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行为观察课程实施细则

幼儿行为观察课程实施细则

式在课堂上汇报
关于完成《期末综合性观察报告》的建议
为达到教学目标,期末考核将以观察报告的形式出现,具体要求是:
制定观察计划 选择适宜的观察方法并制定相关观察表格 进行观察,并记录(拍一段视频) 完成评价反思、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案 制作成PPT汇报展示 将观察报告用A4纸打印出来后在最后一节课上交
作弊处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对有杜撰数据信息、剽窃、抄袭论文等违反学术诚信的,教师应批评教育当事人,
并对相应内容的考核以0分计。
4 / 10
课程实施计划
第一周:课程介绍,幼儿行为观察概述
感官只是通道,只有大脑才能为这些感觉信息赋予实际意义;观察的基本理念是观察包 括有目的的获取幼儿行为中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赋予意义,促进幼儿的发展。对于幼儿来 说,观察比其他方法更能把握幼儿的行为表现和情绪,克服了测验的局限;在自然情景中对 幼儿进行观察是了解幼儿发展水平的最有效评价方式。
实践环节一:主题为《如何做好以行为观察为目标的拍摄工作》,时间为第三周 实践任务:到幼儿园拍摄一段可用于幼儿行为观察的视频 实践成果:视频 实践成绩评分办法:评价标准为视频完整性与时间、态度认真 该环节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10%
实践环节二:主题为《进行叙述性描述的观察记录》,时间为第六周 实践任务:对上一次所拍摄的视频进行叙述性描述的观察记录 实践成果:观察记录 实践成绩评分办法:评价标准为内容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态度认真 该环节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10%
阅读:教科书第 2 章及相关案例 课堂讨论:个案分析:浮浮沉沉 第三周:实践环节一:主题为《如何做好以行为观察为目标的拍摄工作》
实践任务:到幼儿园拍摄一段可用于幼儿行为观察的视频 实践成果:视频 实践成绩评分办法:评价标准为视频完整性与时间、态度认真 该环节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10%
第四周:观察前的准备、制定观察计划
阅读:教科书第 1/3 章及相关案例 课堂讨论:个案分析:固执的东东
第二周:儿童生长与发展总结
学前儿童发展是指 0‐6 岁儿童的身心发生的质的变化。身体的发展是指儿童机体的正常 生长和发育;心理的发展是指儿童的认识过程、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学前儿童生长与 发展的特征主要包括 4 个方面,儿童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儿童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的 统一;儿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儿童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课程学习目标
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行为观察技能,并向学生阐述在对幼儿的行为评估中会遇到 的一些基本问题。课程的具体学习目标如下:
了解什么是观察以及为什么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 了解幼儿行为观察方法的种类 掌握进行观察幼儿行为的具体步骤 掌握根据幼儿行为进行评估的技能 掌握叙述性描述、轶事描述和日记描述的观察方法 掌握时间抽样、事件抽样、频次记录和等级评定量表的观察方法
能够出席每次课堂授课,尽量不迟到,不早退;如有特殊情况需提前请假; 听讲认真、投入,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认真阅读教材及补充案例; 善于提出与课程内容有关的问题; 按时完成实践任务,并能保质保量; 完成3次实践任务,期终完成一份综合性观察报告(以小组为单位)并以PPT的形
课程内容描述
作为一名未来的幼儿园教师,您或许已经明白观察幼儿绝对不是一件浪费时间的 事。因为通过观察,您会了解幼儿当前达到了什么发展阶段,从而设计能引导他们继续 向前发展的各种活动。同时,观察也会让您能注意到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并对其及 时给予关注和照顾。再者,观察也是评估幼儿发展水平的最佳方式。本课程的主要目标 就是让学员熟知观察儿童的全过程,并成为一名技能娴熟的操作者。主要涉及的内容包 括向学员解释为什么要观察,观察记录的各个步骤,各种观察法,以及如何应用观察来 对幼儿进行评估。为了让学员能熟知各种观察方法的优劣,课堂上将引入大量的案例并 提供自我实践的机会,学员将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观察记录作业。
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观察儿童:儿童行为观察记录指南》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美】 沃伦本特森著 于开莲等译) 参考书目: 《儿童评价》 萨特勒著 陈会昌译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1日) 《幼儿园教育活动运用丛书: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 蔡春美(台)主编;华东师范大
通过《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估》这门课程的学习,幼儿园教师可以掌握观察方法的基本 知识、提高观察技能。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来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每个老师都 应该做到“眼中有孩子、心中有孩子”。带班老师对班上幼儿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有意 识、有耐心的观察,同时,对幼儿的观察需要有观察的技巧。教师一旦掌握了观察的技巧, 就可以对幼儿进行更全面、更深入地观察。教师可以在观察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有方向、 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观察的技巧也是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需要,因此,作为一名幼 教工作者,有必要学习并掌握观察的技巧。因此,《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估》是一门以实践 为主的活动性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不同观察儿童行为的方法,并能在幼儿园见习的 过程中利用所学的观察要点和技巧对幼儿进行目标清晰、方法适宜、计划周全的观察记录, 形成观察报告。具体要求是:
课程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及各个部分所占总评的比例为:
课堂参与度占20%(包括出勤率)
3 / 10
实践环节成果(每小组交一份)占30% 观察报告(每小组交一份)占50%
《期末综合性观察报告》具体评分标准:
能建立具体的观察目标 能根据观察目标建立观察计划,包括观察地点、观察对象和观察情景 能根据观察目标选择适宜的观察方法并论证该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能利用在幼儿园的见习时间实施观察计划 能认真做好观察记录,观察记录要准确、详细,尽量记录客观事实,没有主观感受 能寻找机会拍摄短暂的视频 能根据团队合作的要求互相协作完成任务 能完成观察报告,并在报告中反思本次观察的体验 能制作PPT并在课上汇报,PPT表述清楚,汇报表达清楚
该环节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10%
第十周:频次记录法、检核表法与等级评定量表法
检核表法是记录特定情境中特定行为的发生情况;特定行为是指在检核表中的项目,一 般指幼儿发展各个领域的指标;特定情境是指检核表中至少有一些行为会发生在特定的场景
6 / 10
中;检核表需要高度结构化,事先要清楚的界定将在行为情景中观察哪些项目,该方法封闭 性较强,用符号说明特定行为是否发生;选择度高,在观察之前就要选择和界定所要记录的 行为选项;必须事先确定行为是否符合你的界定。等级评定量表法是对某事物的评定是指赋 予该事物一定的价值或性质;量表只是一个工具,观察者用它来测量或记录幼儿表现的特定 技能、能力、个性等的相对程度;最难得是如何区分不同的程度,此方法运用容易,但比较 容易会遗漏数据。
学出版社;第1版(2012年10月1日)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第5版)》 科恩 (Doroth H.Cohen) 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第1版 (2013年3月1日)
学术诚信
以下行为均视为违反学术诚信,包括考试作弊、杜撰数据信息、剽窃、抄袭论文等。 考试作弊的认定与处理参照《上海师范大学夜大学学生手册》中“考试违纪和考试
阅读:教科书第 11/12 章及相关案例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完成观察与评价报告 第十一周:解释观察数据、观察与评价、档案袋评价法 正式的解释:在特定的观点或概念框架下看待和理解某个现象(有意识的思考);解释 观察结果是运用观察结果和进行评价工作的基础;错误的解释会导致不确切或不适宜的结论 和决策;高信度和高效度可以降低出现错误的机会 阅读:教科书第 14 章及相关案例 课堂讨论:档案袋评价法在上海幼儿园中运用的问题思考
实践环节三:主题为《如何运用行为观察结果评价幼儿的发展》,时间为第九周 实践任务:根据自己完成的观察记录,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评价 实践成果:完成观察与评估报告 实践成绩评分办法:评价标准为观察记录的规范与准确性以及评价的适宜性,以及 对评价结果的运用 该环节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10%
2 / 10
课程教学具体要求
1 / 10
课程教学形式
课堂面授(70%): 课堂讨论: 个案分析:固执的东东 个案分析:浮浮沉沉 个案分析:乒乓小健将 小组活动: 小组讨论并设计一个关于中班角色扮演游戏的观察记录表 小组讨论并设计一个关于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的日记描述记录表 小组讨论完成观察与评价报告
(注:由于本课程并非网络课程,因此没有网络教学环节) 课外实践环节(30%):实践环节的具体安排如下:
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
教师:何慧华 博士 (学前教育系副教授) 办公室:教苑楼811 电话:64327061 邮箱:hehuihua@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估 课程代码:017050 英文名称:Observing and Assessing Children’s Behavior 学时:60 学时 学分:3 学分 预修课程:学前教育学、发展心理学 课程类型:学前教育专业限定选修课
阅读:教科书第 7/8 章及相关案例 小组活动:小组讨论并设计一个关于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的事件抽样记录表 第九周:实践环节三:主题为《如何运用行为观察结果评价幼儿的行为进行评价 实践成果:完成观察与评估报告 实践成绩评分办法:评价标准为观察记录的规范与准确性以及评价的适宜性,以及 对评价结果的运用
阅读:教科书第 9/10 章及相关案例 小组活动:小组讨论并设计一个关于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的日记描述记录表
第八周:时间抽样法和事件抽样法
时间抽样法需要观察者从全部时间中抽取相对较短的一个时间段,观察儿童在这一时间 段中某一事先确定好的特定行为是否发生;观察时间的长度、间隔、数量都要设计得能确保 对目标现象进行有代表性的时间抽样;时间长短和分布可以灵活操作,无法收集原始数据,具 有较高的选择度。事件抽样法首先要确定想观察那些具体事件,并在观察情境中等待这些事 件的出现;事件抽样不是在固定的时间记录数据,事件发生的频率决定着收集信息的数量, 既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高度选择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