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城市人居环境的传统回归

现代城市人居环境的传统回归

现代城市人居环境的传统回归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内的人居环境也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但离自然和人文关怀越来越远,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所蕴含的自然和人文精神对我国目前的城市人居环境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故在目前中国这个特定的语境中,应当思考如何创新和发展这些传统精神和环境理念,为我所用。

关键词:空间艺术苏州园林设计手法

人居环境(human settlement):指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大陆满目疮痍。

战后的废墟和精神的创伤也促使人类开始思考自身的生存状态和居住环境。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的居住环境在人口迅速增长所造成的压力下不断恶化,人居问题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希腊建筑师和城镇规划师道萨迪亚斯就在其“人类集聚学”中提出了“人居环境”的概念,强调把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住区作为一个整体,从自然、人群、社会、居住、网络这五大人类住区元素着手,进行广义的系统的研究。

特别是对建筑、城市、风景园林等人工环境的关注。

在我国,人居环境也逐渐得到应有的重视,城镇居民的生活和居住条件较之以往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现代人对居住环境的理解和要求也发生着相应的变迁。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发展的愿望与环境承受力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在毫无节制的扩张、大规模旧城区改造、城市路桥网络建设等重大城市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拥挤的街道、漫天的灰尘、轰鸣的施工机器早已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

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是农村人口规模的2倍。

迅速的城市化和不断膨胀的城市人口数量也将带来更为拥挤和紧张的城市生活空间。

因此,当城市逐渐沦为一系列繁忙工地的时候,人们也以最大的期望翘首而立,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身边能重现一片绿洲和净土,芳草萋萋、寂静空远。

但所看到的似乎是永远也没有尽头的建设清单。

如果不能在喧嚣的城市中讨得一片“小桥流水人家”的静逸,人们就只好选择在“非实境”的网络世界里自我放逐,这也是马尔库塞所谈到的发达社会对人的异化之一。

在还未能找到更好解决办法的时候,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完善的人居环境设计来减轻这一压力。

当然,生存环境和时代的不同,使得人们对环境的理解和要求也不尽相同,但还是有一些普遍的和共通的东西在里面。

如何在现代国内城市环境中营造出贴近自然,赏心悦目的人居环境,就成为一个亟待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我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人居环境”的概念,也没有“景观”设计的说法,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却有着独特而深远的认识和理解。

而将人文情怀与建筑环境结合最紧密、贴切的,就莫过于鼎盛时期的苏州园林了。

其意境之深远、构筑之精致、艺术之高雅、文化内涵之丰富,都使其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典范。

另外
在结构、布局、陈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使其成为注重人居环境设计的最佳代表。

尤其是苏州园林中所体现的“写意山水”的人居思想,更是将居住与环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达到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的完美境界。

这种建筑与环境形态的形成,是我国先民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伟大创造。

因此,苏州园林中所蕴含的人文与自然精神,以及高超的环境设计手法,对目前改善和提升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具有莫大的启示意义。


“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这既是白居易在《草堂记》中对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的总结,也是苏州园林以小现大,浓缩“自然美”的典型范式。

在具体环境空间的构筑过程中,古人常因地制宜,利用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营造出曲折多变、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

并在掇山、理水,移花、接木等景观配置中,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

这样,喧嚣的都市内就出现了一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空间。

当然,在当时的体制和生产力条件下,这样的空间不是大多数人所能拥有和承受得起的,只属于少数归隐市井的文人士大夫,即所谓的“有闲阶层”。

所以,在当下中国这个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讨论人居环境的传统回归,其服务的主体和目的就是一个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目前,随着中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新的社会矛盾逐渐凸显,社会阶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阶层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异
常微妙。

因此关于人居环境的设计及实施,离不开具体的目标和特定的群体,对传统的回归,也应立足一种对普遍价值的思考和实践,关注城市中那些“沉默的大多数”,避免再次沦为少数“精英”的风雅附庸。

游览过苏州园林的朋友都知道,像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等这些古典园林其实占地面积并不大,但却给人意犹未尽、境外有境的审美感受。

而这种审美感受正是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居环境最为欠缺的地方。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在文化、艺术、经济等人文领域,还是在工业、信息等科技领域都掀起了一股经久不衰的对外学习和借鉴之风。

成功之处自不必多说,但也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

尤其是在城市建设和环境规划这些方面,西洋之花并没有结出令人满意的实践之果。

我们也逐渐明白,模仿和借鉴固然是进步的必经之路,但立足自身国情、理清我们固有的历史文化脉络,才有可能设计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人居环境。

对空间的处理手法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之一,也是当前国内城市人居环境比较缺失的设计理念之一。

例如,苏州园林在使用功能上,可以看做是住宅的延展和扩充。

园中常设有供人休息的厅堂和长廊,或是观剧听曲用的戏台,读书作画用的斋馆以及坐憩游眺用的亭台楼阁等,除了这些建筑外,还要凿池堆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造自然山水风景,以达到足不出户尽享山水之趣的目的。

就空间造景而言,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常运用对比、衬托、尺度、层次、对景、借景等方法,获得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艺术
效果。

就空间布局而言,一般会设定一个中心活动地带,再围绕这个中心设置山池、花木等对景,并在其周围的山池之间缀以亭榭楼阁,或用花木分隔,形成互相独立又互相依赖的各种小园,再用蹊径和回廊将它们串成一个整体。

这样一来,就在限定的空间内营造出一个可居、可观、可游的整体。

对韵律和节奏的把握也是苏州园林空间设计的另一个成功之处。


目前,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平衡,现代国内人居环境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情况,一部分发达地区,环境及其配套设施建设齐全;而另一部分欠发达地区,人居环境由于种种原因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另外,如上所述,中国传统造园艺术虽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但其表达和反映的都是少数精英阶层的文化和精神追求,欠缺立足大众的思想根源。

而这一点,就是对其现代化改造和运用的重要内容之一。

即如何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人文内涵和方式方法,运用到国内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去。

体现和反应自然需要一定的空间,但在寸土寸金的现代都市内,要将传统造园手法运用进来,就存在着一个基本问题,即现代建筑和自然趣味之间的矛盾。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横向上,更多更庞大的建筑物与构筑自然景观之间的用地矛盾;纵向上,现代建筑物的一览无余与“巧于因借”相互掩映的山水景观之间的矛盾。

历史的巨轮无法倒转,我们也不可能完全放弃现有的发展模式和成果而完全回归传统。

因此,不可能将传统造园的一些经典手法和理念,
一成不变的套用到现代城市的人居环境中来,必须对其做出相应的调整。

甚至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例如,不妨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中的主客关系暂时反转过来,变“融建筑于自然”为“融自然于建筑”之中。

如多建设一些屋顶花园,采用室内或建筑外墙立面种植等方法。

但这并不是说要放弃“自然”,而是一种在现有城市人居环境条件下,将传统的“自然美”“人文美”更多融入到现代“建筑美”“生态美”的“折衷”选择和过度状态。

当然,对现代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的传统回归,也并非意味着将古典园林中的“自然”或“人文”思想做为现代建筑或人居环境的广告标贴,成为商业炒作的兴奋点。

而从一开始就应在整个规划思路之中,将其充分的融入现代人居环境设计的各个环节里。

以城市住宅区景观规划为例,如在为其做绿化设计时,我们通常会欠缺一些保存良好的天然植被系统,但至少应考虑引进适合当地气候的植物,做好做到乔木、灌木和草皮相结合的立体层叠绿化设计,以满足居民锻炼、休闲、纳凉这类的日常之用。

另一方面,现代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的传统回归,也应考虑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的综合运用,尤其是那些节能减排的材料和技术。

这样才能设计出既符合现代人多元文化和经济需求,又能满足现代人向往绿色生态、绿色自然和地域特点的精神需求。

最后,当楼群布局已成为定势的时候,人居环境的设计还要体现明确的功能分区,如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空间互不交叉,通过园林景观布局、绿化空间、铺地广场、园林小品、园林道路等的交融、渗透、连贯,创新利用对
各种传统造园手法,精心规划设计出适合人居、休闲、活动的居住小区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服务百姓的效果。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诸如“自然”、“人文关怀”这些精神实质体现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去。

而那种一味追求商业利润,置人居环境于不顾的短视做法应当引起人们的警惕和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