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郑树国教授肝门部胆管癌诊断治疗的指南(讨论版)
郑树国教授肝门部胆管癌诊断治疗的指南(讨论版)
七、门静脉栓塞(preoperative portal vein embolization, PVE)
由东京大学Makuuchi教授创立 目的在于提高预留肝脏的储备功能
七、术前门静脉支栓塞
利用SPECT/CT融合技术评估栓塞前后的肝叶功能 左肝体积↑: 13.9%; 左肝功能体积↑: 21.4%
MSKCC 改良T分期系统
分期 T1 T2
T3
标准 肿瘤侵犯胆管汇合部 ±单侧2级胆管根部 肿瘤侵犯胆管汇合部 ±单侧2级胆管根部 同时肿瘤侵犯同侧门静脉±同侧肝叶萎缩 肿瘤侵犯胆管汇合部 ±双侧2级胆管根部 或者肿瘤侵犯单侧2级胆管根部与对侧门静脉 或者肿瘤侵犯单侧2级胆管伴对侧肝叶萎缩 或者肿瘤侵犯门静脉主干或双侧门静脉分支
16.8mm(肝脏侧); 6.5mm(胰腺侧)
突破胆管树向侧方浸润
相应的门静脉、肝动脉、肝脏受累
区域性淋巴、神经丛转移
手术切除患者的转移率:30-50%
二、病理类型与生物学特性
肿瘤易于累及尾状叶
沿着胆管上皮浸润尾状叶 直接浸润尾状叶肝实质 沿胆管周围神经纤维组织浸润
二、病理类型与生物学特性
三、影像诊断
影像学诊断依据两个基本证据:即胆管梗阻证据和肿瘤占 位证据
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依次为:B超、CT、 MRI(MPCP)、PTC、 ERCP和PET-CT
三、影像诊断
超声检查:简便易行、无创,更多应用于临床筛查
多排CT(MDCT):影像学细节和肝脏体积测量是术前评估的关键手 段和重要环节
二、病理类型与生物学特性
组织病理类型: 90%以上的为腺癌,其他少见类型有透明 细胞癌,印戒细胞癌,鳞癌,腺鳞癌和未分化癌等
大体特征类型: 硬化型(sclerosing):70% 结节型(nodular):20% 乳头型(papillary):10%二、病理类型与生物学特性
沿胆管树轴向浸润
MSKCC 改良T分期系统
该分期是根据肿瘤沿胆管生长范围、门静脉侵犯和是否合 并肝叶萎缩三个因素将肝门部胆管癌分为T1、T2和T3期
T分期无论在判断可切除性或是预测生存率方面均较 Bismuth-Corlette分型更具有优越性
然而局部肝动脉侵犯情况、淋巴结转移、局部浸润深度和 远处转移并没有在分期中体现
Normal
Cirrhosis
Child A
Child B Child C
ICG R15
<10% 10%~20% 21%~30% 31%~40%
>40%
F/S>20% F/S≥40% F/S≥60% F/S≥80% Limited Rex Enucleation Contraindication
F: Future Liver Remnant
目前常用的三种分型方法虽可从不同角度对 HC可切除性及预后进行初步评估,但均不能作 为一个全面的分期标准,尚需结合动脉受累、 肝外胆管受侵范围、区域淋巴结转移等病理因 素做出全面的个体化评估
推荐采用国际胆管癌协会制定的新的分期系 统对HC病情、可切除性、手术方式选择及预后 进行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估和判断
AJCC TNM分期系统(2008版)
分期
T
N
M
0
Tis
N0
M0
IA
T1
N0
M0
IB
T2
N0
M0
II A
T3
N0
M0
II B
T1
N1
M0
T2
N1
M0
T3
N1
M0
III
T4
任何N
M0
IV
任何T
任何N
M1
AJCC TNM分期系统(2008版)
主要基于病理指标的一种病理分期系统 对随访和预测患者预后有很大帮助,但术前几乎得不到分
背景
HC被认为是肝胆外科领域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术后 近、远期疗效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国内缺乏符合国情的临床实践指南,致使目前在HC诊断 治疗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的现状
为规范HC的诊治并与国际诊治理念接轨,中华外科学分 会胆道外科学组制定了本指南,旨在为HC患者提供合理 与规范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HC的病理组织分化程度与其侵袭力和预后密切相关 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和肝脏转移率越高,预后越差 联合肝切除、高分化、淋巴结阴性是长期生存的独立
预后因素
推荐2(C1)
鉴于HC具有多极化浸润的生物特性,为提高远 期生存率,建议联合肝叶及尾状叶切除以保证足够 胆管切缘,并常规实施区域淋巴结和神经丛廓清。 根据术后病理类型及相应细胞生物学特性,评估预 后并选择适当的术后辅助治疗
预留肝脏的血供
通过术前影像学手段评估肝动脉、门静脉 的受累范围和程度,以决定是否可以进行 相应血管的切除重建
HC可手术切除的前提之一是能够重建预留 肝段的肝动脉和门静脉血供
预留肝脏储备功能评估
名大标准(FLR/TV)× ICG-K>0.05
预留肝脏的体积和功能
东大标准
肝切除安全限量的个体化评估 中国专家共识
胆管树轴向扩展范围的判断
决定手术方式的首要问题 常用MRCP 直接胆道造影更为精确 选择性使用内镜检查和活检
侧方扩展范围的判断
利用MDCT和超声较容易对门静脉、肝组织的受累 情况进行判断
肝动脉的受累主要依赖MDCT及三维重建
转移的评估
主要利用MDCT 或MRI
明显的肝内转移灶及肿大的淋巴结易 于判断
背景
目前国内外缺乏针对HC的诊断治疗指南
背景
本指南中所涉及的部分诊断和治疗策略有循证医学证据支 持。根据循证医学证据的质量,其等级由高到低分为6级
循证医学证据等级
I级
系统综述/meta分析
II级
一个或多个随机对照试验
III级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
IV级 回顾性流行病学(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胆管分离极限点
肝切除术中胆管能从并行的
门静脉及肝动脉中剥离出来
的极限部位,如预切除平面位
P
于胆管极限点近端,则认定
为不能切除
U
通常由肝切除术的术式决定: 右侧肝切除时,左侧胆管分 离的极限点位于门脉矢状部
(U 点)后方左缘的B2、 B3;左侧肝切除时,胆管 分离的极限点在门脉右前支、 右后支分叉部(P点)附近
六、术前减黄
赞同
反对
提高预留肝脏的储备功能 减黄或缓解胆管炎 术前评价胆管的受累程度 纠正严重的营养不良 改善肝肾功能不全
推迟手术时机 胆道和腹腔感染 胆管周围纤维化 窦道的种植
推荐6
对伴发胆管炎、胆红素﹥5mg/dl、需要大范围 肝切除(切除肝叶﹥60% )以及门静脉栓塞的HC 患者,需实施术前胆道引流;各单位根据自身的 技术和设备条件选择较为安全的胆道引流方法 (B),一般单侧引流预留肝叶(C1);建议对外引 流者行胆汁回输(C1),常规行胆汁细菌培养以 指导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B)
七、术前门静脉支栓塞
一种提高切除率,减少术后肝功能衰竭的有 效措施
文献报告预留肝脏体积增加8%-16%
可能出现并发症
异位栓塞、出血、气胸、门静脉血栓、门静脉高压 症及短暂性肝功能不全等
推荐7(C1)
FLRV/SLV<40%,尤其是伴有黄疸 者,需行术前PVE,之前应PTBD以利 于预留肝再生
术式包括:半肝及扩大半肝切除(联合尾状叶切 除)、左三叶、右三叶切除(联合全尾状叶切除)
扩大根治手术范围还包括:肝胰十二指肠切除、肝 移植加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等
大范围肝切除手术方式
肝门部胆管癌诊断治疗指南 讨论稿(2012版)
中华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 2012.09.14 北京
讨论内容
背景 临床分型和分期 病理类型与生物学特性 影像诊断 侵袭范围的评估 可切除性判定 术前减黄 门静脉栓塞
治愈性手术方式选择及 技术标准
BDR, 大范围肝切除,保留 肝实质手术,联合尾叶切除 及血管切除重建,胆肠重建
期所需的相关资料
国际胆管癌协会分期系统(Hepatology,2011,
53(4):1363-71)
胆管病变部位 门静脉、肝动脉受累情况 肿瘤大小、形态 预留肝脏体积 并存肝脏基础疾病 淋巴结 远处转移
对HC的可切除性、手术方式选择及预后 进行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估和判断
推荐1(C1)
上述五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各有特点,优势互补, 应综合检查,全面评估;建议术前常规行超声、 MDCT及MRI(MRCP)三种重要的影像检查, PTC、ERCP和PET-CT不推荐作为HC诊断的常 规检查方法,可作为其他手段的补充
四、侵袭范围的评估
水平方向的侵袭范围 垂直方向的癌进展度 区域性转移及远隔转移 3D评估
V 级 描述性研究结果(病例报道和病例系列研究)
VI 级 基于病例资料的专家个人意见和讨论意见
背景
本指南中诊断和治疗策略的推荐等级相应分为5级
诊断和治疗策略的推荐等级
A级
强烈推荐,高级别证据支持
B级
推荐,中等级别证据支持
C1级
考虑, 低级别证据支持,可能有作用
C2级
不明确推荐,低级别证据反对
D级
不推荐,高级别证据反对
据报道,对选择性病例行BDR,5年生存率可达 28.0%
推荐8:BDR仅适用于少数Bismuth I型、高分化、
乳头状癌,无明确淋巴结转移及神经丛侵犯、局限 于胆管壁的Tis/T1期肿瘤,或高风险患者
大范围肝切除
HC实际病变常超过肉眼所见,联合肝叶切除能提 高R0切除率,减少肿瘤复发,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