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换分析法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换分析法

第三讲变换分析法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层次分析不能分化类似下列的歧义句:(1)嘎子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层次分析法虽然很有用,但是也有局限。

那就是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

可以抽象为:(2)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以上分析的语感对不对?怎样从形式上来加以验证?怎样有效地来分化这种歧义句式。

语言学界找到的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新的方法就是变换分析法。

这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事物的特性将会在内外两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内部来看,一个事物的特定,一定会在其构成成分上,或构成成分的配置上,或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上,或在其他某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外部来说,一个事物的特性,一定会在跟其他事物的联系接触上表现或反映出来。

所以对于诸如“我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这样的歧义句,当我们无法从内部找到化解的方法时,那我们就应该从外部去寻找出路。

下列句子的词类序列相同,但所表示的意思却正好相对于a、b两种类型的句子:(3)a. 嘎子在树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嘎子在车顶上发现了藏在树林里的敌人。

嘎子在河里发现了敌人的车队。

b. 嘎子在抽屉里发现了一把手枪。

嘎子在枪栓上发现了一个记号。

嘎子在煎锅里发现了一块烧饼。

(3)a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4)名词[施事]+发现+名词[受事]时,名词[施事]+(是)在+名词[处所] 而(3)b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5)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词[处所]例(3)a的词类序列(设为[A]式)可以变换为(4)词类序列(设为[C]式),即(6)[A]式→[C]式例(3)b的词类序列(设为[B]式)可以变换为(5)词类序列(设为[D]式),即(7)[B]式→[D]式注意:[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即(8)[A]式→[C]式[A]式→*[D]式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即(9)[B]式→[D]式[B]式→*[C]式实际上,(2)的词类序列表示的语义关系相当复杂。

仔细观察下列句子:(10)a. 兰兰在屋顶上数星星。

b. 明明在钢笔上刻记号。

c. 冬冬在盘子里抓花生。

d. 芳芳在词典里查生词。

e. 园园在院子里倒垃圾。

f. 艳艳在商店里买文具。

g. 壮壮在操场上踢足球。

h. 佳佳在汽车上喷油漆。

i. 灵灵在池塘里钓鲫鱼。

j. 倩倩在小河里洗衣服。

再看一组例子:(11)我送一件衣服给她。

(12)我买一件衣服给她。

(13)我做一件衣服给她。

这三个结构层次一样,但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并不同,试用变换分析法加以分化。

它们的词类序列都是:代词+动词+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与事)从结构层次上来看,都是第一层主谓关系,第二层为连动关系。

但从语法意义来看,“我送了一件衣服给她”是包含了两个行为,但只有一个过程。

而“我投了一件衣服给她”和“我做了一件衣服给她”则包含了两个行为以及两个过程。

3.2 什么是“变换”?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物海里斯(Z. S. Harris):变换(transformation)即“结构不同而等价的序列之间的替换”(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1952);“两个有着相同的个别同现集合的形类相同的不同结构之间的形式联系。

”(《语言结构中同现和变换的分析方法》,1957);“两个有着相同词类的n个词的句式,如果其中一个n元组集合的句式中某一个能让人满足的句子X跟另一个n元组集合的句式中某一个能让人满足的句子Y,在排列词序的可接受性上相同,那么对该n元组集合来说,这两个句式互为变换。

”(Transformational Theory《变换理论》,1965)3.3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其客观依据是句法格式的相关性。

各个句法格式,表面看似乎各不相同,实际上彼此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14)a. 小王送给女朋友一束鲜花。

b. 小王送了一束鲜花给女朋友。

c. 小王把一束鲜花送给了女朋友。

d. 那束鲜花被小王送给女朋友了。

e. 那束鲜花小王送给女朋友了。

(14)各例词类序列、内部层次构造、句法结构关系以及所表示的语法意义都不同,它们是不同的句法格式。

但是句中所包含的各个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却相同,这使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存在着结构上的相关性。

造成这种相关性的原因有二:第一、语言表达要求细致,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句法格式来表达,从而造成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义句式。

第二、语言表达要求尽可能经济,这又常常在一定的上下文里省略一些词语,这就造成原本属于不同句式、内部语义关系也不相同的两个句子在表面上成了形式相同的歧义句。

例如:(15)a. 肉吃了 b. 鸡吃了 c.牛吃了梨吃了鱼吃了猪吃了饭吃了虾吃了马吃了3.4 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变换分析的着眼点不在所分析研究的句法结构的内部,而在所分析研究的句法格式的外部。

具体说来,变换分析是通过考察所研究分析的有歧义的句法格式跟与之在结构上有相关性的另外的句法格式之间的不同联系来达到分化原歧义句法格式的目的的一种手段。

变换是句式的变换,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两种结构不同的句式之间的依存关系。

按照这个精神,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得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第一、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个变换矩阵。

变换矩阵由三部分组成:(一)左边是所要研究分析的句法格式(称为“原式”)及其一个个具体实例。

(二)右边是与原句式在结构上有相关性的另外的句法格式(称为“变换式”)及其一个个具体的实例。

(三)原式及其实例和变换式及其实例之间用一般箭头“→”表示变换关系成立,用加斜杠的箭头“-/→”表示变换关系不成立。

例如:(16)a. 台上摆着鲜花→鲜花摆在台上-/→台上正摆着鲜花门上帖着对联→对联贴在门上-/→门上正帖着对联黑板上写着字→字写在黑板上-/→黑板上正写着字床上躺着病人→病人躺在床上-/→床上正躺着病人前三排坐着来宾→来宾坐在前三排-/→前三排正坐着来宾b. 台上演着梆子戏-/→梆子戏演在台上→台上正演着梆子戏门外敲着锣鼓-/→锣鼓敲在门外→门外正敲着锣鼓外面下着大雨-/→大雨下在外面→外面正下着大雨教室里上着课-/→课上在教室里→教室里正上着课大厅里跳着舞-/→舞跳在大厅里→大厅里正跳着舞第二、在变换矩阵中,左边作为原式的一个个实例,其形式(即词类序列)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必须一致。

第三、在变换矩阵中,右边作为变换矩阵的一个个实例,其形式(即词类序列)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必须一致。

第四、在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必须保持一致。

第五、在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二者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别一致。

3.5 变换分析的作用第一、可以更有效地分化歧义句式。

(“咬死了猎人的狗”)第二、有助于把语法研究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

“还”和“更”的用法差别:(17)哈尔滨比这里还冷哈尔滨比这里更冷老张比老李还有钱老张比老李更有钱冬冬比壮壮跑得还快冬冬比壮壮跑得更快(18)那孔儿比针眼还小*那孔儿比针眼更小他呀,比狐狸还狡猾*他呀,比狐狸更狡猾他们跑得比兔子还快*他们跑得比兔子更快使用程度副词“还”的比字句,除了表示比较外,还能表示比拟,这是使用程度副词“更”的比字句所不具备的。

“不”和“没”的区别:(19)这只菠萝不大*这只菠萝不拳头大我家离他家不远*我家离他家不几里远这块砖头不重*这块转头不两斤重(20)*这只菠萝没大这只菠萝没拳头大*我家离他家没远我家离他家没几里远*这块砖头没重这快砖头没两斤重“不”后的性质形容词不能受离散性名词(有界名词)修饰,而“没”后的性质形容词却可以受离散性名词修饰。

3.6 变换分析的局限变换分析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式,但不能用来解释造成歧义句式的原因。

“N1+在+NPL+V+N2”歧义格式解析0 引言0.1 吕必松(1988)举过留学生造句练习中的一个病句:“我把饺子吃在五道口食堂”。

[1]该“句”可以认为是由原式“我在五道口食堂吃饺子”变换来的“把字句”。

可以看出,原式很通顺。

我们把原式抽象为“N1+在+NPL+V+N2”。

这是表示活动或事件发生过程中相关事物所处场所的常用表达格式。

1该格式的特殊性在于,“在+NPL”表示的处所可以有四种情形:(一)说明N1的处所,如“冬冬在屋顶上数星星”;(二)说明N2的处所,如“冬冬在手背上写字”;(三)表明N1、N2同时所处的环境,如“冬冬在教室里擦黑板”;(四)在表明N2处所的同时,是否也说明N1的处所,依语境而定,如“冬冬在汽车上喷油漆”。

0.2 “在+NPL”有的可以挪至补位,如“冬冬在手背上写字”可以说成“冬冬写字在手背上”。

但“在+NPL”有时是不能挪至补语位置的,如“冬冬在屋顶上数星星”不能说成“冬冬数星星在屋顶上”。

有时“在+NPL”表面上可以挪至谓语动词后做补语,但这样挪动位置后,句子的意思与原句迥然有别,如把“冬冬在脸盆里洗手绢”说成“冬冬洗手绢在脸盆里”,意思便发生了变化。

0.3朱德熙(1980)[2]、(1981)[3],施关淦(1980)[4],邵敬敏(1982)[5],齐沪扬(1994)[6]、(1998)[7],俞咏梅(1999)[8]等对该格式中V的语义特征和“在+NPL”的语义关系做过富于启示性的研究。

本文的目的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在+NPL”的语义指向为视点,力求分化出该格式的歧义类例,并扼要分析其内部成分的语义关系。

1 “在+NPL”专指N1“在+NPL”专指N1,表示N1从事“V+N2”这一活动时所在的“定点”位置。

因为“在+NPL”在语义上跟N2无涉,所以不能被移至句尾,也不能同时通过“把”字将N2置于V前。

例如:(1)兰兰在屋顶上看月亮。

*兰兰看月亮在屋顶上。

*兰兰把月亮看在屋顶上。

1 表示状态的“N+在+NPL+V”格式,如“邮票在信封上贴着”、“一群儿童在湖边走着”,其中的“在+NPL”明确指向N,而且当后置做补语时,其语义关系基本不变。

因此该格式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2)康司令员在司令部指挥实弹演习。

*康司令员指挥实弹演习在司令部。

*康司令员把实弹演习指挥在司令部。

变换式不能成立的原因显然跟“在+NPL”的语义指向有关。

原式的“在+NPL”前指N1,而变换式的“在+NPL”则就近指向了N2。

[9]然而,虽然“屋顶”和“司令部”都具有[+容人][+容物]的语义特征,但经验证明(1)和(2)的原式及其变换式中的N2客观上与“在+NPL”并不存在语义上的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