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诲人不倦㈠梳理积累通假字1、女.与回也孰愈(女通“汝” ,你)2、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反通“返” ,返回)3、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知通“智” ,智慧)实词(一词多义)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天性;习,习染)2、子曰:“有教无类.。
”(种类,类别)3、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抑,不过;厌,厌倦)4、鲤趋.而过庭。
(小步快跑,古代以此表示谨敬)5、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离开,保持距离,动词)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愤,苦思冥想而不明白的样子;启,启发;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隅,方位;反,还复,这里指回过头来加以验证。
)7、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较好,胜过)8、子曰:“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 (与,yǔ, 赞同;如,比得上)9、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好像;切,切削,加工玉器的方法;磋,磨,加工象牙的方法;琢,雕刻,加工骨器的方法;磨,加工石器的方法。
)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
何谓也?” (倩,面颊美好;盼,黑白分明;素,白色的底子;绚,色彩纷杂的样子)11、赤也惑.,敢问。
(疑惑)12、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第一个退,谦让,这里指做事畏缩;第二个退,使退缩)13、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信,相信;窃,私下)14、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 (正,厘正;所,地方)实词(古今异义)1、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一个人站立)2、言.语.:宰我,子贡。
(辞令)3、文.学.:子游,子夏。
(文献)4、素以.为.绚兮。
(以⋯⋯为)5、告诸往而知来.者.(未来的事)6、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从卫国)虚词1、陈亢问于.伯鱼曰(于,引出对象,不译)2、鲤趋而.过庭。
(而,表修饰)3、鲤退而.学诗(而,表承接)4、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他的,代词)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以,用;则,就)6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而,却,表转折)7、其.斯之.谓与.?(其中,大概,表猜测;之,提宾标志;与,句末语气词,表疑问)8、告诸往而知来者。
(诸,之,代词,这里指子贡;而,表承接)9、子闻斯行诸.。
(诸,兼词,相当于之乎)10、则.小子何述焉.?(则,那么;焉,句末语气词)1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前一个而表示转折,后一个而表示递进)12、窃比于.我老彭。
(于,把,介词)13、女与.回也孰愈(与,和,介词)固定结构14、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焉,句末语气词)1、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如之何”组成的问句,翻译成:怎么能⋯⋯呢)2、不学诗,无以言(无以,翻译成:没有用来⋯⋯)3、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何如,如何的倒装,翻译成:⋯⋯怎样)4、素以为绚兮(以为,以⋯⋯为,翻译成:把⋯⋯作为)特殊句式1、其斯之谓与(宾语前置句)2、素以为绚兮(宾语前置句)3、始可与言《诗》已矣。
(省略句,与之)4、则小子何述焉?(宾语前置句)5、天何言哉?(宾语前置句)㈡温故知新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24 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女与回也孰愈B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C.吾自卫反鲁D.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答案:B (A.(女通“汝” ,你;C反通“返”,返回D.说通“悦”,喜欢)【】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曰:“有教无类.。
”(种类,类别)B.女与回也孰愈.?(较好,胜过)C.赤也惑.,敢问。
(疑惑)D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答案:D (厌,厌烦)【】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B.文.学.:子游,子夏。
C.不学《诗》无以..言D.告诸往而知来者..答案:C (A一个人站立B 文献D未来的事)【】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告诸.往而知来者 B .闻斯行诸.C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D .投诸.渤海之尾答案:A 代词,他,其他三项都为兼词,之于或之乎【】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B.求也退,故进之C.饭疏食,饮水D .起予者商也答案:D, A 远,远离,形作动B 进,使动C饭,名作动【】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其斯之谓与B.素以为绚兮C.则小子何述焉?D.始可与言《诗》已矣。
答案:D 省略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7.下列对孔子教学思想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
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
B.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指出,每个人先天的禀赋是很相近的,但是每个人的习性(习惯和性格)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每个人的后天学习成效有很大差异的缘故。
这句话等于宣告教育不仅对人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关键作用,而且对人的心理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说明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并且按内驱力的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想学、乐学、好学。
其中“好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
孔子的这一发现是对教育心理学的极大贡献。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时将会依次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以及出现这两种矛盾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答案C 想学、好学、乐学,其中“乐学”是最高层次。
8.补充下面的名句。
(3 分)⑴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 子曰:“,不以人废言。
”⑵子曰:“君子喻于义,。
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
⋯⋯”⑶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 ⑴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不以言举人⑵小人喻于利士不可以不弘毅⑶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二、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2 分)2.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分)答案: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横,怎么样?可以和你谈论《诗》了,告诉你已知,你能推知未知。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 分)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⑴把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 分)⑵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此章体现的孔子最典型的教育思想。
(1 分)⑶思考一下,孔子在此章中表达的思想还吻合儒家的哪种思想?(1 分)⑴冉求做事畏缩,所以我要鼓励他放手大胆去做;子路敢作敢为,所以我要约束他莽莽撞撞行事。
⑵因材施教⑶中庸思想四、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⑴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 分)⑵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 分)⑴举一反三(1 分)⑵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1 分)评析:教学活动中,学习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思”是教师启发诱导的前提,学生的“悟” 是教师启发诱导的结果。
只有学生的“学”和“思”与教师的启发配合默契,学生的“悟”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才会产生最佳的学习结果。
在学生“愤” 、“悱”的基础上,教师的启发诱导,不是为了给学生单纯地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训练。
当学生了获得了必要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思维,教师即使不教,学生也能自觉地“学” 、“思”,从而最终收获“悟” 。
五、阅读下面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 孔子一方面说自己“述而不作” ,另一方面说自己厘正音乐、修订《雅》《颂》。
其表述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不矛盾孔子删《诗》《书》,订《礼》《乐》,演《周易》,修《春秋》,有述也有作。
只说“述而不作” ,一方面固然是自谦,另一方面作了圣人的事,于心不安,所以讳言。
因为在古代,著作是圣人的事,礼乐是天子的事。
孔子作了天子的事,有天子之德,无天子之位,自以为能“述”而不能“作” 。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5 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⑴把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 分)⑵给下列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用“|”标注)(3 分)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答案:⑴《尚书·兑命》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着学习。
”大概说的是这个意思。
⑵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参考译文】美玉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有用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因此,古代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学放在最前面。
《尚书·兑命》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着学习。
”大概说的是这个意思。
虽然有好的菜肴,但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极高明的道理,但不学就不会知道它好在何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然后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只有通过教别人,才能知道自己哪些问题没有弄懂。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加强学习;知道自己的迷惑之处,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