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四首 修改1

古代诗歌四首 修改1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并正确背诵默写四首诗。

(重点)2、初步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3、品味诗句,学习鉴赏古诗的角度和方法。

(重难点)4、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重难点)【课时安排】3课时【设计思路】读懂诗意——品味诗句——感悟诗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

今天就让我们采撷其中的四首,感受中华传统诗词的魅力。

二、学习目标首先,让我们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

PPT展示1:学习目标1、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并正确背诵默写四首诗。

(重点)2、初步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3、品味诗句,学习鉴赏古诗的角度和方法。

(重难点)4、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重难点)本节课,我们重点了解诗歌的相关知识,学习《观沧海》,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感悟诗中寄寓的情感。

三、文学常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可以说诗歌从我们牙牙学语时就伴随着我们成长,至今应有十几年,那么关于诗歌的相关知识你又了解多少呢?昨天已经布置过预习任务,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所查找到的相关资料?(活动1:学生举手回答自己查到的资料,之后老师利用PPT总结,学生讲到的一笔带过,未讲到或重点的部分在强调,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做笔记。

)PPT展示2:文学常识——诗歌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古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PPT展示3:文学常识——古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题材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例:曹操《观沧海》属于四言诗。

PPT展示4:文学常识——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律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一般律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例:《次北固山下》属于五律。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绝的意思是“断绝”,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古人用四句一绝的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

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属于七绝。

四、初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一)读准字音了解了诗歌的相关内容,我们回归正题,开始学习诗歌。

首先我们齐读这四首诗。

注意读准字音。

碣(jié)石澹(dàn)澹竦(sǒng)峙(zhì)丛(cóng)生丰茂(mào)萧(xi āo)瑟(sè)杨(yáng)花子规(guī)夜郎(láng)行舟(zhōu)悬(xuán)归雁(yàn)洛(luò)阳枯藤(téng)瘦(shòu)马天涯(yá)(活动2:在学生齐读过程中关注读错的字音,在纠正字音的同时提醒易错字的书写)(二)读出节奏请同学们注意以上字音问题。

除了读准字音,我们还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如《观沧海》,它是乐府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七言律诗一般读成“二·二·三”或“四·三”节拍;五言律诗一般读成“二·三”节拍。

同学们可以再尝试着读一读这四首诗。

(活动3:学生自由朗读,在这过程中发现读的好的同学等结束后起立范读,最后全班一起齐读。

)五、精读赏析《观沧海》接下来我们逐一鉴赏这四首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观沧海》。

(一)解题《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二)作者介绍——曹操名: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谥(shì)号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时:(155-220)三国地: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作: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三)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活动4:让我们齐读全诗)(四)读懂诗意读懂诗意才能更好地赏诗悟情。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及PPT上的词义补充,两两合作疏通诗歌大意。

PPT展示6:字词解释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以:表承接,来。

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何:副词,多么。

丛生:(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

百草:极言草的种类之多。

丰茂:丰美茂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洪,大。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行:运行。

若:好像。

以:表目的,用来。

咏:歌唱,用诗歌来抒发。

志:志向,志趣。

(活动5:学生交流后举手回答自己的翻译,老师及时纠正问题,最后男生齐读诗句,女生齐读PPT上的翻译)PPT展示7:诗歌大意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远眺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那么宽阔浩荡,碣石山上的小岛高高地耸立着。

碣石山上树木葱茏苍翠,各种草长得很茂盛。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都出于这浩渺的大海的吞吐之中。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大海中产生出来的。

幸运得很,好极了,写一首诗来抒发我的思想感情。

(五)整体感知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明确】观2、全诗围绕“观”字都写了哪些内容?(目的:划分层次)【明确】1-2句叙事,写“观”的位置——碣石山,“观”的对象——沧海;3-8句写景,描绘“观”察到的实景:(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波澜壮阔的沧海;高耸挺立的山岛;丛生繁茂的草木;萧瑟的秋风;翻涌的波涛;9-10句写自己由观看的实景想象到的奇特景象——为沧海吞吐的日月星辰。

3、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怎样的感受?【明确】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

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

(活动6:我们在朗读的时候,音调应该铿锵。

首先听音频,然后齐读全诗。

)(六)赏析诗句请同学们找出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对其进行赏析,并和同组内的同学交流讨论。

(活动5:学生先自己思考1分钟后与同组同学交流,5分钟后展示回答,最后老师用PPT 总结)PPT展示8: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赏析角度:诗句作用及炼字、表达方式)前两句直陈其使,运用叙事的表达方式,显得很质朴。

这两句点明观景地点——碣石,观察对象——沧海(海水苍青色,故称沧海)。

“临”写出了诗人立足之高,居高临海,视野开阔,所看到的景象非同一般;“观”字点题,而且是全诗的诗眼,统领全篇,引出一系列的壮阔画面,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PPT展示9: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赏析角度:描写手法及炼字、抒情方式)这两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描写观海时所见的全景,“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写出了大海的宽阔浩荡;“山岛耸峙”是静景,描写耸立的山岛,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澹澹”一词写出了大海水波浩淼的特点;“何”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赞叹之情。

PPT展示10: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赏析角度:描绘画面及炼字)岛上树木繁茂,各种草长的很茂盛,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这是诗人对壮丽山河的赞赏之意。

)“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显示了它雄壮的气势,又反映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不凡的志向。

PPT展示1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角度:修辞、抒情方式、写作手法、情感)诗人运用了夸张、互文的修辞,想象的手法,通过想象虚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运行不息的日月,星光灿烂的银河,都好像包含在这浩瀚的大海之中。

“若”的意思是好像,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暗示这四句并非是诗人所观,而是虚写。

(七)感悟诗情思考:作者借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知人论世,链接背景:PPT展示12:知人论世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可以说,这时候的曹操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在他踌躇满志之时,他诗人以沧海自比,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借此表达自己宽广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四)诗歌小结,概括主旨PPT展示13:主旨本诗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的波澜壮阔、吞吐日月的雄伟景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远大抱负。

最后,让我们齐背本诗,注意节奏与情感。

六、练习与作业1、背诵并默写本诗及诗歌主旨。

2、思考:(1)分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临”,“观”两字的作用。

“临”写出了诗人立足之高,居高临海,视野开阔,所看到的景象非同一般;“观”字点题,而且是全诗的诗眼,统领全篇,引出一系列的壮阔画面,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示例一:这四句的景象并非真实所见,而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虚景。

运行不息的日月,星光灿烂的银河,都好像包含在这浩瀚的大海之中。

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宽广的胸襟和统一国家的大志。

示例二:诗人运用了夸张、互文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借此表达自己宽广的胸襟和统一国家的大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