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年月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二外交关系的突破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
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
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
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
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
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
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
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
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
⑵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
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
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⑶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
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
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⑷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
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
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⑸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
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
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考试内容与要求: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及意义。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以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多边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学习要求: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内容,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及意义。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以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
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他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它是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
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中国重返联合国。
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着中国以一个新的身份登上国际舞台,成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影响的前提和基础。
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学生感受中国外交发展的艰难历程,有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中美关系解冻及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中美关系的解冻,有着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使中国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它同时宣告了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第二,美国与苏联争霸世界中的守势地位所致;第三,中国为应对来自北方的现实威胁——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
这是影响中美寻求改善关系的重要动因。
在实际行动中,双方都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步骤。
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他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开展的多边外交活动。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是适应国内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形势发展变化需要而制定的。
在新时期外交政策的指导下,中国外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外交活动十分活跃,国际地位和威望不断提高。
重点掌握这一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国际事务是非常重要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难点:对新中国外交政策背景的分析。
亚非会议。
学生对亚非会议为什么能在与会国彼此之间存在各种矛盾和分歧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巨大成功难以理解。
因此,教学中要围绕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和各国代表团的共同努力,来分析亚非会议成功的原因。
中美关系解冻、中国重返联合国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之间的关系。
其中既有大国之间的关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有中美之间战略目标与现实利害之间的关系调整。
因此,教师应注意结合当时的国际关系为学生进行具体的讲解。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邓小平关于战争与和平科学判断的关系。
邓小平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科学判断,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理解这一点,对于认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努力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并充分利用教科书所给信息,简要分析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
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
通过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的分析和过程的了解,及对其在指导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实践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的归纳,探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简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及其意义。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背景、经过及影响,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关于世界形势的科学分析和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学习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
了解中国为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外交努力。
二、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利用教科书上的图片资料和通过各种途径查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其他图片、音像等资料,引导他们借助形象思维感知历史。
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举措是在瞬息万变的世界总体局势下确立并运行的,所以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学习中国外交史;中国的外交历程是中国与世界相互交往的过程,所以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帮助学生全面的分析历史问题、多角度的认识历史现象。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通过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探讨这一事件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通过搜集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主要史实材料,结合当时的背景及今天的现状来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书目及网址,搜集新时期的外交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和探究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
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进一步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基本原则,从而加深对人文精神的进一步理解。
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通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中美建交的曲折历程,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通过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情况,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争取和平的精神。
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坚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和未来、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现代意识。
【教学流程】投影:《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签订场景这组图片反映了旧中国的外交。
你有何感想?答:……翻开中国近代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总是一幅幅刺目的画卷: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经济凋敝,生灵涂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一条条不平等条约,像是一个个噩梦,萦挥不去。
“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国际舞台,尽展大国雄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的朋友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