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行政效率的主要因素有那些?——结合我国实情浅谈影响行政效率的主要因素[内容提要]所谓行政效率,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工作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所得到的劳动效果、社会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的比率关系。
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提高行政效率是政府全部行政管理活动追求的最高目标。
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改革措施来提高行政效率,都认识到行政管理在促进经济发展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行政部门的作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为经济发展奠定了有利条件,有效地保证了政治和整个社会的凝聚力,行政效率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效率、技术和组织革新的频率。
提高行政效率,对生产力不发达、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列宁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结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关键词]加强政府机构管理提高行政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绪论目前,我们同发达国家之间劳动生产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必须极大地提高行政效率,来保证我国能够及时快速地运用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科学成果,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资源,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不断地提高全社会系统的整体效率,逐步赶超发达国家。
行政效率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直接影响到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能否占有重要一席之地,更关系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发言权。
提高行政效率对当前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那么,什么是行政效率?影响我国行政效率的有那些呢?一、影响我国行政效率的主要因素现代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无论是秩序导向型政府还是发展导向型政府,政府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走向。
公共行政效率作为政府能力的主要表现,是衡量政府工作状况的基本综合指标。
我国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分别是全国最高权力机关和地方各级权力机关的行政执行机关,是社会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
衡量政府行政效率,不仅要分析政府行政办事效率,还要分析政府行政行为的结果即社会效率。
因而,分析影响我国政府行政效率的因素,也要从政府职能发挥和政府行政决策运行过程及社会效果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当今,影响我国行政效率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行政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
(2)行政职位的设置是否合理。
(3)管理方式是否科学。
(4)行政人员的素质状况与使用状况。
(5)国家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在工作中所遵循的原则和运用的方法如何等等。
(一)行政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影响我国行政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什么都管的政府往往什么都管不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应该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中国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促进市场良好运作的间接经济管理手段,关键又在于建立一个保证经济稳定的、在间接管理下活跃发展的市场及全面经济环境。
目前中国政府职能与商业职能的混淆日益加重。
应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哪些属于政府管辖范围,哪些由政府与非政府机构共同管理,哪些应归非政府机构自行管理。
由于现实及潜在的利益冲突,目前中国出现协调机构卷入它们所调节的商业活动等等不正常的现象。
按照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目标,到20lO年我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必须大力推进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
机构设置是使行政权力得以运行的组织保证,也是综合地影响到行政效率的成本、时间、效果的重要因素。
建国以来,我国以精简机构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先后进行过5次,从指导思想上看。
几次机构改革始终没能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主要是在机构的收放分合和编制增减上做文章,未能从根本上触及政府的职能和效率等实质性问题。
伴随经济领域行政权力的放放收收,行政机构一再出现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
这几次机构改革只停留在与经济发展的相关部门,并没有触及行政主体结构,是一种“投入型”的改革。
直到目前,机构重叠、职能交叉、职能错位、职责不清、人浮于事现象依然十分严重,造成行政效率低下,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政府和群众之间的美系。
没有政府和没有市场的经济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经济,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机构改革要动真格的,采取“突变式”与“渐进式”相结合,真正做到“小政府”来适应“大社会”。
机构改革要“标”、“本”同治,切实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实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的目的。
行政机构改革应充分借鉴世界上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
行政机构的设置按公共管理宏观调控的要求,能够把环境保护、人口控制、公众福利、城市设施、交通发展、科技文卫、整治公共秩序、弘扬社会公德等办好管好。
按职能定机构。
明确机构各自的职责权限,做到既不出现行政管理上的断层,又不出现新的多头行政。
机构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也要明确并落实到人,使人民群众知道他要办的事去找哪个行政机关的哪个部门。
对设立后的机构要不断进行检查、对照和改进,不断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不能搞机构一经设立就一成不变。
机构改革涉及到政府角色的转换、重新定位、职能和权力的重新调整,也涉及到政府内部的职能权力的划分,必须下决心排除各种阻力克服人为因素干扰,知难而进不能虎头蛇尾。
(二)行政职位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影响我国行政效率发挥的又一主要因素。
我国党政机构职位设置重叠现象非常严重,这样严重影响了行政效率的发挥。
由于现在我国的党管干部原则,政府领导干部的使用实际上取决于上级党委,法定的人大选举和任命流于形式,政府领导职务任期与政府届期不同步。
一些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成为“目光短浅”的政治家。
为在短期内制造出漂亮的政绩,为个人升迁捞取足够的“政绩票”,一些人就把“宝”押在“短平快”泡沫政绩项目上,只关注近期内的事,热衷于做取悦上级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等短期行为,而不顾长远发展问题,导致发展效率的低下。
如河北省某市十年里换了七任市长,每任市长平均任期不到一年半。
在“换官变政”、“人去政息”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下,穿衣戴帽,各有一套,官员们“各自出新”,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大量诸如机场扩建、煤化工项目等“半拉子计划”、“半拉子工程”。
这样不可避免的影响了行政机关行政效率的发挥。
(三)管理方式的科学性是影响我国行政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专家指出,各级政府在决策当中,往往对各种媒体和社会舆论视而不见,决策咨询系统积极参与公共政策决策还不普遍,政府决策和社会舆论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我国政府决策实质上形成一种相对封闭的决策局面。
这样,就难以排除个人偏好和权力滥用等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一方面,传统的首长拍板决策的方式,没有理论研究的支撑,不经过决策前的缜密没有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决策失误难免发生。
另一方面,决策层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是依靠下级层层口头的汇报或书面材料,由于受利益驱动,导致这些信息极度失真和片面。
所以,信息传输渠道的单一性以及信息准确度较低,也导致决策失误,致使决策不符合实际,其执行达不到预期效果,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也得不到保障。
(四)行政人员的素质状况与使用状况也直接影响我国行政效率的发挥。
政府工作人员的状况如何,对政府行政运转效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是对政府公务人员的理想要求,是人们对政府公务人员的期望,也是政府工作高效率的保证。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和严格的监督,我国政府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违法行政和腐败行为的存在,导致政府机关和政府工作人员行政行为的低效,直接影响到政府决策的执行和政府机关运转效率。
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是提高各级政府管理水平的基础。
而现在的情况,一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尚不到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冗员”直接影响效率。
二是缺乏有效的公务员道德保障机制,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已经不再有效,公务员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淡化。
三是现行的公务员管理制度效果有限。
逢进必考流于形式,能上不能下的事实和缺乏淘汰机制,公务员缺乏竞争压力和危机感,滥竽充数的官员比比皆是,难以保证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以功绩制为基础的考核制度,难以激发和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
四是缺乏社会监督,公务员没有外部压力,难以克服自身的惰性。
造成很多公务员服务意识不强,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工作推诿,广泛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行政运转效率低下。
邓小平同志讲,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
关键在人。
行政工作人员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主体,承担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
因此组织人事部门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去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选拔机关工作人员,往往出现偏重于那些唯命是从的执行型、老成持重四平八稳的保守型、老实听话的实用型干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正向有益于经济高度发展的方向转变。
选拔任用行政机关干部应从过去的传统观念和标准转变,应从单纯型、执行型、保守型、资历型向复合型、开拓型、开放型、能力型转变。
组织人事部门要坚决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陈旧观念,大力进行整体性人才开发。
为市场经济配置最优化的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行政管理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尤其是管理国家的官员在知识素质和技能的现代化。
行政人员是行政管理的主体和运作者,是行政效率的力量源泉。
人是决定因素,公务员素质提高了,才能不断提高行政效率。
高素质具有综合能力的国家公务员,才能够娴熟地运用行政科学知识、法律知识、现代科技知识,懂得国际规则和国际习惯,能够开创性地为部门工作创造新的生机,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新的发展环境,取得卓越的成就,提高行政效率。
我国的行政官员要加速从单一型向综合型、多功能型转变,提高综合工作能力,成为全方位人才。
广大行政人员要有深入学习行政管理、领导科学、领导艺术、法律、经济学等方面知识的紧迫感责任感。
领导干部特别要加强学习经济学。
“所有的国家事务都需要有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在处理它们时取得进展。
没有系统学习过经济学的人,就不具备足够的条件思索国家事务。
政府领导人必须经常不断地进行有关经济学的重要决策,但政府领导人本身当然不必是职业的经济学专家。
他所需要的是作一个对别人提供给他的(往往相互低触)经济咨询意见的明智的消费者。
”目前,我国行政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要加强对行政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行政工作人员应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造,自觉奉献”的要求,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五)国家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在工作中所遵循的原则和运用的方法如何也将对我国行政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