建的过程中, 鱼龙混杂的现象层出不穷。
首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新建筑的安置,特别是小区住宅的建设, 严重破坏了传统的城市环境肌理。
其次,目前市场上将“欧陆风”作为住宅卖点大为宣传,已然成为时尚,打出巴比伦空中花园、威尼斯水上乐园、希腊柱式、罗马穹顶、文艺复兴等主题和住宅建筑作法, 似乎非欧陆式不足以显示小区的品牌高尚, 这显然是进入了误区。
再次,人们普遍反映,住在单元集合住宅内的居民
之间感情淡漠,缺乏相互帮助和关心。
尽管各个小区都打出了所谓“人性设计”的招牌, 但显然,现在的居住模式没有真正起到人文关怀的作用。
还有就是出现了严重的人车抢夺空间的现象。
一到傍晚,小区内放眼望去全是停放的汽车, 人们只能可怜地穿梭于车缝之间, 争取着那仅有的一点自由空间,形势十分可悲。
3 传统民居形式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
由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的形式我们可以发现,居住环境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而且往往会引导人们的行为模式,于是,这就对我们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2、图3 本着“有机更新”的理念,对原有四合院形式进行重塑, 是带有传统基因的新的城市肌理的出现。
( 北京菊儿胡同危旧房改造)
3.1现代城市空间中院落的重塑。
北京菊儿胡同危旧房改造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图2, 图 3 ) 。
菊儿胡同建筑群的试验, 是建立在“有机更新”的历史城市发展理论上, 尊重北京传统单位小环境内和谐的社会、邻里关系,保存即有生活方式的一种新住宅体系的尝试。
3.2街、巷、院关系的拓扑演变。
传统的街、巷功能从其尺度关系等各方面的确已经不再满足当代城市生活的需要,然而,它们最大的特点是与院落仍然可以保持一种有机的关系, 也就是说, “街、巷、院的空间体系可以在经过拓扑变化后, 形成特定的关系去满足当代城市社区的功能需要。
经过适当拓宽后的街、巷既可以增加城区中心的交通线密度, 从而缓解主干道的交通压力;又可以作为院落的疏散出口,成为它的后勤补给通道;还可以改善各院落之间的日照、通风和采光。
”[4]因此,对于北京的街、巷应有意识地增加它们的现代用途,使其在当代继续发挥。
3.3用居住小区内的人文关怀来增进邻里的关系。
住宅楼幢内如果设置交往空间, 则能增进邻里生活的融洽, 创造居民相识的环境;在高层交通枢纽处, 适当扩大前室,增加休息空间;扩大楼梯平台为居民之间增加联络、交往的机会;另外还可以将居住小区的公共空间以及配套服务设施从居住小区中分离抽取出来, 集中在几个相邻居住小区之间所形成的公共空间上, 将这种空间建设成步行街或符合人的尺度的小路,改变其单纯的交通功能,在道路上满足交往、购物、休息、活动、观赏、儿童游戏等多项功能, 并有意设置桌椅, 种植绿化, 配置游乐设施, 这样既构成了一定规模的区域性城市公共空间, 又能以此改善和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在居住环境内的生活气氛, 从而增进邻里的情谊。
3.4加强小区环境对于人们的亲和作用。
对于环境的强调是住房商品化的特征, 因此需要尽可能让所有住房均匀享受这些优美的自然资源环境, 当处于某方面限制的条件下, 则应创造人工景观环境进行补救。
决不能只将景观作为开发商打出的“空头支票”,而毫无实际的人文关怀。
其次要强调小区内的归属感。
应对于在公共空间一些细部的处理上,强化环境其作用。
3.5加强小区内的硬件设施建设。
首先就是北京各个小区内所存在的交通分流和停车场严重占用地上面积的问题。
针对这个现状,建立小区内多级道路;增加地下停车场的数量,尽量避免汽车与人抢夺空间的问题。
另外,还应强调小区内良好的日照、采光、通风、隔音和朝向,从而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居住环境。
4 总结
当前我国以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进行现代化的人居建设, 并正在逐步由追求数量向
提高质量方面转化。
应该承认当前沿用的现代化住宅在解决满足人口和居住建筑数量的矛盾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也应当看到现代住宅在居住环境以及人文精神等方面与传统居住形式比较还存在着这样或是那样的差距。
我国传统民居的精神内涵及其形态, 在许多方面均表现出其超前和现代的生态观念。
如何运用和借鉴传统民居的生态精神, 来营建一个具有良性生态循环和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居住环境:在空间环境、景观环境、文化环境以及人文环境设计中溶入更好的生态理念, 追求与大自然的融合, 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如何做到在像北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中, 将传统的城市肌理在现代城市中得到转化和再应用, 从而使城市肌理在时代发展中得到本质的延续, 成为当代以及未来设计师迫切关注和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修订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
[2]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
[3]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1.
[4] ( 意) 路易吉·戈佐拉.凤凰之家- -中国建筑文化的城市与住宅[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
[5]邹颖, 卞洪滨.对中国城市居住小区模式的思考[EB/OL].转引自设计在线.
[6]林纪.巨型“居住社区”发展的优势、困惑和突围[C].首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