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史教学大纲(选修课)一、课程性质和目的‚道家思想史‛是人文学院本科选修课之一,它是以先秦文学为基础衍生出来、以拓展学生视野和改善学生知识结构为目的的课程。
它以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主张作为主要的阐释对象,兼及道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情况,使学生了解老子、庄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及道家思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明确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特别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诉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处世哲学等各方面的深刻影响,正确评价道家思想的功过是非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以便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二、学习内容和具体要求本课程主要学习有关道家思想的基本知识;老子的宇宙观、政治观、人生观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老子的思想结构及其思维方式,老子思想的渊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庄子的本体论、相对主义、人生哲学等方面的基本内容;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要求学生掌握老子、庄子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并能进行正确的评价,使之成为自己思想观念的有益组成部分,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三、讲授时间和方法本课程计划36课时,以讲授为主,自学为辅。
四、考试方式一考查五、讲授内容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派别,它与儒家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道家思想产生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1、道家产生于春秋末年,创始人为老子。
2、至战国,老子学说衍生为二,一是与当时的黄帝崇拜相结合,形成黄老学派,其特点是以老子政治思想为主体,又杂采儒、墨、名法。
二是与庄子理论相结合,形成老庄学派。
其特点是更加崇向虚无,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为士大夫提供处世理论依据。
3、汉初七十年黄老学说盛行,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成为国家政治指导思想。
4、武帝以后儒学独尊,黄老失势,道家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先秦道家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后世通过对它们的诠释,滋生出新的理论体系,如魏晋玄学。
虽有鲜明道家色彩,但由于吸收了别的学说成份,又与原始道家有别。
二是与宗教结合,东汉末年以后,道家著作成为道教的经典,道家理论被道教徒宗教化,道家思想借助道教得以流传。
但二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一为学术流派,一为宗教组织。
5、南北朝以后,道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派别已不存在,专以道家名世的人也不多见,但其思想并未消失,典籍中常见其踪影,且向佛教、儒学、医学等方面渗透。
许多思想家的学说中也经常论及,注解道家经典的活动一直未曾停止,甚至宋徽宗、明太祖都通过注解《道德经》来阐述其政治主张,有些思想家还有相当浓厚的道家思想色彩。
(二)老子其人其书的有关问题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的老子部分是记载老子生平最早的资料,也是最可靠的资料。
从《史记》可知,老子是楚国人,叫李耳,为周守藏室之史。
与孔子同时,或稍年长于孔子。
孔子向老子问过礼。
《道德经》为老聃自著,成书时间大概为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
其学以研究道德为主,老子是个隐士。
(三)老子思想解析1选读部分《老子》原文2老子思想分析①老子的本体论及其与政治论、人生论的关系老子在继承前人有关‚道‛论的基础上,将‚道‛上升为内涵丰富的哲学概念,‚道‛是其宇宙观的代名词。
道无形无象,不可感知,但又确实存在,且为‚众妙之门‛。
老子对‚道‛的特点论述清晰:A‚道‛创生万物,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B‚道‛具有自然、无为、虚静、柔弱、循环运动和不争处后的特点。
老子以‚道‛为世界万物之源,克服了以单个具体事物为世界万物之源而无法说明世界统一性的弱点,否定了天神、上帝创世的神话。
老子论‚道‛旨在为解决政治、人生所面临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引和具体方案,以‚道‛为标志的宇宙观与其政治观、人生观关系密切。
◎老子本体论与政治论的联系23章:以暴风骤雨不可持久,告诫统治者不可施行暴政。
32章:以天地相合降甘露,普施大地,人们均而得之的现象,劝告统治者对百姓不要横加干预,任其自治,可保平安。
同时告诉治政者不可无限止地追求名分。
37章:直接提出君王的行为应以‚道‛为依据。
77章: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要求君王效法天之道。
◎老子本体论与人生论的联系9章:以许多自然现象告诫人们凡事不可追求满盈,应该功成身退。
73章:以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要求人们不要争强好胜。
76章:以人生而柔弱、死而枯槁为例,说明人生在世应该柔弱处后,不可刚强争先。
◎老子政治论、辩证法和人生论的联系43章:从天下至柔可以战胜至坚,引申至无为之政胜过有为之政。
2章:旨在阐述许多概念是在相对待中产生的,后者的产生常是前者出现时未曾料想到的,由此得出无为之政的政治效果也是人们未能预见的。
由此可见,老子思想中,本体论是最高层次,政治论、人生论是中心内容,前者是后者的形上依据,后者是前者在现实层面的落实。
其思想溶融哲学、政治、人生三位于一体。
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既超越人伦,又内在于人伦,道的境界是自然、政治、人生相合无间、浑然一体的境界。
老子的‚道‛,既是世界万物之本,又是事物运行的规律、法则,甚至是人们处世的方法。
其本体论、政治论、人生论、辩证法、认识论浑然一体,其原因在于老子不是以探究宇宙世界本源为旨归,而是借助于对‚道‛的思索,阐述治国安民、个人立身处世的方略,解决现实人生的诸多问题。
老子‚道‛的特点,实际是老子对自然现象和历史经验以及自己立身处世生活经验的总结。
②老子思想的结构特点和论证方法老子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某些特点、规律上升为‚道‛的特征,把它作为自己政治人生哲学的形上依据,改变了《左传》《国语》中许多人物借用历史材料和天意来论证自己观点的做法,从考察天地人三者的联系出发,第一次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整体考察,所以他每每将天地万物运动的规律作为人类活动的依据。
由于将‚道‛上升为万物之源和自然、社会、人事之所本,为老子独创,故老子常将‚道‛称为我之道,并为人之所不解感到苦恼。
人道的基本原则是顺从天道,我们认为老子思想体系的结构方式是:以人类活动为基点,以天地万物为依据,以道为论证工具,以落实到现实层面指导政治人生为最终目的,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人---天地---道---人。
③老子的政治观老子政治的核心是无为,无为政治提出的形上依据是天道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政治提出的社会现实基础是有为政治的失败。
有为政治的主要表现是:A以德治国。
周公‚敬德保民‛。
B以智治国。
《礼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C以法治国。
商鞅‚一断于法‛、子产‚铸刑书‛、赵盾‚制事典‛。
D以力治国。
春秋五霸为代表。
老子的无为政治,实为自然政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a清静无事,顺其自然。
b排除文化与智巧。
C柔弱取后而不争。
③老子的处世哲学处世哲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A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B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我关系。
孔子侧重于人道,从人道出发强调天人关系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而老子侧重于天道,提倡自然主义,强调人性和天道均取其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和谐。
老子处世哲学的主要内容:a对名利、善恶采取超越态度,主张‚知足‛,因为过分追求名利有伤身心健康,善恶又可相互转化,故提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b‚为而不争‛‚为而不有‛。
争夺既伤人本性,又致社会不安,且有灾祸加身,不争反能达其目的。
c虚怀若谷,柔弱处后。
老子认为人生世上,一要胸怀阔大,二要谦虚谨慎,三要柔弱处后,不要争强好胜。
D以德报怨,宽以待人。
⑤老子的辩证法老子辩证法的主要内容:A认为事物是运动和变化的。
B矛盾对立双方常常互相依存于一个统一体中。
C矛盾均要发生转化,物极必反。
老子辩证法的缺陷:忽视了矛盾转化的条件,变成了矛盾必然转化的宿命观。
认为事物的运动都是循环往复的,不知道事物是在螺旋式的上升。
老子崇尚阴柔,表现出明显的女性化特点。
老子思想特点的形成与楚文化有关。
⑥老子思想的渊源A对《金人铭》(《说苑〃敬慎篇》)思想的继承和发挥a反对多言,《金人铭》‚无多言,多言多败‛。
b、将祸福消灭于萌芽状态‚c、守柔去刚,执雌持下的思想。
d无多事。
‚无多事,多事多患‛。
B对《周易》的继承和发挥a变易。
b矛盾。
c矛盾转化。
C对《尚书》《左传》《国语》等书的继承a尚柔。
b恶盈。
C无为。
d顺乎自然。
e有关辩证思维。
⑦老子的社会文化批判老子的社会文化批判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政治上,以人道主义和民本主义思想为武器,批判现实政治的人性沦丧、荼毒生灵。
②道德文化上,用归朴返真的‘自然’精神来批判现实道德文化的虚伪和沦落。
③人生问题上,用全性葆真、贵生重死的养生论来批判现实社会的人们(统治者)放纵私欲,自毁生命。
老子的社会理想是小国寡民。
(四)庄子生平最早的完整记载是司马迁的《老庄申韩列传》,基本情况是:1贫穷。
向监河侯借米,穿补丁衣服见魏王,经常面黄肌瘦。
2清高。
自比凤凰,不愿出仕为官,为虚名所累。
3与惠施为友。
二人常进行学术论争,‚濠梁鱼乐‛即为典型。
4思想上以老子学说为本,但表现的方式却多是人、物相语而寄意遥深的寓言,且嘻笑怒骂,自然天成。
(五)《庄子》篇目《庄子》共33篇。
分内、外、杂三部分。
先有内、外篇之分,然后再从外篇中划分出杂篇。
当代大多数学者主内七篇为庄子自著,高亨先生为其代表。
但任继愈先生持相反之论。
学术界普通认为《庄子》内七篇为庄子自著,外、杂篇是其弟子后学所写,二者表现出源与流的关系,即内篇在前,外、杂篇在后。
(六)庄子的自然哲学其自然哲学主要是由思考万物的形成及万物存在运动的形式、以及宇宙的最后根源三个部分所组成。
关于万物的形成,人类思考的结果有:中国1天生万物。
《诗经》为代表。
2以五行为万物之源。
史伯为代表。
3以气为万物之源。
《管子》和庄子后学。
西方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来源是水。
2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无限者‛,亚里斯多法认为这种无限者是比水稀薄的东西。
3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是世界之本源。
4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之源。
庄子认为‚物物者非物‛‚有形生于无形‛,‚道‛为世界万物之源。
‚道‛生万物通过‚气‛自然进行。
每种事物均有阴阳二气,相互激荡产生万物。
作为宇宙本源之道具有如下特性:1自本自根。
2普遍存在。
3主宰万物。
4超越万物之上。
庄子的道涵盖自然和社会,包括天道与人道。
(七)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思想的核心是人生哲学,其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是对人生思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如何摆脱人生的困境是庄子人生哲学中思考最多也是最有特色的地方所在。
1人生的困境和矛盾庄子认为人生身陷自然和社会两重困境。
来自自然的困境主要表现为生与死。
来自社会的困境主要表现为时与命。
由此,庄子认为人生充满矛盾:①人与宇宙的矛盾:宇宙无始无终,空旷无垠,人生短暂而身体渺小。
②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个人的自由意志与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相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