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一、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实验实验目的:学会检验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实验材料:碘酒、米饭、滴管、白纸、酒精灯、碟子、花生、瘦肉等。
实验过程:1、把少量米饭放在碟子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2—3滴碘酒,观察发生的现象。
2、把花生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观察白纸上留有的痕迹。
3、将切成细条的瘦肉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注意闻一闻,有什么气味?实验现象及结论:1、加入碘酒后,米饭变成蓝黑色,这说明大米中含有淀粉。
2、在白纸挤压花生后,会在纸上留下油迹。
说明花生内含有脂肪。
3、将瘦肉在火上烧后,会闻到一股难闻的、烧焦羽毛的气味.说明瘦肉中含有蛋白质。
二、物体在水中的溶解实验实验目的:认识溶解的特点,理解溶解的定义。
实验材料:三个烧杯、玻璃棒、药匙、食盐、高锰酸钾、沙子。
实验过程:1、先在三个烧杯中倒入约三分之二的清水。
2、用药匙取适量的食盐,高锰酸钾,沙子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仔细观察三个烧杯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不见了,并且均匀的分散在水中,沙子在水中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溶解的定义,不溶解的定义注意事项:1,搅拌方法2,通过颜色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均匀分布情况3,通过尝的方法了解食盐在水中均匀分布情况三、不同材料的溶解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判断不同材料在水中是否溶解。
(进一步理解溶解现象)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小苏打,面粉,粉笔末,洗衣粉,木屑等。
实验过程:同上实验结论:有的物体在水中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中不能溶解.四、物体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目的:了解加快物体在水中溶解的方法。
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药匙、高锰酸钾或(食盐、冰糖)、小锤、热水、冷水等。
实验过程:实验一: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的温度相同的冷水。
2、把颗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
3、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中的水,观察高锰钾溶解的快慢情况。
实验现象:搅拌的烧杯中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不搅拌的烧杯中高锰酸钾溶解得慢。
实验结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二: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2、把颗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放入两个烧杯中,过一会钟,观察两个烧杯中高锰酸钾溶解情况实验现象:热水中高锰酸钾溶解的快,冷水中高锰酸钾溶解的慢。
实验结论: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三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的温度相同的冷水。
2、取两块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颗粒,将其中一块研成粉末,然后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观察比较高锰酸钾溶解的快慢。
实验现象:研成粉末的高锰酸钾溶解的快,未研成粉末的高锰酸钾溶解的慢。
实验结论:把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理解。
注意:此实验是典型的对比实验,实验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应相同。
五、沉淀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沉淀是净化水的一种方法,能除掉水中一部分不溶解的杂质。
实验材料:烧杯2个、玻璃棒2根、明矾、混浊水。
实验过程: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大半杯混浊水。
2、用药匙取适量的明矾放入其中一个烧杯中,同时搅拌两个烧杯中的混浊水。
然后静置一会,观察两杯水变清的速度和清澈程度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两杯水中都有沉淀现象,但加入明矾的水中的杂质沉淀得快,水清澈透明。
实验结论: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不溶解的杂质,明矾可以加快沉淀。
六、过滤实验实验目的:知道过滤是净化水的一种方法,学会过滤水的方法。
实验材料:铁架台(含漏斗架)、玻璃棒、漏斗、烧杯、滤纸、待过滤的水和纯净水。
实验过程:1、将烧杯放在铁架台底座上,再将漏斗放入漏斗架,调节高度和位置,使漏斗颈下口直面贴在烧杯内壁上。
2、将滤纸对折两次成四层,打开、使其一边三层,一边一层,成漏斗状。
3、将滤纸放入漏斗内,使滤纸上边沿略低于漏斗口,用纯净水浸湿,使滤纸紧贴在漏斗壁上。
4、将玻璃棒斜放在漏斗内(约45度),下端轻轻抵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5、将待过滤的水用烧杯沿着玻璃棒慢慢倒入漏斗内,水不要没过滤纸的上边沿。
6、观察比较过滤前后的水有什么不同?滤纸上留下了什么?实验现象:混浊的水经过过滤变成了无色透明的水,滤纸上留下了细小的杂质。
实验结论:用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的细小杂质,使水变清。
注意:1、过滤用的水必须是经过沉淀后的水2、注意实验中的两低三靠即:液面低于滤纸上边沿滤纸上边沿低于漏斗口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漏斗颈紧靠烧杯内壁七、根的吸水实验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根有吸水作用实验材料:一株生长完好的植物、玻璃杯、花生油(或棉花、橡皮泥等)、水。
实验过程:1、在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2、把植物放入玻璃杯中。
3、在玻璃杯中滴入花生油(或用橡皮泥等封好口),防止水分蒸发,同时固定好植物,并在杯壁水面处做标记。
4、把植物放在向阳的地方,观观察玻璃杯中液面变化情况。
实验现象:玻璃杯中的液面会逐渐下降.实验结论: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八、茎输导水分的实验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茎的输导作用实验材料:凤仙花、水、红墨水、矿泉水瓶、刀片等。
实验过程:1、剪取一枝凤仙花枝条。
2、把凤仙花枝条插入装有红墨水的矿泉水瓶中3、反实验装置放在阳光下。
4、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枝条,用清水冲洗,再制成切片观察。
实验现象:看到茎内导管被染红实验结论:茎有输导水分的作用。
九、热空气上升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重量变轻,会上升。
方法一实验材料:塑料袋、木块、瓷盘、酒精、棉花。
实验过程:1、将瓷盘放在木块上,在瓷盘中放入一团酒精棉。
2、点燃瓷盘中的酒精棉3、将塑料袋展开,罩在瓷盘上方。
4、过一会,塑料袋膨胀起来后,轻轻放手,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点燃酒精棉后,先看到塑料袋膨胀变鼓,然后上升。
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变轻、会上升。
方法二实验材料:滤纸、蜡烛、火柴、剪刀、针、线。
实验过程:1、在纸片上先用铅笔画出螺旋纹,然后用剪刀剪出一条纸蛇。
2、用针把线从纸蛇头部穿入,线下部打节,把纸蛇吊起。
3、点燃蜡烛,一个学生手持线绳将纸蛇吊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纸蛇的变化。
实验现象:纸蛇转动起来。
实验结论:热空气会上升。
十、压缩空气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实验材料:注射器、橡皮。
实验过程:1、将注射器活塞抽出,吸进空气。
2、将注射器出口朝下,压在橡皮上。
3、用力向下压注射器活塞,观察现象,并体会手的感觉。
4、等压不动时松开手,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用力压活塞,注射器内空气体积变小,手受到活塞向上的推力,松手后活塞向上弹起。
实验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十一、反冲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反冲现象。
实验材料:气球、塑料管、铁丝、细线。
实验过程:1、选择适当的位置拉上铁丝。
2、将塑料管套在气球口处,用细线扎紧。
3、用铁丝做两个挂钩,一个固定在塑料管上,另一个固定在气球上,两挂钩上端挂在铁丝上。
4、把气球吹足气,然后松手,观察气球的运动情况。
实验现象:松手后气球开始滑动,运动方向与空气喷出的方向相反。
十二、大气压力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
方法一(瓶吞鸡蛋实验)实验材料:火柴、熟鸡蛋、集气瓶、聂子、酒精、纸条。
实验过程:1、将熟鸡蛋剥掉壳(注意剥好的鸡蛋无破损)。
2、用火柴点燃酒润湿的纸条,用聂子将燃烧的纸条放入集气瓶中。
3、迅速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小头向下)塞住瓶口,把瓶口堵严,不要漏气,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鸡蛋被“吞”进瓶内。
实验结论:燃烧消耗掉瓶中的氧气,瓶内压强降低,大气压力将鸡蛋“推”进瓶子中。
方法二实验材料:平口玻璃杯、纸板、水。
实验过程:1、先在玻璃杯中装满水。
2、将纸板盖在玻璃杯上,杯口不要有气泡。
3、用手按住纸板,把杯子倒过来,慢慢松开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4、将杯口朝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将杯子倒过来松手,纸板不会掉下来,水也不会流出来;将杯口朝向四面八方,纸板也不会掉下来,水也不会流出来。
实验结论: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的方向来自四面八方。
注意:杯口要平滑,纸板不能太硬,不能太大(比杯口稍大就可以)。
十三、水流有力量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流有力量实验材料:小水轮、烧杯、水盆、水。
实验过程:1、在烧杯内盛满水,在小水轮上方半米处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均匀的倒水。
2、观察小水轮的变化,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当用水冲小水轮时,小水轮转动起来。
实验结论:水流有力量。
注意事项:对着小水轮叶片冲水时,水量尽量保持均匀。
十四、影响水流力量大小的因素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流力量的大小与水的流量和水位高低的关系。
实验材料:小水轮、烧杯、水盆、水。
实验一(水流力量的大小与水量的关系)实验过程1、在烧杯内装满水,在小水轮上方半米处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倒水,水量要小而且均匀。
2、用同样的方法,在同样的高度处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倒水,这次水量要大而均匀。
3、比较两次小水轮转动的情况。
实验现象:水流量小时,小水轮转动的慢;水流量大时,小水轮转动的快。
实验结论:水的流量越大,水流力量越大。
注意事项:水流高度要保持一致,水流量尽量保持均匀,两次水流量要有明显的不同。
实验二(水流力量的大小与水位高低的关系)实验方法和实验一相似,不同的是两次倒水时,水流量要相同,水位的高低不同,观察两次小水轮转动情况。
实验现象:水位高时,小水轮转动的快,水位低时,小水轮转动的慢。
实验结论:水位越高,水流力量越大。
十五、热传导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热传导现象。
方法一:实验器材:热学实验盒、火柴、凡士林、酒精灯。
实验方法:1、将铜棒固定在支架上,在火柴头上涂少许凡士林,依次粘在铜棒的小也内。
2、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一端,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依次脱落。
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
注意事项:1、火柴头要圆滑2、涂的凡士林不能太多3、火柴放入小孔内不要太深4、实验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加热的是铜棒的一端,并没有加热有火柴的地方,而火柴却掉下来了,说明了什么?(热沿着铜棒传递);热是从什么样的地方传向什么样的地方?(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方法二:实验器材:铁片、蜡末、火柴、酒精灯、铁架台。
实验过程:1、将铁片固定在铁架台上,在铁片上放上蜡末。
2、用酒精灯加热铁片的一角或中央,观察蜡末溶化的过程。
实验现象:无论是加热铁片的一角或中央,蜡都是在加热点开始熔化,然后向周围扩散。
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物体(铁片)传递,从温度较高的地方传向温度较低的地方。
十六、热对流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感知热对现象。
实验器材:烧杯,锯末、火柴、石棉网、三角架、酒精灯。
实验过程:1、把装有水和锯末的烧杯放在垫有石棉网的三角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