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嬲鞘
禅趣之美
——从《鸟鸣涧》谈王维山水诗之美
O俞美玉
严羽认为以诗说理应该“不涉理路,不落言鉴”,其意思正如钱
钟书所说的“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
相无相,立说无说”,也就是说以诗说理要有理趣而无理语。
这一说
法正符合黑格尔关于美的看法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这理
趣正是由李泽厚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来体现的。
王维的山水诗
无疑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典范,也是有理趣之美的诗歌典范。
王维山水诗的理趣即为禅趣。
王维有很高深的佛学修为,他
先从师北宗道光禅师,“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后倾心于南宗掸
法,从师神会禅师,深得禅学真谛。
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
之心性即是虚空不实”有深刻的体悟。
慧能《坛经》说:“心量广大,
犹如虚空。
……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
人,恶法善法,天空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慧能认
为心性虚空,所以广大天边,因此一切世间万物皆可包容于内。
而
世间万物在其本性上也只是虚空。
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
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即无论物、我,无论内在之心性,还是外
在之境象,在本体上都是虚空不实的。
由此出发,禅宗认为,若要
明心见性,体认自己性空之本性,即通过内在之心性与外在之物
境的契合交彻而获得一种对于“空”的证悟,这种证悟即是解脱。
无疑王维对此心领神会,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王维把宗教体
会与其文学才华巧妙融合,形成他富有禅趣的有意味的形式——
山水诗。
这些山水诗以艺术的形式表现禅理,其感染力不同于一般的
禅诗偈颂。
一般的禅诗偈颂由于着意使用某种类比表现意蕴,常
常陷人概念化,沦为说理诗、说教诗、宣传诗,不但违反了禅学宗
旨,而且也缺乏审美情趣。
而王维的情景交融的山水诗,在状景抒
情中充满着禅机禅理,而这禅机禅理与其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不
着痕迹,形成了其独特的诗美——禅趣。
例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呜春涧中。
这首诗是他山水诗中脍炙人VI的佳作,诗中写春天山中月夜
景色,从字面上看是全写景的:夜,万籁无声,诗人也许伫立于山
林之中,或畅望,或沉思,这时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将它幽柔的清
光洒向深山丛林。
这洁白的月光,使幽暗的山林显现出它丰富的
体态,那么明了,那么富有层次。
抬眼四望,但见山谷空旷,幽谷草
长,溶溶月色给大自然披上了一层薄纱,整个山林显得静谧而安
详。
然而这欣欣向荣的春山沉睡了吗?没有,月色“静”而不寂,春
山“空”而不虚,山鸟被月光惊醒,不时鸣叫几声,使“春涧”显得更
加空阔寂静,突出一个“静”字。
但诗人所要描写的不仅是空寂的“静”,在“静”的画面中有动的生机,具有浓厚的生命气息。
首句中的“落”字便是“静”中之“动”,是无形的但又存在于宇宙中的必然的“动”,同时又是借助于诗人想象产生的“动”,旨在把天上地下景物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因此《鸟鸣涧》借诗情画意,表达了王维所深刻领会的掸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而不虚,静中有动。
禅既在刹那,又在永恒,变幻无常,生生不息,虚空中
有妙有,妙有即是虚空。
一切万物可以在光明晶洁的虚空中自由
来往,万物得以历历朗现,它们变幻无时但又生生不息,虽虚空无
常但又一任自然,诗人在清晰地感受着它们的同时,也在清晰地
感受着自己。
可以说,王维正是通过这种见物之性、物之境的审美
体验,从而体悟自己内心中澄明敞亮、无牵无挂、无缚无累的自我
之性的,并因此实现了解脱与超越,进入了涅磐寂静的境界。
而这
深刻而丰富的禅观是凭借其一幅恬静闲适、意境高远而丰富生动
的“春山月夜图”来表现的,给人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享受
同时,也给人以禅趣之美感体验,真正达到了“理之在诗,无痕有
味”的境界。
这就是王维山水诗的理趣之美。
进一步说,王维诗中之景即是心中之景,是其禅理的感性显
现。
禅宗认为,一切诸相不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而是
人心造成的,“人心能造成相,也能脱离相,做到离相,也就成佛
了”。
对此王维有“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的体悟,因此无论空
山明月、石上清泉,还是深树蝉鸣都是人的自性生发。
“明月松间
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之空灵清妙的心性在感性上的沉淀。
《鸟
鸣涧》是王维之“虚空中有妙有,妙有即虚空”的禅理的形象表现,
景与诗人在此融为一体,景即是诗人,诗人即景。
王维的诗表面上
看似没有诗人自我形象、行为、主观意图甚至情感的表现,只有大
自然物象本身声、光、色、态的纯然呈现,而实际上是诗人的禅理
体验与审美体验的极为清楚、动人的表现,即是诗人自我巧妙的
显现。
这是由于诗人心境极为澄明空寂,心生万象,而使景物自映
照于心而不必再着意去寻幽访胜了。
苏轼在《东坡题跋》卷二《题
渊明饮酒诗后》中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是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
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陶渊明也好,王维也好,他们都是白
性圆满具足,无待无求,亦不着意之人,他们的精神已近乎庄子所
说的“圣人”境界,因此心明如镜,览照万物,万物自现于心而无待
其去望了。
也就是说诗中一切景物皆由诗人心中禅意的自在生
发,加上诗人多才多艺的艺术才华,创造了意境优美的艺术作品,
即“有意味的形式”——富有禅趣的山水诗。
可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王维的山水诗往往是他心
灵的表现,是其禅理的艺术再现,它以静默素穆、意在象外方式表
达了自己对人生、对万物的一种体悟。
王士祯说王维的山水诗“妙
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
以“世尊拈花”、?‘迦叶
微笑”来喻王维之诗恰到好处,说明王维正是把禅理“无形有味”地
表现在他的山水诗中,构成了他诗歌的独特的美感体验——禅趣。
(俞美玉,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2004.10 万方数据
禅趣之美--从《鸟鸣涧》谈王维山水诗之美
作者:俞美玉
作者单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刊名: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2004,(10)
引用次数:0次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dyw-llyj200410004.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