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3.1 新古典贸易思想一、人物介绍埃利﹒赫克歇尔(Eli F.Heckscher l879—1952年)于1879年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1919年发表的《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是现代赫克歇尔一俄林要素禀赋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
他集中探讨了各国资源要素禀赋构成与商品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贝蒂尔﹒俄林(Bertil G Ohlin 1899-l979年)于1899年4月生于瑞典南方的一个小村子克利潘(Klippan) 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出版了其名著《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二、与要素禀赋论有关的几个概念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roduction):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
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
要素价格(factor Price):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
例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2、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入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
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可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3、要素禀赋和要素丰度要素禀赋 (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裕 (factor abundance):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三、理论背景赫克歇尔和俄林理论的产生始于对斯密和李嘉图贸易理论的质疑。
在斯密和李嘉图的模型中,技术不同是各国在生产成本上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可是。
到了20世纪初。
各国尤其是欧美之间的交往已很普遍频繁,技术的传播已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许多产品在不同国家的生产技术已非常接近甚至相同,但为什么成本差异仍然很大?赫克歇尔认为,除了技术差异以外,一定有其他原因决定各国在不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和产品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四、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内容1.要素禀赋论的内容要素禀赋论指狭义Heckscher—Ohlin theory),又称要素比例学说(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
俄林认为,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而价格差异则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从而要素相对价格不同决定的,所以要素禀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有比较优势因而应出口的产品是它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简言之,劳动丰裕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丰裕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2.要素禀赋论的理论分析A 国家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
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是由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的。
商品价格等于生产函数与生产要素价格之乘积,在各国生产技术相同、因而生产函数相同的假设条件下,各国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商品相对价格存在差异。
C 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是由要素相对供给不同决定。
要素禀赋论的理论分析还可用图5-5加以归纳。
3.2 H-O 要素禀赋贸易模型一、H-O 模型1、基本假设(1) 两种生产要素:假定为劳动和资本;(2) 两种可贸易产品:假定为大米和钢铁。
无论生产大米还是生产钢铁,都要使用劳动和资本,但使用的比例不同。
(3) 两个国家:假定为中国和美国:中国是劳动充裕的国家,美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4) 生产要素都是给定的:可以在国内各部门自由流动,但不在国际间流动:各国的资源禀赋和生产可能性曲线不变,(5) 生产技术假定相同:为了集中分析要素禀赋差别的作用,各国的生产技术假定是相同的。
(6) 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7) 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这意味着表现两国需求偏好的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位置是完全相同的。
(8) 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意味着商品价格等于其生产成本,没有经济利润;(9) 无运输成本,无关税,或其他阻碍国际贸易自由的障碍。
2、生产与贸易模式劳动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资本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
如果两国发生贸易,劳动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果两国发生贸易,中国会增加大米生产减少钢铁生产,并向美国出口大米,从美国进口钢铁。
美国会减少大米生产增加钢铁生产,并从中国进口大米,向中国出口钢铁。
决定两国生产与贸易模式的基础仍然是生产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而这一比较优势是由要素配置而不是生产技术的差异决定的。
二、贸易影响与贸易所得1、总体均衡分析⑴国际贸易对相对价格、生产和消费的影响贸易前生产与相对价格:图3.1中两国在没有贸易时都选择A点作为生产和消费的均衡点,各国都只消费本国生产的产品。
在A点上,中美两国大米的相对价格(=大米价格Pr/钢铁价格Ps)都等于本国生产大米的相对成本,分别用P0和P0’来表示。
由于中国拥有充裕的劳动力,中国生产大米的相对成本比较低,P0假定为0.5;美国劳动力相对缺乏,大米生产的相对成本比较高P0﹡假定为1.5。
:如果两国发生贸易,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美国会向中国出口钢铁以换取大米,中国则出口大米用来跟美国换钢铁。
贸易对产品价格的影响:自由贸易对各国经济的第一个直接影响是产品价格的变动。
在总体均衡分析中,表现为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在封闭时,中国大米的相对价格低于美国。
对于中国来说,出口大米会使国内大米的价格(Pr)上升,进口钢铁又会使国内钢铁市场的价格(Ps)下降,从而使大米的相对价格上升(从P0上升到P1)。
对美国来说,情况正好相反,出口钢铁进口大米,大米的相对价格下降(从P0﹡到P1﹡)。
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只要中国大米的相对价格低于美国,中国的大米就会不断地出口到美国,美国的钢铁就会出口到中国,直至两国大米的相对价格相等为止。
这一相等的相对价格也是两国进行贸易的国际相对价格。
价格的确定:两国进行交换的国际相对价格的最终确定取决于“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供求关系。
这一最终进行交易的国际相对价格一定高于0.5低于1.5;贸易对生产的影响:先假定自由贸易后的国际相对价格为1(Pl=P1﹡=1),即每吨大米可以交换1吨钢铁。
在中国,大米相对价格的上升使中国大米生产增加钢铁生产减少。
而在美国,更多的资源则会被用来生产钢铁,同时减少大米的生产。
各国的生产点都会从原来没有贸易时的A点向点Sl转移,在新的生产均衡点Sl上,国际相对价格曲线与各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大米的相对成本等于大米的国际相对价格。
对消费的影响:中国多生产大米少生产钢铁并不意味着中国愿意多消费大米少消费钢铁,而是愿意用大米来换取更多的钢铁。
两国的生产虽然都移到了Sl点上,但自由贸易使得各国可以在国际相对价格曲线上的任何一点上进行消费。
但各国究竞用多少大米或用多少钢铁来交换则取决于本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偏向和水平。
中美两国都会沿着国际相对价格曲线找到一个社会福利水平最高的点进行消费。
在图3.1中,新的消费点都在C1。
在这一点上,社会无差异曲线与国际相对价格曲线相切。
两国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差额就是进出口。
与封闭时的情况相比,贸易对生产和消费的最根本影响是造成两者的分离。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国际贸易的数量。
从生产点(Sl)到消费点(C1)之间所形成的三角形(SlEC1)被称为“贸易三角“。
在两国贸易模型中,两个贸易三角是全等的。
二、局部均衡分析㈠ 单个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根据前面所用的例子,我们假设每吨大米的机会成本在中国是0.5吨钢铁,在美国是1.5吨钢铁。
如果我们用货币单位来衡量,并假设每吨钢铁等于1000元,那么中国每吨大米的机会成本是500元,美国是每吨1500元。
为了简化分析,我们进一步假定在封闭经济中产品的市场均衡价格等于其机会成本。
也就是说,在没有贸易时,中国大米的市场价格是每吨500元而美国是每吨l500元。
如果两国发生贸易,那么两国最终以什么价格成交呢?单个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是怎样形成的?还是用中美两国大米贸易的例子来说明单个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并假设没有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
图3.3(a)是中国的大米市场,(c)是美国的大米市场,(b)是大米的国际市场。
大米的国际价格由国际市场的供求均衡来决定。
在这一例子中,中国是大米出口国,只要价格高于500元,中国就愿意出口大米,国际市场上的供给曲线(Sx)是中国的出口曲线。
当价格等于500元,中国国内的供给量正好等于需求量,出口为零。
当价格超过500元以后,供给量超过需求量,其间的差额就可以用来出口,出口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
美国是大米进口国,只要价格低于1500元,美国就进口,价格越低,进口越多。
国际市场上的需求曲线(DM)就是美国的进口曲线。
同理,当大米价格等于1500元时美国国内市场上供求达到均衡,无需进口。
只有在价格低于1500元时,美国国内市场才出现短缺,需要靠进口来弥补。
所以美国的进口需求曲线从1500元开始。
国际均衡价格:在国际大米市场上,如果中国的出口量小于美国的进口量,供不应求,际市场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下跌。
只有在进口量等于出口量的时候,国际市场上的均衡价格才会形成。
在我们的例子中,这一价格假设为1000元,㈡ 贸易条件在经济学中,我们把一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x)与该国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M)的比率称为该国的“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简称TOT),表示为:在多种商品情况下用加权平均的办法来计算商品价格。
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为:这里,Xi是第i项出口商品的权数,出该项商品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表示;Pi是第i种出口商品的价格或价格指数。
同样,用们mi表示第i项进口商品的权数,Pm表示进口商品的价格或价格指数。
我们计算出进门商品价格:如果Px/PM的比率上升,意味着每单位出口商员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
我们称之为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则为贸易条件恶化。
㈢ 贸易对本国进口行业商品价格、生产及消费的影响自由贸易对进口行业的影响:所谓“进口行业”,指的是没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竞争能力的行业。
进口行业实际上是国内“与进口商品竞争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