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科学教学大纲版

内科学教学大纲版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内科学是研究内科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诊疗技术的学科,属临床专业课。

是临床医学中的核心学科,临床医学的共性诊断与治疗思维,集中表达在内科学中;且在临床实践中,内科疾病也最为常见。

学习内科学应以基础医学和诊断学为基础,在复习、巩固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诊断学等课程的同时,学习这门新课程。

高等中医院校的西医内科学包括传染病、内科、肿瘤及神经系统疾病,是现代医学各临床学科的基础,也是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骨伤等专业的主要课程,与中医各临床学科有密切关系。

(二)教学基本要求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学科。

由于其涉及面广、整体性强,与基础各学科及临床各科关系密切,所阐述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普遍意义,因而是临床各科的基础。

在内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讲授、见习、毕业实习等不同阶段和环节,要求达到以下目标: (一)掌握和熟悉或了解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使能得到全面、系统的内科学基础知识,并在深入研讨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以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使与临床相结合运用于医疗实践。

(二)在已学习诊断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病史采取、体格检查等知识、方法和技能,做到病历书写合乎要求,同时学会有目的采用现代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技术,结合内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运用分析综合与逻辑推理的临床思想方法,作出全面诊断。

(三)在实习期间,通过临床实践提高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防治能力。

要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运用基础学科与内科学知识来分析,解决诊断及防治上的实际问题,又从临床实践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而充实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掌握内科常用的诊疗技术,结合本专业知识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五)对急、危、重病人有一定应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5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

通过内科学的教学,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活动。

注意培养学生自学和讨论,亲自参加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和救死扶伤的良好医德医风,重视新的医学模式“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

重视卫生服务目标的整体观,要从原有的医学范畴扩展到社会医学、心理学,即治疗疾病要配合心理治疗及社会群众防治。

重点章节是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传染病等。

难点章节是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内科学》教学以案例教学法及PBL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要多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和熟悉或了解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使能得到全面、系统的内科学基础知识,并在深入研讨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以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使与临床相结合运用于实践。

为了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完成共同教学任务,根据不同专业,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及临床见习。

尽量应用多媒体、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教具,以提高课堂效果。

临床见习是巩固理论学习的重要手段,应以较短的时间安排较丰富的内容,并配合以病例讲座、辅导答疑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使用教材《内科学》新世纪第3版主编倪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教学参考书1. 内科学. 第8版. 葛均波等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 内科学.第7版. 陆再英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实用内科学.第14版. 陈灏珠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神经病学.第7版. 贾建平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医学免疫学.第4版. 陈慰峰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病理生理学.第6版. 金惠铬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实用内科学.第10版. 戴自英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网络资源:【推荐精品网站】医心网心血管网中华首席医学网中国医生网国立心、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信息网站网站Cardio Resource网站The 网站网站(七)考核与评价考核形式:闭卷考试结合过程性考核。

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

评分标准:1.本课程综合成绩比例构成:过程性考核(平时总成绩)所占比例30 %,终结性考核即理论考试所占比例70 %。

2.平时总成绩=考勤(100)×15%+作业(100)×40%+课堂测验(100)×30%+自评(5)+互评(10)。

三、教学内容纲要《内科学》课程教学内容纲要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西医内科学的范围,学习要求及方法。

二、教学内容西医内科学的范围和内容。

学习要求及方法。

西医内科学的进展。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1、利用幻灯片、多媒体、CAI课件理论讲解,提出回答,典型病例讨论。

2、课间实习,病例示教,实际病例讨论。

第一篇呼吸系统疾病第三章慢性支气管炎及COPD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改变以及临床的关系。

2、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熟悉慢性支气管炎的防治。

4、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

5、熟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病变发展规律,病理变化特征。

6、熟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症。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慢性支气管炎1、概述2、病因、发病机理及病理改变:病因与感染、理化刺激及过敏有关,重点介绍吸烟的危害,长期反复发作可致本病。

3、临床表现:着重介绍“咳、痰、喘、炎”的临床特征。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痰液检查、X线检查及疗效判断标准“。

5、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参照“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

(2)鉴别诊断:肺结核、支气管哮喘以及肺癌等。

6、并发症:肺气肿及肺心病等。

7、治疗:对症处理,抗菌药物的应用,中医药治疗。

8、预防第二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病因和发病机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2、病理改变(1)COPD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病理变化,气管壁有炎症性改变和结构重塑改变。

(2)肺气肿时肺泡膨大,血供减少,炎症细胞浸润等,说明小叶中央型和全小叶型及两者之间的混合型的病理改变。

3、病理生理(1)COPD早期或缓解期的多数患者肺功能可正常;随着病情进行性进展肺功能受损渐加重。

(2)阐述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时的肺功能改变,通气障碍、弥散障碍和通气/比例失调发展成呼吸衰竭。

4、临床表现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早期无特异体征,典型者有肺气肿征,发作时可闻干湿性啰音。

5、实验室及特殊检查(1)肺功能检查:可表现轻重不等的肺功能障碍。

FEV1/FVC是敏感指标;FEV1 %预计值是严重程度指标;舒张试验FEV1/FVC〈70%及FEV1〈80%预计值是确定为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指标。

(2)胸部X线检查和胸部CT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及心肺病并发症的有关征象。

(3)血气分析。

(4)痰液细菌学检查及血液检查。

6、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及鉴别诊断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等可做出诊断。

根据我国制定诊断条件诊断。

严重程度分级 0、Ⅰ、Ⅱ、Ⅲ、Ⅳ级,分级指标。

7、鉴别诊断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其他原因所致呼吸气腔扩大8、并发症9、治疗(1)稳定期的治疗:脱离致病原因或诱因;控制感染;扩张支气管予解痉平喘;祛痰止咳。

长期家庭氧疗;或中医中药。

(2)急性加重期治疗:祛除诱因治疗病因;扩张支气管;低流量吸氧;抗感染治疗;应用糖皮质激素;有并发症可按并发症处理,详见有关章节。

10、预防三、教学形式与方法1、利用幻灯片、多媒体、CAI课件理论讲解,提出回答,典型病例讨论。

2、课间实习,病例示教,实际病例讨论。

第四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2、掌握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熟悉本病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1、概述。

2、病因及发病机理(难点)(详细讲解):主要病因是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重点介绍肺循环阻力增高,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肥大及右心衰竭等病变过程。

3、临床表现(重点讲解):代偿期具有慢性肺部疾病的症状和体症,失代偿期常有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4、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详细讲解):血液检查、血气分析、X线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等。

5、诊断与鉴别诊断(重点讲解)。

(1)诊断:慢性肺、胸疾病史,临床表现结合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2)鉴别诊断:风心病,冠心病等。

6、并发症:肺性脑病,酸碱平衡失调等。

7、治疗(重点讲解急性发作期的治疗)(1)改善呼吸功能: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人工呼吸器的应用,呼吸兴奋剂的应用。

(2)控制心力衰竭:侧重讲述与一般心力衰竭处理的不同点。

(3)并发症的处理:如肺性脑病,酸碱平衡失调等的治疗。

(4)中医药治疗。

8、预防三、教学形式与方法1、利用幻灯片、多媒体、CAI课件理论讲解,提出回答,典型病例讨论。

2、课间实习,病例示教,实际病例讨论。

第五章支气管哮喘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2 掌握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 掌握哮喘持续状态的处理。

二、教学内容1、概述。

2、病因及发病机理(难点):病因与变态反应有关,致敏原分外源性,内源性二种,结合基础知识,速发性变态反应以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粘膜充血,水肿,分泌增加为主要病理改变。

3、临床表现(重点讲解):着重介绍哮喘的典型发作及哮喘持续状态的临床特征。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详细讲解):血常规、痰检、免疫球蛋白检查,X线及肺功能测定等。

5、诊断及鉴别诊断(重点讲解)。

(1)诊断。

(2)鉴别诊断:心源性哮喘(重点讲解),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

6、并发症:肺气肿,肺心病等。

7、治疗:着重介绍支气管解痉剂的应用及哮喘持续状态的处理。

8、预防。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1、利用幻灯、多媒体等教学用具讲授清楚理论内容,如支气管哮喘发病原理示意图,各型支气管哮喘鉴别图,止喘药的作用机理图等,用图说明如何阻断哮喘发作的环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