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贺敬之的新古体诗赏析贺敬之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
由他主要执笔的新歌剧《白毛女》、新诗《回延安》《放声歌唱》《桂林山水歌》《雷锋之歌》是众多文学爱好者所熟知的。
进入新时期后,贺敬之长期担任文化宣传部门领导职务,工作需要他写了大量文艺理论著作,极少再写新诗。
不过他采纳了另一种诗歌样式——新古体——创作了大量诗歌,是值得诗歌爱好者一读的。
登延安清凉山我心久印月,万里千回肠。
劫后定痂水,一饮更清凉。
注释:清凉山上有“月儿井”,井旁有印月亭,自亭边透过石缝下看十余丈,有月影自水底涌出。
“定痂泉”为清凉山又一景,相传有僧割己肉救饥鹰,伤口不愈,来此泉一洗而结痂,因以名之。
评析:诗人1956年写过一首有名的新诗《回延安》,26年后又写了这首新古体诗,表现的是他十年浩劫受到严重心灵创伤后回到延安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
前两句,写远在万里之外对延安每日千回肠的思念,也可理解为诗人对革命真理的不懈追求。
后两句,写经历-文-革-劫难后重回延安得到感情上的抚慰,也可理解为来此后精神上又得到一次洗礼。
诗人在表现这些体验感悟时,借助与佛教有关的眼前风物,从中得到启发,赋风物名称以新义,显得诗味盎然。
如果说新诗《回延安》是以激情取胜,那么这首新古体诗《登延安清凉山》则是以获得思想上境界取胜,正所谓“少年才气发扬”、“晚年思虑深沉”也。
望石老人礁岩(其一)观海喜见潮,听松乐闻涛。
风雨寻常事,石老解逍遥。
注释:青岛市区东濒海有一巨大礁岩,形如老翁,当地人称之为石老人。
评析:这首诗借咏物抒发不怕惊涛骇浪的情怀。
一切都是站在“石老人”方面说话,写它立在海边看惯了海中涨潮,也听惯了岸上的阵阵松涛,总之它习惯于战斗生活,在战斗中获得人生乐趣。
“石老人”不过是海边一礁石而已,诗人是移情于石,借石喻己,“我”与物化为一体了。
庄子在《逍遥游》里写了一个“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形象,“石老解逍遥”正是解大鹏逍遥旨意,即在风雨中获得自由。
游崂山黄山尽美恐非美,山川各异似才人。
崂山逊君云如海,君无崂山海上云。
评析:这首诗是宋诗写法,以理趣胜。
诗题为游崂山,却无对崂山自然景观的具体描写,竟由观山水引发出一段如何评价事物的真理性的思悟。
诗人把黄山同崂山景观作一比较,批评了形而上学绝对化的见解,认为物无全美,人无全才,任何事物都有所长也都有所短。
后两句可同宋代诗人卢梅坡写梅的两句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相媲美。
其诗显示出哲人睿智,充满着辩证法的光辉。
过镜泊湖君心未眠奔地火,曾误君名为静波。
心托明镜非冥静,日运月行此中泊。
注释:关于“地火”,鲁迅在《野草?题辞》中曾写道:“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 “日运月行”,从曹操诗《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变化而来。
评析:看题目应是游览之作,诗人偏对湖的成因与名称思考再三,竟写成自明心迹的咏怀诗。
前两句写此湖系火山爆发形成,平静外表之下掩盖着的“地火”,实诗人人格特征之一方面,外貌温文尔雅,内心火热,对革命事业无限热情。
后两句围绕“镜泊”二字,写湖水明洁如镜能容下日月运行,实诗人坦白广阔襟怀的展示。
这首诗抓住湖名生发诗意,全用议论不用一句描写,借物(湖)展示的是诗人的人格追求。
阳朔风景东郎西郎江边望,大姑小姑秋波长。
望穿青峰成明月,诗仙卓笔写月光。
注释:东郎山、西郎山、大姑山、小(玉)姑山、明月山、卓笔峰,均为阳朔境内漓水两岸之风景点。
卓碧峰相传为李白之笔所化,实则李白未来过此地。
评析:诗人抓住六座山的名字联系人情展开丰富想象,以人情写景,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
由地名而生发想象,先写两对情人痴心相望,再写痴心相望的“秋波”如此神奇,最后写“明月”吸引李白写了那么多有关月光的诗。
完全是空中翻转,愈转愈奇!成语有“望穿秋水”,诗里来了个“望穿青峰”,“明月”可以理解为青峰上圆月状透亮的山洞,也可以理解为情侣们传送“秋波”的眼睛。
“望穿青峰成明月”可谓神来之笔!游九寨沟银峰雪谷会众神,重海叠瀑醉客心。
我行步步白发减,彩池一照少年身。
注释:“五彩池”,为九寨沟最绚美景观。
评析:此诗以虚笔取胜。
首句写山,突出山高积雪常年不化,蔚为壮观;用“银峰雪谷”一笔勾勒,不作细笔描绘,紧接着以“会众神”玄虚之笔渲染,山之高尽在想象中。
次句写水,突出水多,以“重”、“叠”二字形容之,水之形态与酒同,故以“醉客心”抒情之笔承接之。
一个“醉”字又引起下面诗句,所谓“我行步步白发减,彩池一照少年身”,岂非醉中人之神态耶?长白山天池短歌(十首选二)七仰观悬河来远天,滔滔史卷并诗篇。
几经炎凉解深意,读瀑凝思天豁前。
注释:天池水流经天豁峰,下注为大瀑布,再以下称“二道白河”,为松花江源,水温低寒,傍其右有温泉群,水热近沸点。
评析:面对瀑布仿佛在读万卷史书,听其涛声仿佛在读万行史诗,观其水往远处流去,想到这水中有冷有热仿佛与一个人人生经历相似,站在天豁峰前黙思良久,突然豁然开朗,恍然大悟!这首诗写出对瀑布作形而上思考的结果,是对自然、历史、人生规律的思考,是精神世界的飞升。
这首诗告诉我们:世路曲折坎坷,人生境遇有冷有热!十半生常饮未深醉,纵有千喜与万悲。
为筹环球大同宴,来倾天池试醉归!评析:先言自己饮酒即使大喜大悲之日也不曾纵酒而醉,反衬下文要表达情感非同一般,所谓欲扬先抑。
后边作大同时代之畅想,倾天池之水之幻想,一醉而归之痴想,岂非醉语而何?此醉语正是诗人至情至性自然流露,是有肝胆者,是不忘革命“小八路”天真之表现。
其江山关切情怀的指向是未来的共产主义。
登泰山南天门即景此境天生抑人生?相遇竟在不遇中。
月观峰上观落日,日观峰下逢月升。
注释:时值中秋节前二日,作者登上南天门时恰见日、月正东西相望。
评析:这是一首借景说理诗。
登上泰山南天门来到月观峰偏偏见到落日,登上日观峰又见到月亮从东方升起,诗人从这当下即得的现实境遇中偏偏悟出一点永恒的东西,产生一种欲把握无常的愿望,或者说这是一种禅意吧!“相遇竟在不遇中”是说人的主观追求和客观规律难以完全符合。
既然如此,人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追求所得。
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达到了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的人生境界。
登岱顶赞泰山几番沉海底,万古立不移。
岱宗自挥毫,顶天写真诗。
注释:岱宗即泰山,古人以为诸山所宗。
评析:前两句写出泰山形成史,几番沧海桑田终于崛起,岂是一般力量所能动摇?在这“沉”“立”之间,领悟到泰山伟大所在,诗人把自己的领悟变成比喻写出:泰山就像一支巨笔,它上指天空在挥写人间第一等诗!赞泰山实则袒示自我胸怀,阐述自己人生价值取向,诗人与泰山已化为一体。
他仰慕泰山,勉励自己在当时反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中,坚持正确原则、顶住上下左右压力而不为所移,其品格本身就是在写一首不无悲壮的诗。
莫干山二章莫干风信哉莫干风,沐我心清平。
数竹皆有节,访剑未折锋。
注释:莫干山有古越国干将、莫邪铸剑池。
莫干峰雄哉莫干峰,恍若见陈公。
拍案唤旧部,萧萧万马鸣。
注释:抗日战争时期,莫干山为陈毅领导的新四军战斗地区之一,现山顶建有陈毅咏莫干山之诗碑。
陈毅另有诗句:“此去泉台集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评析:前一章借莫干山之风赞美革命者的道德风范,后一章借咏莫干山峰之雄伟引出对一代伟人陈毅的怀念。
两章诗,一章咏风,一章咏峰;一写集体风范,一写个人豪气;一用比兴,一用赋法;一以韵味胜,一以气势胜;一发人深思,一添人英雄胆气。
此中写作奥妙值得细细领会。
富春江散歌(二十六首选三)五西湖波摇连梦寐,千里秀美复壮美。
山迴水洄少壮回,鹭飞瀑飞壮思飞!评析:这首诗写观赏西湖的感受。
首句借梦写西湖水之美,眼见“波摇”与“梦寐”相连,西湖的秀美处尽概括出。
紧接着推出西湖壮美的一面。
最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中“壮”字三次出现,足见诗人的审美取向与前人不同。
“山逥水洄少壮回”,写出山与水的回旋之势,“迴”、“洄”、“回”三字连用是力量的体现。
“鹭飞瀑飞壮思飞”,写的是飞动之势,三个“飞”字连用是速度的显示。
这后两句将自然与人的精神活动一起写,写出了两方面共同创造的壮美境界,这是前人西湖诗中没有写过的。
八车窗船头望如痴,可在大痴画卷里?朱墨春山新诗意,富阳新纸写淋漓。
注释:大痴,即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号“大痴道人”,传世名作有长卷《富春山居图》。
1933年,鲁迅诗《赠画师》:“愿乞画家新诗意,只研朱墨作春山。
”富阳土纸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技术改进造出质地甚优的宣纸。
评析:首句一个“痴”字写出人的沉醉状态,人仿佛在大痴画卷中行。
人望如痴,恰如对大痴所作《富春山居图》,可谓比大痴更痴。
“痴”,也形容人进入艺术创作时的精神状态,“朱墨春山新诗意”系从鲁迅诗变化而来,借以表达诗人对如画江山的独特感受。
此“新诗意”,联系当时国际大环境,也暗含对国家前途的关切,即所谓隐忧。
“富阳新纸写淋漓”,望江山如画诗人如痴,不仅具有新诗意的诗一首首写出来,而且产生了书法创作的强烈欲望。
十五烟雨楼头南湖心,长河水源白云根。
窗开万厦须两手,挽此云水净埃尘。
注释:嘉兴南湖湖心岛上有烟雨楼,党的一大秘密从上海移至南湖,在游船中继续进行。
严子陵钓台隔江相对有芦茨村,为晚唐诗人方干故里,因范仲淹赋诗称此为“白云村”,后人遂雅称之为“白云源”。
评析:这首诗高明之处在于成功运用了赋比兴相结合的手法。
诗中有实物实景的描写,如“烟雨楼头”、“南湖”、“长河水”、“白云”,以及两手开窗、水净埃尘等,这是赋法。
所有这些又都有比兴义:首句比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革命传统;次句比喻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第三句比喻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末句暗喻用正确的东西去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污染。
在表现这些思想时用词极其准确、巧妙,如“头”、“心”、“源”、“根”。
大观西湖大观西湖识壮美,九天峰飞仰岳飞。
于谦青白悬白日,千秋碧水接苍水。
注释:杭州西湖畔有民族英雄岳飞、于谦、张煌言之祠堂、故居、坟墓等遗址。
岳坟不远有飞来峰。
于谦诗:“要留青白在人间。
”“青”作“清”。
张煌言,字苍水。
评析:诗人独具慧眼,在《富春江散歌》之五指出西湖秀美之外还有壮美。
在这首诗则指出壮美更表现在民族正气上。
“大观西湖”即不拘于西湖小景,而是看到西湖中爱国志士遗址与大自然景观的壮美与崇高的关系,进一步写出自然的壮美与崇高的民族精神的统一;看到了山峰向天外飞去敬仰岳飞,看到了于谦的精魂化作了白日高悬,看到这千年碧水永远与苍水相连。
在构思时充分运用三位古人人名与有关诗句,找出它们与自然物象联系,熔铸出新的诗意。
咏黄果树大瀑布为天申永志,为地吐豪情。
我观黄果瀑,浩荡共心声。
怒水千丈下,破险万里征。
谁悲失前路,长流终向东。
评析:这是一首借咏物以咏怀的诗,诗中瀑布已是诗人人格的外化,诗人在瀑布中看到自己的一生追求。
从整体看,此诗从头至尾以铺陈之法把瀑布从外观到流向全面写出,完成了题目的规定;从局部看,每一句凡涉及瀑布与有关事物都有比喻之义,或表现诗人对现实的深思和忧思,或表现革命者应有的壮志与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