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共垮台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摘要:苏共垮台的历史教训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由此而导致了苏共最后的垮台。
苏共的历史证明:一个政党的先进性必须是与时俱进的,正当的先进性是必须体现在实践上,真正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树立起先进性。
关键字:苏共垮台、历史教训、启示
1991年苏联8.19事件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8月23日签署了“关于暂停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活动的命令”。
8月24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各共和国共产党和地方党组织的命运由它们自己决定”。
同日,他还发布命令,停止各政党和政治运动在苏联武装力量、内务部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及其他护法机关、铁道部队、其他军事单位和国家机关中的活动。
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暂停苏联共产党在苏联全境的活动”。
在此情况下,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或被中止,或禁止活动,或被迫自动解散,或在共产党的基础上改建新党,有的共产党甚至被宣布为非法。
这样,统一的苏联共产党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一、苏共垮台给我们的教训
1. 苏联共产党未能代表最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未能为广大的人民群众争取福祉。
由于苏共在后期丢掉了列宁开创的密切联系千百万工农群众的优良传统, 在政治上和道德上背离了苏联人民的根本利益,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第一,苏共各级领导人搞特殊化和以权谋私之类腐败现象由来已久,到后期愈演愈烈。
比如建立了一整套内部特供商店、餐厅、医院、免费别墅, 在正式工资之外向干部分发不公开金钱数额的“大信封”。
第二,在组织建设上30年代的“大清洗”断送了党内民主,使民主集中制名存实亡。
苏共逐渐形成最高领导不受任何监督,党内没有真正的民主氛围,普通党员政治人格分裂的局面。
“大清洗”的首要目的:是打击和消灭党内的所谓反对派。
这些反对派主要是与斯大林在如何建设苏联社会主义的道路方针方法上持不同见解,其中不少人忠实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具有独立思考意识就“大清洗”的性质而言,这是一次采取激烈的阶级斗争方式进行的清党整党运动。
第三,还有许多党员干部利用职权非法侵吞社会财富, 从中繁衍出大批蚕食社会主义的蛀虫,导致苏联人民对党的不满情绪不断发展。
第四,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 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进行内政外交的重大决策,不是着眼于苏联人民的根本利益, 而是着眼于适应极少数政治野心家和经济暴发户的需要, 使苏共从根本上脱离了苏联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同时也造成了党内思想和组织的严重涣散。
苏联解体前两年, 就有三、四百万党员离开党的组织。
在1991 年决定苏联命运的“8.19”事件中, 成千上万的群众站到了苏共的对立面, 成为苏共垮台的决定性因素。
2.苏联共产党背离了其国家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的力量,也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一个政党是否具有进步性取决于这个政党制订的方针和政策是不是促进生产里的发展。
从二战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的生产力的发展一直快于其他各国,但是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僵化,逐渐显露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弊端。
斯大林时期,伴随着激烈的党内斗争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把马克思主义凝固化和教条化的思想方法日益盛行。
这一时期提出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虽然有增强党和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信心的政治现实意义,但是建成这种社会主义突出的和占中心地位的标准,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而不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又提出了用超经济的手段迅速实现工业化的思想,以及用牺牲个体农民利益超越阶段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思想。
结果,苏联追求的是生产力低水平上的工业和农业的统一,在生产力低水平上实现的农业集体化和公有制。
这种不是把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放在突出位置上的社会主义模式,带来了国民经济畸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等等严重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式上的社会主义。
赫鲁晓夫时期,迈出了破除迷信,进行改革的最初步伐,思想上的“解冻”给苏联社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但这时期的改革,在农业和工业管理体制上的改革,以及党的组织原则和结构上的变动,明显出现了政策上的摇摆和反复,反映出苏共领导人理论上的苍白和指导思想上的混乱,也使广大党员和群众感到迷惑和无所适从,党的先进性自然无法体现。
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表面上看,他抓住了发展经济这个“要害”,但具体做法还是首先加速机器制造业发展,没有改变重工业的发展速度高于轻工业和农业的局面,仍然没有跳出苏联传统模式的误区。
3.苏联共产党逐渐失去了思想理论的先进性和文化上的创新。
首先是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僵化的理解和教条化的运用开始的。
斯大林时期,伴随着激烈的党内斗争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把马克思主义凝固化和教条化的思想方法日益盛行。
其次,戈尔巴乔夫上台不久就抛出了他的所谓“改革新思维”,自称“改革新思维”有三大革命性倡议“民主化、公开性、多元论”。
他所主张的民主化, 是放弃无产阶级专政、不要集中的所谓“无条件的民主”。
他所主张的公开性, 是完全放弃国家利益和琢严, 为任意丑化和否定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大开绿灯的公开性。
他所主张的多元论, 是在思想上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指导作用, 听任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自由泛滥的多元论。
在此基础上, 戈尔巴乔夫进一步提出了与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对立的所谓“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理论。
这种理论, 把十月革命以来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说成是“不民主”、“不人道”的社会制度, 全面否定苏共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及其成就, 提出“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
面对实行议会制、多党制的新情况,苏共中央提不出什么可以吸引人的先进思想和理论主张,造成了广大党员思想混乱。
一部分党员,特别是各级党的领导干部无所适从,很快丧失了政治威信。
在1989年3月举行的苏联人民代表选举中,参选的党的中高级干部有,20%落选。
1990年退党人数从上一年的12万人,猛增到,180多万人,另有58万人被开除出党"仅此两项就占了苏共党员总人数的12%。
这样,作为党的基本组织细胞的党员个体也迅速丧失了其先进性,难以避免整个党的垮台。
二、苏共垮台给我们的启示
1.必须始终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
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执政党的反腐倡廉,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家才能长治久安。
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强化监督,才能有效地遏制和根除腐败,使党永葆先进性。
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一要充分发展民主,调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反腐败的积极性;二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必须坚定不移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公平正义、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永葆先进性。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把国家的经济搞上去。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处理好改革开放与稳定的关系。
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要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而不能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那样,今天搞经济硬着陆,明天搞政治多元化,结果把国家搞得一团糟,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一片混乱。
这是我们必须记取的深刻教训。
3.必须妥善解决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发展和兴衰存亡。
对此,执政党必须有清醒明确的认识,并要制定出正确的民族政策,全面贯彻,妥善解决。
在各民族真正平等的基础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加强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
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让人民积极参与改革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建设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位一体发展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论执政党的先进性与执政能力——由苏共垮台的历史教训想到的》学术论坛》2005年第2期作者:吴伟
《斯大林评价的历史与现实》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作者:刘书林蔡文鹏张小川
资本论》第3卷第七篇马克思
《七一讲话》江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