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因此人们对交通工具的快捷性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应对高车速对人们安全构成的威胁,许多法规对汽车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动系的设计成为其中很重的一个方面。
本设计根据制动器的工作原理,对多种制动器进行分析比较,选择了制动效能较高的鼓式制动器作为设计的对象。
依据给定的参数,进行重要数值的计算。
随后,又根据工艺学的知识,进行制动器零件的设计和工艺分析。
总之,本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设计出高效、稳定的制动器,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
关键词:制动系; 制动效能; 制动器Abstract Keywords:Braking system ; Braking quality ; Brake1 绪论1.1 汽车制动系概述尽可能提高车速是提高运输生产率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
但这一切必须以保证行驶安全为前提。
因此,在宽阔人少的路面上汽车可以高速行驶。
但在不平路面上,遇到障碍物或其它紧急情况时,应降低车速甚至停车。
如果汽车不具备这一性能,提高汽车行驶速度便不可能实现。
所以,需要在汽车上安装一套可以实现减速行驶或者停车的制动装置——制动系统。
制动系是汽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汽车的行驶安全性。
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和汽车密度的日益增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
因此,为保证汽车行驶安全,应提高汽车的制动性能,优化汽车制动系的结构。
制动装置可分为行车制动、驻车制动、应急制动和辅助制动四种装置。
其中行驶中的汽车减速至停止的制动系叫行车制动系。
使已停止的汽车停驻不动的制动系称为驻车制动系。
每种车都必须具备这两种制动系。
应急制动系成为第二制动系,它是为了保证在行车制动系失效时仍能有效的制动。
辅助制动系的作用是使汽车下坡时车速稳定的制动系。
汽车制动系统是一套用来使四个车轮减速或停止的零件。
当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时,制动动作开始。
踏板装在顶端带销轴的杆件上。
踏板的运动促使推杆移动,移向主缸或离开主缸。
主缸安装在发动机室的隔板上,主缸是一个由驾驶员通过踏板操作的液压泵。
当踏板被踩下,主缸迫使有压力的制动液通过液压管路到四个车轮的每个制动器。
液压管路由钢管和软管组成。
它们将压力液从主缸传递到车轮制动器。
盘式制动器多用于汽车的前轮,有不少车辆四个车轮都用盘式制动器。
制动盘装在轮辋上、与车轮及轮胎一起转动。
当驾驶员进行制动时,主缸的液体压力传递到盘式制动器。
该压力推动摩擦衬片靠到制动盘上,阻止制动盘转动。
图1-1汽车制动系统的基本部件1.液压助力制动器2.主缸和防抱死装置3.前盘式制动器4.制动踏板5.驻车制动杆6.防抱死计算机7.后盘式制动器很多汽车都采用助力制动系统减少驾驶员在制动停车时必须加到踏板上的力。
助力制动器一般有两种型式。
最常见的型式是利用进气歧管的真空,作用在膜片上提供助力。
另一种型式是采用泵产生液压力提供助力。
驻车制动器总成用来进行机械制动,防止停放的车辆溜车,在液压制动完全失效时实现停车。
绝大部分驻车制动器用来制动两个后车轮。
有些前轮驱动的车辆装有前轮驻车制功器,因为在紧急停车中绝大部分的制动功需要用在车辆的前部。
驻车制动器一般用手柄或脚踏板操作。
当运用驻车制动器时,驻车制动钢索机械地拉紧施加制动的秆件。
驻车制动器由机械控制,不是由液压控制。
每当以很强的压力进行制动时,车轮可能完全停止转动。
这叫做“车轮抱死”。
这并不能帮助车辆停下来,而是使轮胎损失—些与路面的摩擦接触,在路面上滑移。
轮胎滑移时,车辆不再是处于控制下的停车,驾驶员处在危险之中。
有经验的驾驶员知道,防止车轮抱死的对策是迅速上、下踩动制动踏板。
这样间歇地对制动器提供液压力,使驾驶员在紧急制动时能控制住车辆。
现今许多新型车辆装备了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防抱死制动系统做的工作与有经验驾驶员做的相同,只是更快、更精确些。
它感受到某车轮快要抱死或滑移时,迅速中断该车轮制动器的制动压力。
在车轮处的速度传感器监测车轮速度,并将信息传递给车上计算机。
于是,计算机控制防抱死制动装置,输送给即将抱死的车轮的液压力发生脉动。
1.2 汽车制动器的工作原理一般制动系的工作原理可用下图所示的一种简单的液压制动系示意图来说明。
—个以内圆面为工作表面的金属的制动鼓8固定在车轮轮毅上,随车轮一同旋转。
在固定不动的制动底板11上,有两个支承销12,支承着两个弧形制动卸10的下端。
制动蹄的外圆面上又装有一般是非金属的摩擦片9。
制动底板上还装有液压制动轮缸6,用油管5与装在车架上的液压制动主缸4相连通。
主缸中的活塞3可由驾驶员通过制动踏板机构来操纵。
制动系不工作时,制动鼓的内圆面与制动蹄摩擦片的外圆面之间保持有一定的间隙,使车轮和制动鼓可以自由旋转。
要使行驶中的汽车减速,驾驶员应跺下制动踏板l,通过推杆2和主缸活塞3,使主缸内的油液在一定压力下流人轮缸6,并通过两个轮缸活塞7推使两制动蹄10绕支承销12转动,上端向两边分开而以其摩擦片9压紧在制动鼓的内圆面上。
这样,不旋转的制动卸就对旋转着的制动鼓作用一个摩擦力矩M,其方向与车轮旋转方向相反。
制动鼓将该力矩传到车轮后,由于车轮与路面间有附着作用,车轮对路面作用一个向前的周绕力F,同时路面也对车轮作用一个向后的反作用力,即制动力F。
制动力F由车轮经车桥和悬架传给车架及车身,迫使整个汽车减速。
制动力愈大,汽车减速度也愈大。
当撤开制动踏板时.回位弹簧13即将制动蹄拉回原位,摩擦力矩M和制动力F消失,制动作用即行终止。
图1-2 鼓式制动器结构图1.制动踏板2.推杆3.主缸活塞4.制动主缸5.油管6.制动轮缸7.轮缸活塞8.制动鼓9.摩擦片 10.制动蹄 11.制动底板 12.支承销 13.制动体回位弹簧图中所示的制动器中,由制动鼓8、摩擦片9和制动蹄10所构成的系统产生了一个制动力矩(摩擦力矩M)以阻碍车轮转动该系统称为制动器。
显然,阻碍汽车运动的制动力F不仅取决于制动力矩M,还取决于轮胎与路面间的附着条件。
如果完全丧失附着,则这种制动系事实上不可能产生制动汽车的效果。
不过,在讨论制动系的结构问题时,一般都假定具备良好的附着条件。
1.3 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
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综合性地运用几年内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一个问题,在作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所学知识得到疏理和运用,它既是一次检阅,又是一次锻炼。
不少学生在作完毕业设计后,感到自己的实践动手、动笔能力得到锻炼,增强了即将跨入社会去竞争,去创造的自信心。
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从理论与实践上均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
毕业设计就是对我们以往所学的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进一步的巩固加深,并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与检验,目的在于:1、培养正确的设计思想与工作作风。
2、进一步培养制图、绘图的能力。
3、学会分析与评价汽车及其各总成的结构与性能,合理选择结构方案及其有关参数。
4、学会汽车一些主要零部件的设计与计算方法以及总体设计的一般方法,以毕业后从事汽车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制动器结构简介汽车的制动器设计究竟采用哪一种结构方案较为合理,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制动器的功用,首先应该从制动器设计的一般原则上谈起。
2.1 鼓式制动器l-调整楔2-推杆3-制动蹄4-连接弹簧5-上回位弹簧6-弹簧座7-手制动拉杆8-下回位弹簧9-车轮制动缸l0-制动底板ll—旋塞12-制动摩擦片l3-弹簧鼓式制动器总成的主要零部件有:制动鼓和轮毅总成、制动蹄总成、制动底板、液压轮缸、制动蹄回位弹簧/压紧装置、调节机构和驻车制动机构。
为制动车轮、制动鼓和制动蹄提供摩擦表面,制动鼓的内圆周是一加工过的制动表面。
车轮通过螺母和双头螺栓安装到制动鼓轮毅上。
该轮毂安放在允许车轮总成转动的车轮轴承上。
各种鼓式制动器的示意图如下:1、领从蹄式2、双领蹄式3、双向领从蹄式4、双从蹄式5、单向增力式6、双向增力式与鼓式制动器比较,盘式制动器有如下缺点:1、效能较低,故用于液压制动系时所需制动促动管路压力较高,一班要用伺服装置。
2、兼用于驻车制动时,需要加装的驻车制动传动装置较鼓式制动器复杂,因而在后轮的应用受到限制。
盘式制动器将逐步取代鼓式制动器,主要是由于盘式制动器和鼓式制动器的优缺点决定的。
盘式制动器在液力助力下制动力大且稳定,在各种路面都有良好的制动表现,其制动效能远高于鼓式制动器,而且空气直接通过盘式制动盘,故盘式制动器的散热性很好。
但是盘式制动器结构相对于鼓式制动器来说比较复杂,对制动钳、管路系统要求也较高,而且造价高于鼓式制动器。
相对于盘式制动器来说,鼓式制动器的制动效能和散热性都要差许多,鼓式制动器的制动力稳定性差,在不同路面上制动力变化很大,不易于掌控。
而且由于散热性不好,鼓式制动器存在热衰退现象。
当然,鼓式制动器也并非一无是处,它便宜,而且符合传统设计。
我们知道,高速行驶的轿车,由于频繁使用制动,制动器的摩擦将会产生大量的热,使制动器温度急剧上升,这些热如果不能很好地散出,就会大大影响制动性能,出现所谓的制动效能热衰退现象,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制动器直接关乎生命。
仅从这一点上,您就应该理解为什么盘式制动器会逐步取代鼓式制动器了吧。
目前,在中高级轿车上前后轮都已经采用盘式制动器。
不过,时下我们开的大部分轿车(如夏利、富康、捷达等),采用的还不完全是盘式制动器,而是前盘后鼓式混合制动器(即前轮采用盘式制动器、后轮采用鼓式制动器),这主要是出于成本上的考虑,同时也是因为汽车在紧急制动时,轴荷前移,对前轮制动的要求比较大,一般来说前轮用了盘式制动器就可以了。
当然,前后轮都使用盘式制动器是趋势(如VOLVO轿车)。
3 制动系的设计理论基础3.1 制动力与制动力分配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关系将影响汽车的制动方向稳定性和附着条件的利用,是汽车制动系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般根据前、后轴制动器制动力的分配、装载情况、道路附着条件和坡度等因素,当制动器制动力足够时,汽车制动过程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前后轮同时抱死拖滑;前轮先抱死拖滑,然后后轮抱死拖滑;后轮先抱死拖滑,然后前轮抱死拖滑。
如前所述,前后轮同时抱死工况可避免后轴侧滑,并保证前轮只有在最大制动强度下,才使汽车失去转向能力,这种工况道路附着条件利用较好。
前轮较后轮先抱死,虽然不会发生侧滑,但是汽车丧失转向能力。
在一定速度下,后轮较前轮先抱死一定时间,会造成汽车后轴侧滑。
3.1.1 制动时前,后轮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图3-1制动时汽车受力情况图3-1所示为,忽略汽车的滚动阻力偶和旋转质量减速时的惯性阻力偶矩,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制动时的受力情况。
因为制动时车速较低,空气阻力w F 可忽略不计,则分别对汽车前后轮接地点取矩,整理得前、后轮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为⎪⎪⎩⎪⎪⎨⎧-=+=)()(1221g h dt du L L mg F g h dt du L L mg F g z g z (3-1)⎪⎪⎩⎪⎪⎨⎧-=-=∆==∆221138.09.0z g z z g z F h L mg F F h L mg F ϕϕ(3-2)式中:1z F ∆和2z F ∆分别为前后轮因制动形成的动载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