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报告书学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课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言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的有关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
为了贯彻落实好这一改革精神,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环节的规范性,避免形式主义及随意性,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特设计、制作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的《实践报告书》。
希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达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达到培养学生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解、传播和践行国家方针政策,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同时还达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本《实践报告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著作选读二、社会调查三、热点讨论本《实践报告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定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请每位学生积极配合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安排,认真完成本《实践报告书》规定的内容。
要么由任课教师指定其中一项来完成,要么由学生自己在以上三个部分当中任选一项来完成,具体要求根据各课程情况来决定。
实践报告分数占总成绩的15%(即平时成绩的50%)。
《实践报告书》的填写须实事求是、诚实守信,一旦发现抄袭、剽窃、作弊等不诚信行为,该《实践报告书》涉及的考核成绩以零分计。
本《实践报告书》主要在每学期课程的最后两周左右集中完成,共计8学时。
附录:教师评阅标准其次,要切实保障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必须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国家提出了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不仅要继续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创新,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而且要引导其他各类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还要优化学科专业等结构,重点扩大高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化区域布局结构。
第三,如何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加强政策措施保障。
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纲要》还提出,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要正确处理三个层面的问题,即处理好大学和政府的关系,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大学与社会要加强互动。
学校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关键时刻,学习好和贯彻好《纲要》精神,对于我们目前的工作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同时《纲要》中提出的很多重大课题也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努力思考和实践的重点工作。
一、原著选读(不少于1500字)基本要求:选取下面所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参考书目中的某1篇著作进行认真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包括其年代背景、基本内容、历史意义、读后的感受或体会等)。
原著书目:1. 毛泽东:《论持久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3. 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4.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5.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6. 邓小平:《在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讲话要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7.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8. 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9. 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10. 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参见人民网、新华网等政府网站)二、社会调查(不少于1500字)基本要求:请同学们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时间,选取一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对改革开放的认识相关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调查的形式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分小组集体进行,完成调查后,每位同学写出一份调查报告。
(比如:参观中国光谷、武钢企业;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节假日回家就某一热点问题进行调查走访,如武汉“两圈一带”实施方案,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双刃剑”问题,市民听证与民生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三农”问题,环保问题,健康状况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住房问题,收入差距问题,社会道德风尚问题等均可。
)调查报告内容包括调查的时间、地方、调查过程、调查后的感受,如有调查问卷,请附页提供。
三、热点焦点问题讨论(不少于1500字)基本要求:请同学以寝室或小组为单位,联系所学课程中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的一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辩论或讨论,要求每位同学在参与讨论后,写出当时讨论的方式及讨论时的一些主要观点以及讨论后的自己的一些认识。
(如金融危机问题,克隆伦理问题,农村城市化问题,经济转型与社会就业问题,理论创新,社会公平与效率问题,先富与共富问题,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以人为本与以钱为本问题等。
)教育——国家的基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已正式发布了。
《纲要》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征程,必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认真领会和把握《纲要》的精神和实质,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重科教才能强国家《纲要》开宗明义地提出:强国必先强教。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纲要》和讲话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加快推进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共同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而奋斗的伟大号召。
把教育作为国家和民族复兴最根本的事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
1978年10月,邓小平提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的重要论断。
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升华到一个新高度,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强国必先强教”战略的决心。
回顾历史,教育强则国家强,是人类社会近现代以来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客观规律。
面对现实,强国必先强教,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必由之路。
国运兴衰系于人力资本强弱,人力资本兴衰取决于国力强弱。
这是两千年来中国经济和人力资本积累的最基本的历史经验。
我们坚信,中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之日,就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时。
二、必须优先发展教育《纲要》是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而制定的。
这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
这就从根本上明确了中国教育的地位,为党和国家尊师重教、全体人民热心兴教提供了新的思想和行动指南。
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第一次把教育提高到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之一的地位。
党的十三大、十四、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均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们党的一贯追求,也是我们党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时代发展趋势的体现。
三、育人为本的核心战略育人为本是《纲要》确定的工作方针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纲要》将素质教育思想一以贯之,并强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明确这一主题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首先要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是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其次是解决好培养内容和方法的问题,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育人过程中要坚持德育为先。
党和国家一直强调德育为先的育人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与此同时,加强能力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培养,增强核心竞争力。
四、改革创新的发展战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纲要》在多个层面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追求:从观念上,强调公平、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从体制上,明确行政部门、学校的定位与分权,公办与民办学校的法律地位平等;从教学模式上,强调启发式与开放式;从教育手段上,强调推进信息化。
《纲要》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上,比较全面和系统地对人才培养体制问题做出了规划,包括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评价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