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讲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实施
第四讲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实施
二、专业道德
第一,不管被观察者年龄多大,都有权利观察者停止观察 他的行为; 第二,不可以对研究中的儿童造成伤害; 第三,应该注意观察者及其家长隐私,尤其留意他们的感 受; 第四,不要把观察记录放在公开的地方; 第五,即使给与被观察者一些小礼物等,也不能违反以上 原则。
第四节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信度与效度
8)观察结果的分析
观察记录只是对观察对象资料的收集,要得到 资料的事实,还需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 处理和分析资料的过程是观察者对所收集点资 料进行符合逻辑的思考。 如果观察记录是文字资料,则需要进行质性分 析,需要将记录内容的关键意义摘记下来,简 化资料,掌握行为倾向,分析出行为的意义; 量的记录可以用统计分析。
感,情绪则是恐惧、焦虑、不安,由此产生了行为上的
异常。这种情绪上的冲动性与他的大脑皮质的兴奋容易 扩散,以及皮质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足是有联系的。
(二)曲线图式 (三)直方图和饼图式
(四)网络图式
(五)流程图式
五、解释说明 对于分析后的资料还必须进行或赋予某些意义。我们对所
观察的对象的行为并不熟悉,因此,在解释某些事实时,
2)培训观察人员
培训内容 观察什么?在哪里进行观察?怎样观察?怎样记录?对 记录表格的熟悉等。一切与此次观察有关的内容都需要 培训。
3)实地检查观察场地及其周边环境
观察者应该在什么地方才能更好的观察,包括观察的角 度和距离;查看周边有什么影响观察效果的不利因素,
并考虑如何避免,如果是利用摄像、摄影或录音的手段
4)观察取样
观察取样的目的在于收集与主题有关的重要行 为。 时间取样的测量行为出现的时距;事件取样则 是针对行为本身,时间只是事件所持续的产物。 出现频率较高的行为,如幼儿的情绪、人际互 动、语言、动作等较适宜时间取样;而幼儿的 吵架、分享、表演等则较低,可用事件取样观 察。
5)观察者的角色
例:观察目的
观察目的:考察一位6岁幼儿将她用积木 搭建起来的模型用画表征出来的能力 观察环境:大班活动室建构区 观察时间:自由活动时间 观察方法:实况详录法(先用摄像机进行 拍摄,然后再进行分析)
观察目的的层级
宏观层面:了解儿童行为的事实真相。 行为观察除了可以了解儿童行为外,还有 教育功能目的,如根据儿童发展状况评价 教师的保教工作等。 微观层面:观察目的是要弄清楚我们想要 观察什么,不同的观察目的带来不同的观 察主题、内容和方法。
反应,第三天就开始不愿意进活动室,只要跨进活动室
的门手脚便乱踢,伴随着哭声、尖叫声,随后几天也是
如此。到了第二、三周,他出现频繁的要求上厕所,不 让老师碰他的身体的一场情绪。如果没有满足这些要求, 他就会不停的喊着上厕所,要回家,任何安慰都不起作 用。
托班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过渡到一个陌生的环境, 面对幼儿园、不认识的老师、同伴,心理上产生不适应
要将所呈现的资料其背后所隐藏的意义解释清楚。
六、结论与建议 结论是对观察记录中所描述现象的评价与总结,应该和目 标中的陈述相匹配。 案例: 观察目标:了解李婷语言的发展状况(4岁,女) 观察记录:略
观察结论:李婷的语言发展大部分已经稳定达到4岁儿童
的发展水平,而且李婷个性比较活泼,爱讲话,在班级 里进行游戏时和小朋友的语言活动比较多,这些都促进
样的反应——“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既是指当被观察者觉察自己处于被观察的情景 时,将会朝向取悦观察者的方向表现。 观察者大多是幼儿教师,这样就创造了一个比较宽松的、 不受干扰的环境。
三、影响观察的若干因素
(一)敏感度和觉察能力 (二)疲劳或身体不舒服 (三)个性特点 (四)控制偏差
(五)情景造成的影响
2)观察的对象
观察者需要在观察前,对复杂的观察对象 界定清楚,这样才能有针对地观察和记录。 观察对象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群体。
3)观察环境
每一项观察都有其具体的场所和情境。如托幼机构内的 活动室、厕所、餐厅、走道或户外场地等,也可能是机 构外的家庭或者社区等。 场所是我们通常说的实体的硬件因素,如空间和设备, 以及个体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等;情境则是观察场所中 与社会和心理有关的因素,如幼儿游戏的类型、教师的 参与状况、突发事件等。 场所与情境是有一定关联的,情境是场所中的社会心理 特征。
6)观察的时间和次数
时间和观察次数是观察中的重要指标。 时间长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 一般来说,在相同条件下,观察次数越多, 观察的精确度越高。 观察记录的时间和次数可以作为量化分析 的重要指标。
7)观察记录的方法、手段
连续记录法:用于实况详录法、日记法、轶事 记录法和事件取样法。可以用纸笔、录音录像 等进行记录。 频数记录法:时间取样和行为检核法,可以记 录表格分类记录。 等级记录法:量表记录法,等级的科学、明确 性。 符号记录法:涉及对象较多时,用其替代文字。 另外,要获得完整的、全方位的信息,重视观 察的情境时,用开放式记录;如果观察项目明 确、单纯,事先确定的行为,可以封闭式。
1)观察目标的确定
观察目标是对所要观察的具体行为的陈述,是 有方向、有范围地进行观察,也就是观察的主 题。 学前儿童的一日生活,不可能都进入观察内容, 要确定观察的重点内容和目标。 观察目标是对目的的具体化,具体目标是对个 别孩子或多个孩子行为中最突显的相关问题。
例:目的与目标
目的 了解幼儿如何使用语言作为社会性互动的 工具 目标: 观察记录有互动行为的幼儿的语言行为 观察记录幼儿当时沟通使用的特殊语言
例:幼儿告状行为观察
观察和了解班级中幼儿告状行为。 观察主题和内容:了解班级中幼儿告状行 为的分布(性别)、发生频率、原因等基 本情况。 最后,正确认识幼儿的告状行为,采取有 效措施,改变告状行为。
2.制定观察计划
为达到观察目的,在观察前必须进行计划, 即对具体观察什么行为,如何收集资料, 在什么时候收集资料,以及观察记录的方 法做好思考与策划。
一、观察信度
(一)观察信度的定义
信度是指“研究所测得结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在学前儿童的行为观察中,是指研究的精确程度及稳定程 度,即观察者在观察记录中或评估中对观察对象把握的 精确程度和稳定程度。
一、观察信度
(二)观察信度的种类和计算方式
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在一致性信度和评分者信度
一、观察信度
了李婷语言的发展。在活动时,还可以听到李婷在说话中 加入了电视节目中经常出现的语言。比如:哇塞,好酷 等,说明李婷也会从电视上学习语言。 所以,要给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唐让幼儿在很
自然、很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言,才是正确的方法。
第三节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注意事项
一、避免引起观察对象的注意
当陌生人出现在幼儿活动现场时,会引起幼儿与平时不一
现一些新奇重要的、值得注意的事件,应及时到的被观察者的行为,及其有关的事物准
确的、完整的记录下来。要求避免参杂个人的主观偏见,
增强观察的客观性,也可以让两个以上的观察者同时进 行观察记录,记录要及时、全面、想尽。
三、整理和分析 首先,在每一项观察告一段落,并且尚未完全遗忘时,及
3.观察所需材料的准备
观察的具体材料包括设计及印制观察记录 表格,培训观察记录人员、实地检查观察 场地及周边环境,以及准备观察所需要的 各种材料和设备等。
1)设计及印制观察记录的表格
连续性观察记录表格范例 观察者:张三老师; 被观察者:刘宝 观察日期:2010.12.6; 被观察者性别:男 被观察者准确年龄:5岁2个月; 观察方法:实况详录法 观察时间:上午8:55-9:10; 儿童人数:3人; 成人人数:1人 观察目的:观察对象在点心时间的行为,重点观察其与 同伴互动行为。 观察目标:了解观察对象与同伴发生争执的原因。 观察背景:餐室,与同伴一起吃点心。 观察记录:……
(一)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的提出有利于研究者在观察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给予足够的重视,重视项目的涉及环节,并促进观察者
对已有的观察表进行积极反思。
(二)描述型效度(质的研究、量的研究)
指的是外在可观察到的现象或事物进行的描述的准确程度。
注意:
(1)研究者要准确看到或听到客观对象时做出观察记录; (2)要求观察者尽量客观描述事实,不是简单的判断;
(三)观察信度的影响因素
(1)观察者正确理解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目的,熟练掌
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及具体的操作程序,能够将观察所基 于的理论灵活地运用在观察中; (2)观察者的状态(身体和心理); (3)观察者对观察对象持有的原有观点的摒弃(晕轮效 应和定势效应)。
一、观察信度
(四)提高观察信度的方法
(1)在开展正式观察前,需要对观察者进行适当培训;
第四讲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实施
(一)行为观察的准备
在开始进行观察之前,观察者需要先做一 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具体包括确定观察目的、制定观察计划等
1.确定观察目的
观察目的是指将要观察什么和完成什么的表述, 是观察者的全部意图。 科学的观察,并非仅仅是“看”一些东西,而 是有目的地观察一些事物。 观察目的决定了所采用的观察及其记录的类型 和方法,也决定了观察的时间和背景。
时对所记录的资料进行整理、补充和分析;
其次,对初步整理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考虑,是否所需资
料都收集到了,是否有效,是否需要继续观察;
再次,对将资料进行分类归档,便于日后查阅; 最后,对于需要解释的内田,必须详细加以说明。
四、呈现观察结果 (一)文字报告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