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翻译题

古代汉语翻译题

古代汉语翻译题: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 遂烹彘也。

译文: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

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 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

"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

小孩子并不懂事,什麽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

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

"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

2.《战国策》扁鹊见秦武王[文言文/古文原文]:昔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文言文翻译/解释]:从前扁鹊拜见秦国的武王,武王告知他自己的病,扁鹊请求让他来治好这病。

[文言文/古文原文]: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文言文翻译/解释]:(国王)左右的人说:‚您的病,在耳朵前面,眼睛下面,去除它未必能彻底清除,那将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清。

‛[文言文/古文原文]: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文言文翻译/解释]:武王把这些话告诉扁鹊。

扁鹊恼火地扔下治病的器具说:‚您和懂得治病的人商量治疗(的方案),却和不懂的人否定治疗(方案),用这样的方式主持秦国政治,那么您一定会亡国的啊。

‛3.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翻译: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往看望他。

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子恐慌起来,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

庄子前往看望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 ,你知道吗?鹓 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

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 刚巧从空中飞过,鹞鹰抬头看着鹓 ,发出一声怒气:'吓'!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叱我吗?"4. 荆庄王立三年,不听而好隐。

成公贾入谏,王曰:‚不榖禁谏者,今子谏,何故?‛对曰:‚臣非敢谏也,原与君王隐也。

‛王曰:‚故不设榖矣?‛对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动,将以定志意也;其不飞,将以长羽翼也;其不鸣,将以览民则也。

是鸟虽无飞,飞将冲天;虽无鸣,鸣将骇人。

贾出矣,不榖知之矣。

‛明日朝,所进者五人,所退者十人。

群臣大说,荆国之众相贺也。

翻译:楚庄王继王位三年,不喜欢直言进谏而喜欢隐语。

成公贾进谏,庄王说:‚我禁止进谏,现在你来进谏是什么缘故?‛成公贾回答说:‚我不敢来进谏,我是和君王说隐语的。

‛王说:‚为什么向我说隐语呢?‛回答说:‚有只鸟栖息在南方的山上,三年不动不飞不叫,这是什么鸟?‛庄王猜度说:‚有只鸟停在南方的山上,它三年不动,是用来定自己的志向;它三年不飞,是用来增长翅膀(增强国力);三年不叫,是用来观察治民的法则。

这只鸟虽然不飞,飞就要冲天;虽然不叫,叫就要惊人。

你出去罢,我知道这个隐语的意思了。

‛第二天上朝,提拔了五个人,贬退了十个人。

群臣非常高兴,楚国的百姓互相庆贺。

5.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一》: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国人尽服之。

公使吏禁之。

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

断其带。

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晏子见。

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

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

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善。

使内勿服。

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翻译:灵公喜欢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全国(女)人全都穿男人服装。

灵公派官吏禁止她们,(并且)指出:‚穿扮男人服饰的女子,撕破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

‛(虽然人们都)看见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还是不能禁止。

晏子进见时,灵公问道:‚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穿扮男人服饰,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都亲眼看见还是止不住。

为什么啊?‛晏子回答说:‚您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却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您为什么不让宫内(女人)不穿扮(男人服饰),那么外面也就没有人敢了。

‛灵公说:‚好。

‛令宫内不要女穿扮男人服饰,过了一个月,全国就没有女穿扮男人服饰了。

6.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翻译:人做学问,如果不是一天天进步,那就是在一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不好的习气。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路费,仍要广泛得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与古人相合,以便探求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像一个面对着墙壁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勉励自己吗?7.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宴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不寒。

‛宴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宴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命出裘发粟,与饥寒。

今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宴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译文: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大雪下了三天而不停,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裘衣,坐在殿堂侧边的台阶上。

晏子进宫拜见景公,站了一会儿,景公说:‚怪啊!大雪下了三天而天气竟然不寒冷。

‛晏子回答说:‚天气果真不寒冷吗?‛晏子笑了笑。

景公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德君王,吃饱的时候能知道有人在挨饿,穿暖的时候知道有人在受寒,安逸的时候知道有人在辛苦。

现在君王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啊!‛景公说:‚说的对!我听从您的教诲了。

‛于是就下令拿出衣物和粮食,发放给饥寒交迫的人。

命令凡看见路途时候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个乡,看见在里闾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一家,巡行全国统计发放数字,不必报他们的姓名。

已任职的发给两月救济粮,生病的发给两年救济粮。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晏子能够明白自己应做的事,景公能做他所高兴做的事。

‛8.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于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译文】赵襄王向善于驾车的人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习不久之后就与他进行比赛,赵襄王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

赵襄王说:‚你教我驾车,没有把真本事全传给我。

‛王子期回答说:‚本领全部都教给你了,只是你使用得不恰当。

但凡驾车特别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目的。

现在国君在落后时就一心想追上我,跑在前面时又怕我赶上,其实驾车赛跑这件事,不是跑在前面就是掉在后面。

不管是跑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都总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输赢上,怎么能有心思去关心调整马呢?这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的原因了。

‛【启示】赵襄王同王子期赛马,在三次的比赛中,都没有超过王子期。

赵襄王的逞强好胜,能够青出于蓝胜于蓝,当然值得赞誉。

问题在于青之所以能够胜于蓝,需要在老师的教导下,悉心向学,并且下一番工夫,勤学苦练,才能做到。

赵襄王跟王子期学御,时间不长,就要求跟老师比赛,姑且不谈技术掌握得如何,单就驾车的基本要领还摸不着边。

这种急于求胜求成的做法,实在是学习之大敌。

水到才能渠成,水还到不了,便要求渠成,要求发挥作用,是绝难办成的。

赵襄王学御之事,无疑是极好的启示。

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做任何事,如果不专心致志,而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

做学问也是如此,只有抛弃杂念,集中精神,才能使自己的智能得以充分发挥,取得好的成绩。

9. 若石隐于冥山之阴,有虎恒蹲以窥其藩。

若石帅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日入而燎辉,宵则振铎以望;植棘树墉,坎山谷以守。

卒岁,虎不能获。

一日而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己者矣。

于是驰其极撤其备,垣坏而不修,藩绝而不理。

无何,有貙逐麋来,止其室之隈,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

若石不知其为驱也,叱之,不走;投之以块,貙人立二爪之,毙。

翻译; 若石隐居在冥山的山北,有老虎经常蹲在他的篱笆外窥视。

若石率领他的人昼夜警惕。

日出的时候敲响钲,日落就点起篝火,夜晚就敲铃铛守夜。

种荆棘灌木、在山谷筑墙来防守。

一年过去了,老虎没有得到任何东西。

一天老虎死了,若石大喜,自以为老虎死了没有对自己形成威胁的动物了。

于是放松了警惕和机谋,撤除了防备。

墙坏了不修,藩篱破了不整理。

没过多久,有貙追捕麋鹿来到(这里),在他家的一角停了下来,听到他的牛羊猪的声音就进入并吃它们。

若石不知道它是貙,呵叱它,它不跑开,(又)用土块打它,貙象人一样站立起来用爪子抓死了他。

10.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31),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翻译:做君王的无论愚昧的、聪明的、贤良的,不贤良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做好国君,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但是亡国破家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治国的君主好几代都没见到过,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