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_英国近现代教育

第六章_英国近现代教育

❖ ——“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呼吁教育应从古典主 义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适应生活、生产的需要, 应当教授有价值的知识。
.
2.知识价值论
❖ 针对古典主义者对古典学科价值的辩解,斯宾塞认为,最重 要的问题不在于某些知识有无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 这个比较的尺度就是他提出的知识价值论。
❖ 他认为,学科是否重要是与生活、生产和个人的发展相联系 的。为此,他把人类生活的几种主要活动加以分类。
需要。
.
斯宾塞的课程体系
.
4.教学原则与方法
① 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它包括:从简单到 复杂;从不准确到准确;从具体到抽象。
② 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同历史上人类的教 育一致。(类似“复演说”)
③ 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从实验到推理。(直观抽象) ④ 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 ⑤ 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⑥ 重视实物教学。
❖ 法案规定: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地方设学校委员 会管理地方教育;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在没有 学校的地方,允许私人在一年内设校,过期者由地方委员会 设立公立学校;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
❖ 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从此 英国出现了公、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双轨制”)。
.
(四)赫胥黎的教育思想
❖ 赫胥黎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 想比较集中的反映在《科学与教育》这一论文集中。
❖ 赫胥黎对当时英国初等教育、文法学校、公学和大学中存在 的弊端进行了批判。
❖ 他从工业发展和现代生活的需要出发,阐述了科学教育的重 要性,并对古典主义进行了犀利的反驳。他还进一步指出, 科学教育首先应当包括自然科学。在竭力提倡科学教育的同 时,赫胥黎也对忽视人文学科的倾向提出批评。
❖ 慈善学校不收学费。课程主要是基督教教义,使儿童勤劳守 法。学生毕业不能升入文法学校和公学。当时出现了各样的 “免费学校”、“贫困儿学校”、“乞儿学校”、“流动学 校”等。
.
2.文法学校和公学
❖ 文法学校和公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富家子弟升入 大学的预备学校,属于中等教育性质。公学则强调学校由公 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教学设备、条件和教 学质量均高于文法学校。
❖ 还认为,五官的感觉只能了解物体的部分性质,内心的“自 我反省”则可以使人了解复杂的概念。
.
2.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 洛克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人之好 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 洛克认为一国之中绅士教育是最应该受到重视的。他注重贵 族子弟的教育,主张把他们培养成为身体强健、举止优雅、 有德行、智慧和才干的事业家(绅士)。
.
❖ 它们可以自然的排列成为: ①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 ②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 ③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 ④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⑤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可用于满足爱好和各种感情的活动。
.
3.课程设置
❖ 根据生活准备说和知识价值论,他提出学校应该开设以下五 种类型的课程:
.
二、公共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一)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二)中等教育的变化 (三)高等教育的改革
.
(一)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 自《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以后,英国的初等教育得到了 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互不衔接、初等 教育还没有免费等问题。
❖ 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大臣费舍提出的教育议案,制 定了新的初等教育法,也称《费舍教育法》。
.
5.“导生制”学校
❖ 18世纪90年代,教会人士贝尔在印度,兰卡斯特在伦敦分别 创立了“导生制”学校,也称“贝尔—兰卡斯特制”。
❖ “导生制”学校的基本方法是先将学生编成小组,每组10人, 再制定一个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 “导生”,“导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
❖ 由于“导生制”学校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方法过于机械, 19世纪中期以后为正规初等学校所取代。
.
二、英国近代教育思想
(一)培根的教育思想 (二)洛克的教育思想 (三)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四)赫胥黎的教育思想
.
(一)培根的教育思想
❖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以提倡自然科 学和科学教育而著名,开辟了近代科学教育发展的道路。
❖ 他以“知识就是力量”等名言对科学知识的价值作了很高度 的概括,他曾起草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科大纲,几乎包括 了科学知识以及新技术的各个方面,却唯独没有宗教神学的 地位。
.
图4:英国牛津大学基督教学院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1985)
.
图5: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1985)
.
图6: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外景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1985)
.
3.1870年《初等教育法》
❖ 19世纪下半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 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 《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
.
❖ 《巴尔福教育法》的意义:《巴尔福教育法》是英国进入20 世纪后所制定的第一部重要的教育法。
❖ 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委员会的结合;形 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管理体制;打破了长 期以来形成的中等教育是中上层阶级特权的观念;第一次把 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对后来英国教育管理体 制和中等教育制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
3.绅士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1)关于德育,他把德行放在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位置。洛克 把听从理性的指导、克制自己的欲望,看成是一切道德与价 值的重要标准及其基础。
❖ 道德教育的方法,首先要重视理性的领导,其次要重视榜样 示范作用,强调德育中的早期教育、行为习惯和良好榜样, 主张尽可能不要使用体罚。
.
(2)关于智育,洛克尤其强调两点:德行重于学问;学问的 内容必须是实际有用的广泛知识。
❖ 文法学校和公学修业年限一般为 5年。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 和上层社会礼仪的培养,同时还进行体育和军事训练。
.
公学
❖ 也是一种文法学校,最初是因为学校由公众团体集 资兴办,所定教学目的又在于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 培养一般公职人员而得名,实际上它是一种私立学 校。主要进行古典文科教学,很快发展为只限上层 社会子弟才能入学,教育目的实际表现为培养未来 的、具有特权的官吏和统治阶层人物。被誉为“英 国绅士的摇篮”。
.
图2:导生制学校及其教学
(F.P.Graves,1919)
.
图3:导生制学校及其教学
(F.P.Graves,1919)
.
(二)三件教育大事
1.国家干预教育开端 2.“新大学运干预教育开端
❖ 19世纪初期,随着英国经济的较快发展,要求国家 干预教育,对国民进行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1833 年,国会通过了“教育补助金”法,决定每年从国 库中拨出 2万英镑支柱发展初等教育,开了通过拨 款形式、国家间接干预教育的先河。
.
(二)洛克的教育思想
❖ 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他的“自 然、权力基础上的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和“白板 说”,以及他在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所阐述的绅士教 育的主张,都对西方近代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1.教育的认识论基础
❖ 反对流行的“天赋观念”论,提倡“白板说”。认为人出生 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 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
❖ 《费舍教育法》在英国历史上,首次明确宣布教育立法的实 施“要考虑到建立面向全体有能力受益的人的全国公共教育 制度”。在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制度方面迈出了一步。但它 并没有解决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衔接问题。
.
《费舍教育法》的主要内容
(1)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力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 方当局的权限;
.
2.“新大学运动”
❖ 19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要求大学适应新的需要,但当时的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仍然恪守古典教育的传统。在社会许多 有识之士的推动下,英国开始了新大学运动。
❖ 1828年,伦敦大学成立,拉开此运动的序幕。学院以自然科 学学科为主,不进行宗教教学。在其带领下,出现许多新的 大学。
❖ 这些学院的共同特点:由民众办理;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 教育面向中产阶级。从此,英国大学在加强与社会联系,扩 大受教育对象,推进课程改革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 主要内容是: (1)小学教育应重新称为初等教育(5-11岁); (2)儿童在11岁以后所受的各种教育,均成为中等教育(包
括以学术性课程为主的文法学校;具有实科性质的选择性现 代中学;相当于职业中学的非选择性现代中学;略高于初等 教育水平的公立小学高级班或高级小学); (3)为了使每个儿童进入最合适的学校,应在11岁时进行选 择性考试(“11岁考试”)。同时规定,义务教育的最高年 龄为15岁。
.
图1:17世纪的英国伊顿公学
(F.P.Graves,1919)
.
3.学 园
❖ 17世纪,在英国出现,是由非国教派创办的一种新 的学校形式,当时主要靠学生交费维持,传授一些 实用的知识,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实科性质的中学。
.
4.星期日学校
❖ 工业革命后,英国工厂中的童工教育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 1780年,报馆经理雷克斯首创“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 学校”)以利用礼拜日对童工进行指导和教育。星期日学校 最初仅阅读《圣经》,以后又教初步的读、写、算知识。
第五章 英国近现代教育
.
第一节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
一、英国近代教育概况
(一)五种教育形式
1.慈善教育 2.文法学校和公学 3.学园 4.星期日学校 5.“导生制”学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