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1998年我校重归教育部纪实——陈心昭现在的工大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在徐校长的带领下继续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12年前,前任校长陈心昭先生在当时极为严峻的条件下力排万难,让日渐衰落的工大成功跻身教育部直属高校,才使后面的“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成为可能,否则一切都是浮云!为了纪念建校65周年,原校长陈心昭教授写了这篇文章纪念当时的点点滴滴,也让我们工大学子记住前人的艰辛!向已经退休的原校长陈心昭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愿工大的明天更加美好!1998年我校重归教育部纪实陈心昭1998年3月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案方案的决定》。
改革后国务院部委由原来的40多个减少到29个,主管我校的机械工业部改为国家机械工业局。
根据《决定》的精神,国务院着手制定调整撤并部门所属学校建立新管理体制的方案。
方案的基本考虑是,这些部属普通高校近百所,原则上都将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其中大部分以地方管理为主,少数以中央为主。
我校在这次调整中能否进入以中央为主管理的行列,称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对于学校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因此,学校的归属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十分关切的问题。
那时,原合肥工业大学与原安徽工学院合并不到一年。
合肥工业大学的重组以及“211工程”的部门预审使学校出现了新气象,学校要加快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强烈愿望。
但是,长期投入不足,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很多,两校合并后又出现很多问题需要妥善解决。
在这样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又面临学校归属的严峻现实,对学校领导班子的压力很大。
我感到压力更大,因为那年1月5日,朱剑中书记肝病复发往上海治疗,病情逐渐恶化,我们不能让这个问题增加他的压力影响治疗,主要责任只能由我来承担。
合肥工业大学建校已五十多年,1960年就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至1962年曾隶属教育部,此后36年由机械部管理。
如果在这次调整中能进入教育部,学校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掌握的情况看,当时撤销调整的部委,每家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多至1—2所,而机械部却多达5所。
合工大当时在机械部排名第三,进入教育部的难度非常之大。
尽管许多教师干部能够体谅,但我作为校长是要负这个历史责任的。
因此,从3月10日全国人大通过《决定》起,我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尽最大努力做工作,以取得好的结果。
国务院的机构改革雷厉风行,有关高校调整方案将很快出台,下面两三个月十分关键。
校党政领导班子对此非常重视,认识高度一致,大家认为:学校的归属问题对合肥工业大学今后的发展意义非同小可,我们不能在合肥被动地等待结果,一定要争取主动,要“掌握动态,充分反映,尽力争取”。
同时,一定要做好家里的工作,要保持学校的稳定,要按照岚清同志的指示继续推进两校合并,做出成绩,这是对在北京做争取工作的最大支持。
1998年元旦前后,有一件大事对我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1996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到合肥工业大学视察,对两校合并做出了重要指示。
1997年6月,两校正式合并。
应该说,两校合并比较顺利,力度大,是实质性的,同时又较平稳。
六个月中,我们本着实质性合并的原则,已基本实现了“五个统一”,即“一套班子、一套机构、一个规划、一套政策制度、一个财务”。
11月26日,以朱剑中书记和我两人的名义向李岚清副总理书面报告,在汇报合并的情况后,希望在学校的学科学位建设方面给予支持,因为当时国家第七次学位点的审核审批即将开始。
我们将此报告直接呈送岚清同志。
只过了一星期,12月7日李岚清副总理就亲笔作出重要批示,全文为:“看到此件很高兴。
符合十五大提出的加大高校体制改革力度的要求。
希望你们动员广大师生员工同心同德,尽快融为一体,通过调整改革,优化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提高教学水平,为高校体制改革做出榜样。
所提的合理要求,请国家教委领导予以考虑。
(抄:国家教委、机械工业部)”3月19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胜利闭幕。
我参加了这次大会,并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总共只有134人,安徽省只有1名,而且已30多年没有常委,因此十分不容易。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让我担任这样崇高的职务,感到非常光荣,也深感责任重大。
我决心在绝大部分精力做好校长工作的同时,边学习,边践行,履行好人大常委应尽的职责。
我也意识到,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任职,有利于我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舞台上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发挥一定的作用。
大会闭幕的次日,上午我参加了全国人大九届一次常委会,午后即去教育部见周远清副部长。
周部长分管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研究很深,长期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他是我清华校友,与我同年,为我校的学科和博士点申报建设,我曾多次向他汇报过。
这次去主要是及早向他表达学校重归教育部的愿望和理由,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由于人大刚闭幕,高校调整的实质性操作尚未开始,故周部长表示将在制定调整方案时考虑学校的愿望。
4月29日下午,朱镕基总理、李岚清副总理主持会议,研究已撤并的工业部门所属院校的管理问题。
原机械工业部的孙昌基副部长和人事司贾成炳司长、教育司涂仲华司长参加。
会议确定了这些院校调整的原则。
自此,调整工作进入了具体操作阶段。
当晚我得知消息后立即赴京。
30日上午到教育部见吕福源副部长。
吕部长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曾留学加拿大,长期从事汽车工业的技术和管理工作,是我国汽车工业的著名专家,曾被时任副总理的吴邦国同志誉为“我认识的部长中最懂汽车的”。
他思路清晰,谦虚好学。
听教育部的同志说,吕部长双休日经常泡在图书馆里。
他到教育部工作不到一年,就得到部直属高校校长们的一致认可,认为他是个懂教育、水平高的领导。
他后调任外经贸部和商务部部长,惜于2004年英年早逝。
我向他汇报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是他是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是二把手;二是他原任机械部副部长,调来教育部还不满两月,对机械部的高效比较了解,也有感情。
吕部长后来对于我校的学科建设非常关心,我校电力电子技术学科通过国家级重点学科评审,他的支持是很重要的。
从教育部出来,简单地吃过午餐后就到机械部去见孙昌基副部长。
在新成立的机械工业局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由他分管。
我向他汇报了学校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管理体制改革中学校的想法和希望。
4月29日会议后,在国务院协调下,各相关部门对会议的决定进行具体落实,拿出了91所高校管理体制调整的具体方案。
5月19日,李岚清副总理召集会议,通报此方案,征求各部门意见。
原机械部仍由孙部长和贾、涂两位司长参加。
根据此方案,91所高校中,少数由中央管理,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多数由地方管理,拟由中央管理的高校中没有合肥工业大学。
会上,各部门对此方案都没有表示不同意见。
20日上午,根据涂仲华司长的指示,机械部教育司院校处处长刘成旭校友打电话到学校,十万火急地通报了上述情况,电话是党办主任陈鸿海接的。
我当时正在校外开会,接到陈鸿海的电话后,立刻打电话给涂司长。
真是越急躁越不顺,打了许多次,直到10点20分才与涂司长通上话。
电话里,涂司长讲了上一天会议的情况,说形势很严峻。
我当即决定马上去北京做最后的努力,但当天还不能走,因为向领导同志汇报需要准备书面材料。
那天教育部党组成员陈文博同志正在合肥调研,下午请在肥高校的主要领导到安大座谈。
在下午的会上我第一个发言,然后向文博同志告假,赶回学校准备材料。
我觉得事情已到了这一步,再找一般领导已不管用,要直接向李岚清副总理和陈至立部长汇报才行。
晚上起草好近千字的报告,打印出来,盖上学校的章。
考虑到去北京后根据情况还要作修改和补充,故我把学校的印章也带在身边。
两份报告的核心内容大致相同,报告中陈述的理由主要突出两点:一是经中共中央批准,合肥工业大学在1960年就已是全国重点大学,60年代初曾隶属高教部。
在安徽省和原机械部的院校中,办学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齐全,办学水平在全国的部属院校中处于先进水平。
同时,我在这里首次强调,合肥工业大学是安徽、江西、河南相邻三个中部欠发达省范围内唯一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对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至关重要。
二是在岚清副总理的亲自关心指导下,两校的合并工作成效明显,但困难也很大。
我在报告中着重指出,在这次机构改革涉及的高校中,既是全国重点大学,同时又正在进行力度很大的管理体制改革,仅有合肥工业大学一所。
因此,为了更好地深化体制改革,巩固改革成果,促进学校的发展,希望在这次调整中给予支持。
其实这些想法在向吕福源、周远清两位副部长汇报时都说过,但要用文字表达则必须将思路理得更清楚。
临走前,我向校党委徐惠鹏副书记交代了学校的工作。
他要我放心去北京,全力以赴做工作,学校的事在家的班子成员会恪尽职守,不出问题。
次日(5月21日)上午,我搭乘第一班飞机去北京,住在三里河的贵阳饭店。
这家饭店离机械部很近,我校来部办事一般都住这儿,每天都能看到四、五拨工大的人,那几天刘光复副校长和李钢处长为学位点的事也住在这里。
午饭后就去部教育司,见到涂仲华司长、刘成旭处长和院校处的王清池、李春江等同志。
在进一步了解和分析情况后,大家都觉得形势很严峻,但我们还是要做最后的努力。
为了与拟进入教育部的高校的办学水平作比较,在教育司查阅1998年全国的研究生招生计划时发现,这些高校中,研究生招生规模大于我校的只有3所,相等的有2所,其余均小于我们。
这个数据在说明办学层次上有一定的说服力。
傍晚,正借调在京工作的王德泽同志来,晚饭一起吃麦当劳,他也很关心这件事。
饭后,我与刘、王、李在一起商量第二天的计划。
他们走后,我就考虑如何修改给李岚清、陈至立两位领导的报告。
5月22日星期五,是本周最后一个工作日,事情很多必须抓紧办。
清晨4:30就醒了,在床上将昨天晚上修改报告的思路再理一遍,五点不到就起床写报告。
主要的修改在两个方面:一是更强调我校正处于两校合并的关键时期,突出地报告了李岚清同志1997年12月7日的重要批示。
报告中说,学校目前发展态势不错,但同时也潜伏着许多不安定的因素,最近一段时期,广大师生对学校今后的管理体制甚为关注。
为了落实岚清同志的指示,我们希望教育部能充分考虑新的合肥工业大学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将学校的管理模式列入部分较高办学水平的高校之中。
报告最后表示,我们将遵照岚清同志的指示,有信心和决心处理好改革中的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不断推进体制改革,实现改革的各项目标,使合肥工业大学成为通过合并使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全面提高的范例。
二是申述的理由从原稿的两点又增加两点:其一是从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和整体实力与水平等多项办学指标的比较,说明在这次需调整管理体制的91所高校中,我校处在前十名之列。
其二是中央和教育部领导同志曾多次强调,实施“211工程”由于因素很多,不能把进不进“211工程”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更不能把它看成是重点大学的重新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