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概述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概述


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儿童发展理论 1.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中儿童发展理论的价值 (1)儿童发展理论为设计观察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设计观察方案有两种方法:一是从经验出发,二是从已 有理论出发。 (2)儿童发展理论为理解儿童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案例1:观察者在观察2岁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时,记录 到两名2岁半的幼儿在一起抢玩具小汽车,其中一个正在 大叫:“这是我的!”
(3)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师的保教工作, 努力去看、去理解在教学工作中发生着什么以及儿童能怎 样,没有实现预设的期望,也没有必须达到什么标准的框 架。 教师讲观察儿童作为自己参与研究、改进教学的手段, 能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感悟和提升自己 的教育教学能力。 有人以反思程度为标准,把教师分为四种类型: A.几乎没有自我反思。拒绝过多的反思,或者认为反 思没有什么意义,或者根本就很懒,把工作仅仅当成工作, 而不是一份职业。
(1)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 观察 为了了解儿童的行为所表明的真正意义,对学 前儿童行为的观察一定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所谓 自然状态,就是对所观察的现象或行为,不加任何 人为的控制,使它们以本来的面目客观地呈现出来。 例如,观察儿童的进食情况,就应该在儿童日 常进餐、吃点心等过程中进行,应在其熟悉的环境 中进行。
(2)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一定 控制的研究方式 为了尽量减少误差,增强结论的可靠性,观察者应当对 观察的步骤、途径、方式等进行一定的控制,如观察什么、 用什么方法观察、怎样观察、在哪里观察、在什么时间观察 等。 (3)学前儿童行为观察需要收集多方面的客观资料 收集资料的途径:一是运用人的感官收集;二是运用各 种仪器或工具。在观察过程中进行记录时,应该把对行为的 客观描述和对行为的主观解释与评价严格区别开来。无论采 用的什么记录方法,都要强调其客观性,保持其原貌,不加 任何扭曲,没有随意的猜想。
(3)儿童发展理论为提出发展适应性策略提供无限可能
行为观察不仅要正确解释儿童行为,更要根据行为观察 与分析的结果,总结儿童的发展现状,分析进一步发展方向 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儿童提供发展适应性的教育提出建 议。儿童发展理论不仅告诉人们儿童发展的规律,因此, 运用儿童发展理论,可以帮助观察者根据行为观察结果,提 出适宜儿童发展的教育策略。
一位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 基于幼儿当前关注点的不同,我们在课程实 施中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分组形式进行活动。正当 一组幼儿忙于自己感兴趣的“秋叶制作”、“树 叶分类”等活动时,另一组幼儿已经来到了幼儿 园附近的草丛里开始“蚂蚱探寻”活动,并有兴 致地把他们的“胜利品”带到自然角里,在我提 供的放大镜的帮助下,他们又开始了更深层的 “研究”。而此时老师的角色是个观察者、记录 者、分析者。下面是我及时记录的他们观察时的 语言:
分析:根据皮亚杰的理论,4——8个月的婴儿 正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二级循环反应阶段(《儿 童发展心理学》P201,方富熹),婴儿会有目的地使 有趣的行为结果得以持续发生。通过这种重复, 婴儿更熟练地掌握各种简单动作。而那个不断扔 掉勺子的婴儿正在通过不断重复,练习抓握、扔 掉的动作,这并不是一种调皮捣蛋,而是一种认 真的学习。
2.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价值与功能 (1)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 A. 可以了解学前儿童的经验获得水平 B. 可以了解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C. 可以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需要 D. 可以了解学前儿童个体的学习方式 (2)通过观察的方法,可以使幼儿园更好地开展教育教 学活动 如何使课程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其中很重要的一 点就是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 地观察幼儿,关注幼儿的谈话、讨论,了解他们的兴趣和 需要,关注幼儿是如何学习的,会不会学习,每个幼儿的 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是怎样的,以及学得怎样,从中发现 有价值的活动线索,从而开展有价值的教育活动。
分析:2岁左右的幼儿社会合作意识差, 容易发生冲突和攻击行为(指向外部世界)。 自我意识开始发展,这种自我意识更多来自于 对特定所有物的保护(指向内部世界)。
案例2:当观察者记录到一个8个月大的婴儿不 断重复着扔掉勺子,然后看着妈妈把勺子捡起来, 这一系列动作是外在的、客观的。那么这些动作 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缺乏儿童发展理论的支持,就会用一种常 见的思路来解释,我们经常听见父母得意地嗔怪: “这小家伙很坏,很淘气。”
“蚂蚱的眼睛是鼓鼓的。” “蚂蚱的脚怎么会像大刀?”“它是为了扒泥土。” “我捉到的蚂蚱是绿色的,你捉到的怎么会是灰色 的?”“吃了绿色的小草就会变成绿色的,吃了枯黄的树叶 就会变成灰灰的。” “快来数一数,蚂蚱有几条腿。” “你说,蚂蚱会生孩子吗?” …… 通过这些语言记录,我了解了幼儿现在的知识经验和最 渴求的知识需求,但并没有马上给予他们答案,而是鼓励他 们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他们有的回家问父母, 有的自己观察寻找答案,有的想到了上网查询。在这一过程 中,我并没有把幼儿了解到多少知识作为幼儿发展的依据, 而是把重点放在了问题的解决过程上,提高了幼儿搜集、整 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自我反思没有与他人进行分享。教师可能 并不知道(或者根本不想和他人分享,或者缺 乏和他人分享的技巧)自我反思需要和别人分 享才能在反思中获得更多东西。 C.将自我反思与他人分享。教师有意识、有 意愿和他人分享自己的自我反思,从而促进自 己的教学。 D.评价自我的教学实践并鼓励他人进行反思 型教学。
教师要真正利用观察手段去了解儿童, 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知识。一是关于儿童身心发 展方面的科学知识。只有当教师对儿童身心发 展特点和规律有了相当的了解,才能在观察中 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运用到观察 实践中。二是关于观察方法的基本知识。掌握 了观察方法和技巧,教师就能利用这些技巧, 使观察活动进行得更有成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