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情况介绍按照《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分三期进行建设,其中,一期工程于2003年8月开始实施,投资约20亿元,2005年5月1日完成并对外开放;二期工程已于2006年5月18日启动,计划投资36亿,对4.89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整理和优化,二期工程将继续以湿地生态为基础、以西溪文化为精髓、以生态旅游为载体、以科研科普为亮点,打造生态西溪、休闲西溪、文化西溪、科普西溪,于今年的10月1日有限开园;三期工程约3.15平方公里,计划投资近30亿,2007启动,2008年完成。
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一、基本概况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规划总面积10.08平方公里。
目前,是国内唯一的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2005年5月1日向游客开放的首期保护工程,面积3.46平方公里,内有8大景点和124幢建筑。
首期工程主要以生态保护为主,3.46平方公里的面积中生态保护区、生态恢复区面积达3.2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近94%,历史遗存保护区和服务设施区的面积只有0.21平方公里,占6%。
二期工程在吸取一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秉承“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六大原则,大力保护西溪湿地桑基、柿基、竹基鱼塘的生态环境,保留了合建港、包家埭约2平方公里的一级生态保护区(只允许科考人员进入),并延续原有历史文脉,重点凸显了独具西溪特质的生态西溪、人文西溪、科普西溪等三大功能,恢复和重建了杭州湿地植物园,绿堤,福堤,千斤漾、莲花滩观鸟区,高庄,河渚古街,洪钟别业等七大生态、科普、文化景观。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水是西溪的灵魂和生命,湿地内河流总长100多公里,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其间水道如巷、河汊如网,鱼塘栉比、诸岛棋布;“西溪之重,重在生态”,园区内芦白柿红、桑青水碧、竹翠梅香、鹭舞燕翔,冷、野、淡、雅,皆成天趣,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其陆地绿化率在85%以上。
维管束植物461种。
西溪文化氛围相当浓厚,许多帝王将相、文人名士视其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并留下了大批的诗文词章;西溪民俗文化尤其丰富多彩,至今仍保留了“龙舟胜会”、“碧潭网鱼”、“竹林挖笋”、“清明野餐”等诸多传统民俗;西溪的宗教文化也相当发达,以寺观、庵堂、祠庙、名园等为载体的建筑文化,更增添了西溪湿地的文化内涵。
二、定位和决策历程如何保护西溪湿地,我们经历了一个认识发展的过程。
概括起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风景旅游区阶段。
这个阶段较多地偏重于风景旅游的效益利用,一味突现西溪湿地的利用功能,但随着大量游客的进入以及大量景点建筑的建造,必然会加重景区的生态承载量,这种设想显然不利于西溪湿地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恢复。
2、湿地保护区阶段。
鉴于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有专家学者认为,湿地应该实行全封闭保护,禁止进入、绝对封育。
这种观点忽视了西溪已经演变成为次生湿地、曾是杭州著名风景胜地的历史现实,忽视了原驻民的生存发展要求。
3、湿地综合保护工程(西溪湿地公园)阶段。
主张保护与利用相统一,充分发挥湿地资源的利用价值,重点构建生态保护、科研科普和生态旅游三大功能。
根据我们的探索和实践,国家湿地公园模式是最适宜西溪湿地这样一个城市次生湿地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发展模式。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2001年7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杭州市西部地区保护与发展规划的批复》强调,要加强西溪文化旅游区自然与人文历史环境的保护;2002年2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把西溪风景区建设工程列为市重点工程;2003年8月,西湖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挂牌成立,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终于有了实质性启动;2004年1月,《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总体规划》市政府批复同意,同年6月份之前,各项详规和专项规划相继得到市政府审批和通过专家评审;2004年7月,完成旅游国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报国家发改委进入报批程序,10月,获得1000万元国债支持;2004年9月,市委、市政府,向省林业厅、国家林业局提出了建立“杭州国家湿地公园”的请示;2004年12月21日,国家林业局派出由林业、水利、湿地生态、动物、林业经济、环境保护法等方面的专家来西溪湿地考察指导,对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开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建议国家林业局尽快批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请示,2005年2月2日,国家林业局宣布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实践证明,西溪湿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就是要做到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利用,通过适度利用实现更好的保护,实现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和谐统一。
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中,我们严格遵循关于湿地保护的国际公约、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和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相关政策,围绕建设国家湿地公园目标,根据国家的湿地公园试点要求,结合西溪湿地实际,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以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协调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加强科普教育和环境监测为重点,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通过利用湿地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等多方面知识教育,发挥其社会效应。
通过加强立法等办法,正确处理好可持续利用效应,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政府与群众相和谐、历史与现实相和谐、保护与利用相和谐,打造一条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模式。
三、一二期工程建设情况在西溪湿地生态保护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关于湿地保护的国际公约,结合西溪湿地实际,按照积极保护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和以民为本”六大原则。
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切实保护好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好西溪的“薪火传人”,让人类的这一共同财富永续利用。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杭州市政府成立以副市长为总指挥,市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杭州市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建设指挥部。
西湖区委、区政府成立由书记任组长,区长任第一副组长,其他有关区领导为副组长,区各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西湖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工程各项工作。
成立以副区长为总指挥的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负责具体实施工程建设工作。
四是建立由湿地生态、动植物、水文地理、历史文化、生态设计、环境保护、园林规划、风景旅游等方面专家组成的西溪湿地专家组,负责西溪湿地生态资源保护利用的咨询、论证和监督工作。
通过健全以上组织,使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从一开始就强化了环境保护和生态优先的理念。
2、制定规划科学指导完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等综合性规划。
制定《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保护规划》等20多个专项规划。
与杭州市“十一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突出湿地恢复和生态重建,突出西溪湿地的特色和个性,充分考虑西溪湿地的环境容量,积极探索高强度人类活动区域的湿地可持续利用模式。
3、拆除农居合理减负西溪湿地一二期范围内原有10个行政村、5.3万人居住(含4万名外来人口),农民违章建房、养猪污染以及由于大量人口存在二产生的生活垃圾,使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为了切实保护好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我们对一二期范围内的农户进行了全部外迁,截止到二期工程实施建设时,累计外迁农户2226户(一期624户,二期1602户),外迁企事业单位150余家,迁移坟墓9600只(一期1600只,二期8000只);累计拆除建筑103.74万平方米(一期24.74万平米,二期79万平米),清运垃圾350余万立方米(一期90余万,二期260余万)。
与此同时,根据规划,我们保留了少量的民居,作为西溪湿地的民居博物馆;保留和修建了少量生态游览设施,满足游客游览需求,累计保留和修建的建筑共有17.8万平方米,仅占原有建筑面积的17.1%,其余地块全部进行了复绿。
此外,我们采取“有限进入”政策,控制游客数量,降低人为污染,进一步减轻西溪湿地的生态压力。
4、严格机制突出环保在西溪湿地保护性建设中,我们严格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实行施工申报确认、生态保护巡查、责任追究等生态保护机制,并现场成立道桥、堤岸河道、绿化建筑三个工作组进行现场指挥,邀请生态、古建筑等专家参加现场工作组,指导工程施工,建立设计、施工、监理三结合协调机制,努力把设计理念转化为现实景观,确保工程质量。
实行试点先行制度,道路、桥梁、绿化、栈道、农居整治等工程均采用局部试点建设,听取各方意见修改完善后全面铺开。
在此基础上,对施工区域内的桑基、柿基和竹基鱼塘进行严格保护,修复和培育现有池塘、河汊、港湾等次生态环境,保留了各类湿地生物的栖息地。
为保护和恢复西溪湿地典型的生态环境,无论是道路、建筑,还是旅游设施的配置,乃至建筑材料的选择,我们都采用绿色、环保型的材料。
其中,护岸采用的“泥筑驳坎”,就显示出了保护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细致“关照”,仅为这一道原生态的驳坎,二期工程打下的树桩连起来就达3000余米。
在对河道水质的养护中,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最小干预”的原则,对一二期清淤的1561个鱼塘(一期383个,二期1178个)和所有河道,采用先进的绞吸式清淤,管道输送、生态区外装船外运等一系列作业模式。
5、注重优化科学修复保护西溪的原生态就是保护西溪湿地的生命,原生态区域更多时候需要远离人类的频繁活动,在生态保护过程中,我们加强原生态保护,划定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历史遗存三个保护区,将西溪湿地中生态环境较好、最精华、最具湿地特色的区域实行相对封闭保护按照一级保护区要求,一期工程设置的朝天暮漾、虾龙滩、费家塘三大生态保护区,占一期工程总面积的94%;二期设置的合建港和包家埭生态保护区,占二期总面积的41%,这些区域采取相对封闭原则,除小型摇橹船和科考人员外,其他人员一律禁止进入,为鸟类以及其他生物营造更加静谧和良好的生存环境。
优化植被配置,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采用大量的乡土树种或草本进行植被恢复,仅西溪梅岸一区恢复梅树200多亩,保留下来的老柿树在一期保护工程内就有2802棵;加强原生态治理,采用传统的驳坎方式,进行淤泥护坡、插柳固堤、捻泥清淤,对塘堤及大树根基进行加固保护;设置莲花滩、千斤漾、朝天暮漾三大观鸟区和水禽栖息地,在保护好现有的大块湿地、林地和草地等自然场所的基础上,在农田、养殖场及树林、院落、花园、绿地上设置人工鸟巢等设施,吸引鸟类的栖息,再现群鸟欢飞景观。
不仅如此,整个西溪保护工程还进一步沟通了一二期水系,建设了水生生物自由流通的生态廊道,并结合局部环境的整治和改造,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存的栖息地,营造适应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